摘 要:校本科研對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將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課題化,課題研究常規(guī)化,讓校本科研與學校常規(guī)的教研同行,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校本科研; 現狀; 對策
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校本科研越來越受到中小學教師的歡迎。因為校本科研對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有效形式。通過開展校本科研工作,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使教師不斷成長起來。
一、我區(qū)校本科研工作現狀分析
2002年區(qū)科研部在對全區(qū)中小學教科研工作進行認真、細致、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強調”、“三個倡導”。一個強調:就是強調全區(qū)中小學積極開展以校(教師)為本的研究,選擇學校(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解決學校(教師)面臨的重點、難點、熱點、關鍵性問題,實現科研興師、科研興校、科研興教。三個倡導:一是倡導學校與教師的一切工作研究化(課題化),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通過研究促進學校與教師的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二是倡導人人都是研究者,即教師在結合自己教學工作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學會發(fā)現、研究、解決問題,學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不斷反思、不斷研究修正中促進自己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三是倡導科研校(師)本培訓,即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場景中,邊研究、邊自修、邊培訓、邊應用、邊提高,研修一體,學用結合,提高教師科研課題研究的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三年的實踐與探索,全區(qū)的校本科研工作呈現出了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東陵街道中心校、渾河站中心校、桃仙中心校、149中學等學校開展的“同伴互助式觀課”、“主題式校本研究”、教學協作體“主題式聯片教研”、“校際會課”等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全區(qū)校本研究活動的廣泛開展,也有效地促進了學校、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科研基地校全部被評為區(qū)“十五”教科研先進集體,其中兩所學校被評為市“十五”教科研先進集體,兩所學校在2005年度全區(qū)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聯檢中,被評為“校本科研先進單位”,三所學校被評為“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一批科研型校長、科研型教師脫穎而出。
校本科研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標簽式校本科研。許多學校將承擔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貼上“校本研究”的課題標簽,便稱之為“校本科研”。在眾多的“校本科研”課題中,來自于“上面”的“打工式”課題研究多,來自于解決學校自身的“問題”的自主課題研究少,造成了研究成果多,能夠體現“本土化”成果少,校本科研工作不能成為促進學校、教師發(fā)展的重要路徑。
2.文本式校本科研。校本科研工作在觀念上重視,工作上落得不實。校本科研工作越來越被上級管理部門重視,并成為檢查與評估學校工作、評價學校領導辦學思想、辦學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得到了基層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無論是工作計劃、總結、匯報等,成為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甚至擺在頭版頭條的位置,以示“重視”,課題研究檔案材料豐實,大量的培訓、研究、活動等紀實材料也一應俱全。然而,事實上真正扎扎實實地開展研究的并不多,其研究成果放在抽屜里的多,能夠直接借鑒、應用的少。
3.傳統常規(guī)教研式校本科研。校本科研活動名不副實。許多學校開展的以集體聽評課活動為主要活動形式的校本科研活動,常常是沒有研究的主題,教師的評課也是你講板書,我講理念,他講教法,缺少問題研究的味道,使得校本科研成為一種冠以“校本科研”的傳統常規(guī)教研。
二、校本科研工作的建議與對策
為了更好開展校本研究工作,針對上述問題,在通過對區(qū)科研部與科研基地校近兩年來合作開展的校本科研的研究實踐進行認真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就全區(qū)中小學如何開展校本科研工作提出如下建議與對策。
?。ㄒ唬┱_理解校本科研的內涵,更新觀念
1.校本科研是什么
