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凡
在政府大于市場的思維下,政府不再是市場的“守夜人”,而正在成為市場的操縱者。
近來市場上最熱的詞是什么?不用太想就知道,是調控。
不是說調控不好,在任何市場,調控都是維護正常秩序不可或缺的手段。關鍵是,調控必須建立在一個標準上:維護市場中人的經營意愿、維護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溫和的介入辦法。這幾樣條件缺了任何一樣,必然傷了市場本身,最終弄得市場和監(jiān)管者哪一方都輸。這樣的教訓,多得都不必舉例說明。
由此觀照一下蘭州物價部門最近的牛肉面價格調控之舉,是頗耐“咀嚼”的一件事:6月以來,蘭州物價部門在“掂量”了“牛大碗”的輕重厚實后首次限定:凡蘭州市普通級牛肉面館,大碗牛肉面售價不得超過2.5元,小碗與大碗差價為0.2元,違規(guī)者將嚴厲查處。
在給“牛肉面調控”的優(yōu)劣下結論之前,我們先按照開頭設立的調控標準衡量一下:“維護市場中人的良好意愿”,限制漲價,經營者受損成為現實;“維護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不讓牛肉面漲價,只能逼迫經營者做出缺斤少兩的事情,消費者的利益實際也并沒有因此而得到維護;當然,政府部門出面限制牛肉面漲價,這顯然也不是“溫和的介入辦法”。限制的結果是:沒有人從中受益,最后,政府也受損。
或許有人會說,不就是限令不需隨便漲價嘛,商家習慣了就好了。我相信,在政府的強大壓力下,市場會習慣的。但是,在同樣的思路下,會不會明天又漲五毛、后天再漲一元呢?假如發(fā)現不對勁又強令降價呢?在政府意志下,市場的不適應癥會大大強化,導致誰都無所適從。
“牛肉面調控”這件小事,其實反映出了監(jiān)管者的很多傳統(tǒng)癥狀。物價上漲就選擇定價,顯示了對市場定律的陌生感;不顧市場反抗的事實強行推行,反映了“管制崇拜”的思維習慣。許多被政府部門宣布“保護”的事,常常變得面目全非,皆出自這種思維。而其思維的出處,是“政府大于市場”。在此思維下,政府不是市場“守夜人”,而成為市場的操縱者。
即使因物價上漲而需政府關注,也要首先看市場的反應。政府要關注和研究的,是物價上漲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政府可以做的,哪些是政府不能碰的?!芭H饷嬲{控”上是如此,其他領域亦如是。
[編輯 趙代波]
E-mail:chinacbr@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