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媚筆泉①記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shù)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②,嶄橫若不可徑③。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縱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④、槐、楓、栗、橡,時有鳴巂⑤。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⑥。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⑦。”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笔辽髽洌a數(shù)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⑧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nèi)。左丈學沖于池側(cè)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⑨與往,鼐從,使鼐為之記。
【注釋】
①媚筆泉:在今安徽桐城縣西北。
②屏矗墉(yōng)回:山崖像屏風一樣矗立,像城墻一樣曲折環(huán)繞。墉:城墻。
③嶄橫:形容山崖高陡地橫擋在前面。徑:通行的意思。
④蕙草:一名薰草,俗稱佩蘭。樅(cōng):樹木名,又叫“冷杉”。
⑤巂(guī):巂周,即杜鵑,又叫子規(guī)鳥。
⑥振鬣(liè):形容馬脖子挺伸著。鬣:馬頸上的長毛。宛首:轉(zhuǎn)過頭去。侶:伙伴。
⑦李公麟:舒州舒城(今屬安徽)人,字伯時,北宋元祐進士,官至御史檢法。精通古文字,擅長畫山水佛像。沜(pàn):古代學宮前半月形狀的水池。
⑧何文端公:桐城人,字康侯,名如寵,明萬歷進士,累官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死后謚號“文端”。公:古代對別人的尊稱。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銘刻的文字。書:書寫。
⑨姜塢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進士,作者的伯父。
【文學常識積累】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學者因而稱之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官刑部郎中,后辭去官職,歷主江寧(今南京市)、揚州等地書院四十余年。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軒全集》。
寫媚筆泉,一是泉漫石上,為圓池,但終引墜龍溪;一是左學沖于圓池側(cè)筑室,未就,邀客飲宴于此;并以山風驟起,游者驚然而歸結(jié)尾,隱約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積極入世、不意隱逸的情懷。描寫生動、形象也是本文的特征。如“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俯視溶云,鳥飛若墜”等無不如是。
【知識考查】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援石而登 援:攀附
B.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 識:辨認
C.要客九人飲于是 要:請求
D.游者悚焉 悚:恐懼,害怕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及縣治而迤平
②而漁公、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B.①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
②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①乃引墜溪內(nèi)
②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
D.①使鼐為之記
②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先寫桐城西北的形勝,次寫循溪西入,沿途所見之景物風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筆泉,既把媚筆泉與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風光連為一幅完整的圖畫,也在人們眼前現(xiàn)出作者探幽賞奇的志趣。
B.作者對媚筆泉的記述,先是寫媚筆泉景致,猶有訪古賞奇的情懷;然后寫左學沖筑室幽居,盛情邀飲,卻以“山風卒起”,令人悚然,掃興而歸,顯出此地其實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樂于隱逸的意向。
C.全文既寫了山勢、溪流、奇石、樹木、鳴禽、深潭、泉水、園池、屋舍等自然景物,又涉及李公麟、何如寵諸多名賢。同時,又沒有辜負左公往日的教誨和世交的情誼,文中“左丈學沖于池側(cè)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的記述,把左公及其別墅毫無雕飾地融于一爐。
D.本文文筆清新,描寫生動,對比襯托,形象鮮明,在藝術(shù)上形成一種高雅的意境和美感。如“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俯視溶云,鳥飛若墜”“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等無不如是。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2)石罅生大樹,蔭數(shù)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3)游者悚焉,遂還。
【參考答案】
1.C(要:讀yāo,邀請。)
2.D(①是介詞“替”,②為介詞“當,在”,A都是轉(zhuǎn)折連詞“卻”,B都是助詞“的”,C都是順承連詞“于是,就”。)
3.B(后半部分錯,應是“含蓄表示出作者不樂隱逸的意向”。)
4.見譯文。
【參考譯文】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疊嶺大概有好幾百里,一直到縣政府所在地才開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兩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樣聳立,高的橫的縫隙幾乎不能走人(幾乎不能成為路)。像龍一樣曲折的溪流,從這里邊流出來。
去年三月上旬,我們徒步順著溪流從西邊走進去。連續(xù)下了較長時間的雨,天氣剛剛轉(zhuǎn)晴,溪流發(fā)出很大的嘩嘩聲。走了十多里路,山道兩旁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蕙草、松樹、樅樹、槐樹、楓樹、栗樹、橡樹等,不時聽到山鳥的叫聲。溪下面有個很深的大水潭,一塊大石頭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馬剛剛站起身,甩著鬃毛回頭看它的伙伴。扒著石頭向上爬,俯視云彩,飛鳥看起來就像要墜落的樣子。
接著沿著懸崖往西走大約二里,層疊的石頭好像高樓,翅膀一樣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說:“這是宋代李公麟所說的垂云沜啊?!庇腥苏f:“后人尋找李公麟記載的地方,沒有找到,被你找到了。”石頭的縫隙間長出一棵大樹,樹陰能容下幾十個人,樹前有平地,可以鋪上席子坐下。
樹南邊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書(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邊,泉水叫做“媚筆泉”。泉水漫過石頭形成一個圓形的水池,上邊的溪水流落進去。左丈學沖(左世容,字學沖)在水池邊的平地上建造房子,還沒建成,邀請九位客人在這里飲酒。傍晚天氣轉(zhuǎn)為半陰,山風突然刮起來,猛烈地吹打懸崖峭壁,樹木草叢、許多泉水、碎石亂響。游玩的人感到有點害怕,于是回去了。
這一天,我的伯父姜塢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隨他,他讓我記下來這件事。
(供稿/安徽歙縣二中鮑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