所謂校本科研就是在學校文化背景下,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教育科研。校本科研是以校本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以校本發(fā)展為根本目的所開展的教育研究。如校本教學研究、校本管理研究、校本德育研究、校本文化研究、校本學生活動研究、校本教師培訓研究等,其中,“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主要內容。可見,校本科研(含校本教研)的根本特征在于校本,即研究的問題產生于學校內部,研究的主體是學校教師,研究的過程與學校、教師的實際工作結合,研究的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總結經驗,探索規(guī)律,促進學校、教師的發(fā)展。正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所說:它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guī)律的探索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2.中小學教師做的教育科研是什么
中小學教師做的教育科研是什么,有專家說:“課題研究是比較規(guī)范的教育科研。對于中小學老師來講,我認為,用科研方法去工作就是教育科研?!边@就是說:不管是教學還是管理,在工作中用研究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去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就是教學中的科研。例如,教師學會在工作中尋找理論支持、挖掘問題的根源、制定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案,有計劃地行動、注意積累經驗、經常反思交流等。
?。ǘθ珔^(qū)中小學校本科研工作的建議與對策
1.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課題化,課題研究常規(guī)化
由于學校除了常規(guī)工作,還有來至區(qū)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各部門的工作,一線教師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學負擔,還有來至教導處、德育處、團委、少先隊等各個部門下達的臨時任務。無論是學校還是一線教師,都難以投入精力搞科研,但是,為了檢查、評比、職評等只能疲于應付。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的校本科研工作更要具有實效性、針對性、可行性。
?。?)校本科研工作要與教師的日常教學研究工作結合
日?;慕虒W研究是教師做研究的重要方式。中小學教師是校本科研的主體,教師的研究工作要與日常的教學研究工作結合起來,才能使校本科研具有生命力。校本教研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把“問題”變成“課題”,將教育教學問題課題化,這樣,教研就不再是簡單的、即時的工作任務,而是集教(學)、研(究)、修(學習)為一體的校本科研。根據我區(qū)各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實際看,一線教師還不太善于將問題轉化為研究的課題,如何選題成為校本科研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選題時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研究問題的確定既要考慮學校的主研課題,還要緊密結合自己的具體工作,從自己的工作需要與興趣出發(fā),以自己想解決的具體問題為目的進行選題。
二是選題要實,問題要小,要具體,要有可操作性。比如“提高課堂效率的研究”題目過大,也比較寬泛,而“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使研究的內容具體到關注自己“有效的”、“教學行為”的研究。
三是課題題目“簡明化”。力求做到:針對性強、凝練、有新意。
四是課題內容“具體化”,要把課題研究活動進行可操作性的設計,變教育科研活動為常規(guī)教研活動。
?。?)校本科研與常規(guī)的教研同行
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課題化,課題研究常規(guī)化,讓校本科研與常規(guī)的教研同行。因此,學校的校本研究工作要緊緊圍繞學校主研課題,變常規(guī)教研工作計劃為課題研究方案,變常規(guī)性的教研活動為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活動,變傳統的期末羅列式工作總結為教師的課題研究論文、課題研究的階段工作總結,使教育科研常規(guī)化。如東陵街道中心小學開展的校本研究課題“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研究”,將每學期的教研工作計劃變?yōu)檎n題研究方案,緊緊圍繞課題有計劃地開展主題式“同伴互助式觀課”研究活動,變學校正常的教研活動為課題研究活動。
2.為教師發(fā)展提供外部支持
當我們能夠做到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課題化,課題研究常規(guī)化,使校本科研工作與日常工作結合,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在他們身上普遍存在著三對矛盾:時間少實踐多,理論少經驗多,信息少體驗多。事實上,一線教師不缺乏活生生的例子,不缺乏教育科研的原始資料,他們所缺的有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如何把積累的原始資料做歸納、梳理,加以提升;二是基本的操作方法與表達方法等,如在什么時候,做什么樣的積累和總結;三是外部支持。
因此,作為學校的管理部門,還要積極地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使教師能夠把自己工作中的具體問題轉化成課題進行研究,能夠把自己寶貴的經驗、鮮活的案例加以提升并表達出來。
?。?)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活動,為教師搭建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
學校要為教師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以研討課、主題研討、課例研討、案例研討、問題診斷、成果交流等為載體,廣泛開展觀摩、交流、研討、反思等活動,加強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使教師養(yǎng)成多想、多看、多聽、多問、多做的習慣,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人人參與研究。促使教師形成善于分析、研究的習慣,并為廣大教師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調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教師感受教育智慧、教育機智的增長和實踐收獲的快樂。例如,桃仙鎮(zhèn)中心校以“促進教師發(fā)展活動月”為平臺,鼓勵教師全員參與,并通過“主題研討”、“同伴互助”、“專題培訓”等活動,極大的調動了一線教師,特別是一線教師的積極性,使全鎮(zhèn)的校本科研開展得轟轟烈烈,收效顯著。
?。?)引導合作研究,實現資源共享
“個人反思,同伴交流,專業(yè)引領”是校本科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科研離不開教師個體自主思考的反思研究,同樣也離不開教師的合作研究。盡管教師教學研究的合作性已經常性地呈現在集體備課、集體聽課和集體討論等日常教研活動中,但是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校為教師之間教學研究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一是加強校內、校際間學科交流與合作。如東陵街道中心校開展的語文學科“同伴互助觀課”,就吸收了音樂、體育、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師參與。盡管學科不同、視角不同,但是共同的研究主題使不同學科的教學同行產生了共鳴,通過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廣泛受益,很好地實現了實踐智慧、教育資源共享。
二是加強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開展“聯片教研”、“攜手共進”等活動,充分利用區(qū)域性的優(yōu)勢輻射與資源共享,引導教師間的合作研究。如我區(qū)“西南片教學協作體”,四年級數學中心教研組召集協作體內三所成員學校的教師,就是通過圍繞“小組合作學習與關注差生”這一共同關注的主題,多次開展的“聯片教研活動”。通過這種合作研究,不但將學校、教師零散的研究智慧統整起來,將以往的單兵作戰(zhàn)變?yōu)檎嬲募w攻關,使學?;颉敖虒W協作體”真正成為一個教科研的實體,而且也很好地引導教師學會合作研究,在合作中共同成長。
三是,善于與“專家”交流與合作。
專家作為一種外在的教育資源,一方面,發(fā)揮專家的理論指導作用,可以確保校本科研具有較高的學術品位,不至于在低水平上重復運作。另一方面,智者當借力而行,通過專家的參與,將專家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人格魅力和學識等,轉化為教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直接推動教師的教育行為的變革。但是,應該明確的一點,我們這里所說的專家,不單純指那些具有較為系統的教育理論,研究方法的素養(yǎng),視野比較開闊,信息量比較大的校外專業(yè)人員,還有校內教師身邊的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工作者。
3.強化校本科研培訓,適時實施專業(yè)引領
在開展校本科研工作的過程中,教育理論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不能有效結合的問題,給一線教師帶來的困惑,比較集中地表現在教師的“個人反思”上:一是“茫”。不知道對哪些事件進行反思,認為自己的教育實踐沒有反思的價值,對周圍發(fā)生的教育現象見怪不怪。二是“窄”。只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并且往往只對教學失誤反思,對成功的經驗不去反思或很少反思。三是“淺”。反思只限于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回顧,難以與教學理論聯系,不會提煉自己的經驗,不會發(fā)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充分體現其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和價值意義。
我們知道,如果沒有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的研究是一種盲目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緊緊圍繞教師發(fā)展需求,開展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校本科研培訓,把教學研究、教學實踐、學習培訓融為一體,幫助教師及時掌握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理論、方法,彌補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的缺失,這對提高教師對“問題”價值的敏感性,養(yǎng)成“反思——研究”的習慣,促使教師在一種“反思——研究”的狀態(tài)下工作,使之成為一種職業(yè)生活方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總之,通過對全區(qū)校本科研現狀分析與對策的研究,意在更好地引領全區(qū)中小學校本教育科研工作,進而探索更有效的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論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J].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