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考點】
文言文的翻譯在高考試題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分值已經由2002年的5分增加到了現在的10分,同時對文言知識點的考查也由過去單一的知識點的考查擴展到了現在的包括句式、實詞、虛詞、文言修辭以及古文化知識等知識點的多方面的考查。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高考文言文翻譯的這些變化,筆者結合近幾年高考試題,對文言文翻譯中需要關注的一些問題作一簡要的歸納和總結,以期為同學們的應考提供一些幫助。
【備考攻略】
關注點一、特殊句式
對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說是每年的一個熱點。我們在翻譯特殊句式時一定要注意語序的調整。
例1.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為以“……者……也”作標志的判斷句。在翻譯時必須將其譯成“……是……”的格式,即: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如不能將此句式特點譯出就很難得滿分。
例2.家人瞷見者,悉駭愕,罔測所指。(2006年高考江西卷)
分析:此句為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是賓語“這種情形”,在翻譯時一定應補出來才能夠得滿分。此句應譯為:家中窺見(這種情形)的人,都詫異驚愕,不能猜測(我的)意圖在哪里。
例3.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遼寧卷)
分析: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因而該句為賓語前置句。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然后再進行翻譯,即: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關注點二、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往往是高考命題人很關注的。我們在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此翻譯。
例1.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2005年高考全國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喪”是動詞的為動用法,應譯為“為……治喪”。如果判斷不出“喪”的活用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本句應譯為:馬患肥胖癥而死,(莊王)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
例2.天大雨,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2006年高考江蘇卷)
分析:句中的“大雨”“衣冠”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下大雨”“穿衣戴帽”。此句應譯為:天下大雨,刮起狂風,雷鳴電閃,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著。
例3.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2007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句中的“異”為形容詞,在句中為意動用法,應翻譯為“感到奇怪”。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容詞活用的幾種類型,不然很容易出錯。因此,此句應譯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問阮籍說:“他是什么樣的人?”
關注點三、古今異義詞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試題的采分點。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注意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1.居數郡,見可欲終不變其心,妻子饑寒如下貧者。(2006高考全國卷Ⅰ)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異義的詞語,應譯為“妻子和兒女”。如果不能識別就會失去此點的得分。該句的翻譯為:在幾個郡呆過,遇見會引發(fā)貪欲的事,始終不改變自己的心性,妻子兒女挨餓受凍,如同極貧窮的人。
例2.公至,彝人爭以所知異木走報公。(2007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句中的“走”為古今異義的詞語,這是本題的一個賦分點。該句應翻譯為:忠勤公到后,彝人爭著跑去把他們知道的奇異樹木告訴他。
關注點四、固定結構
例1.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句中“無乃……乎”屬于固定句式,在翻譯時要準確表達這一結構的語氣,譯為“恐怕……吧”。該句應翻譯為: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例2.上都留守闕,宰相擬廷臣以十數,皆不納,帝顧仁杰曰:“無以易卿者?!保?007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此句中的“無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譯時要準確表達這一結構的語氣,應譯為“沒有用來……的”。所以此句的翻譯為:上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擬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皇帝)采納,皇帝看著賀仁杰說:“沒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p>
關注點五、有文言修辭知識的句子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很難采用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因而我們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
例: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2006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萬鐘”的“鐘”是古代的容量單位,“萬鐘”即一萬鐘的俸祿,代指優(yōu)厚的俸祿;“簞食”的“簞”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簞食”指代粗陋的飲食。此句應譯為: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yōu)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實現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飲食也不厭棄。
關注點六、古文化常識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經常涉及古代社會的典章制度、禮儀風俗、官職升降、器物用具、天文歷法等文化常識,如不了解就不能準確理解與翻譯文言文。
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2006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句中“拜”為表示官職升降的詞語,“太傅”為官職名,如不了解就不能準確理解與翻譯。此句應翻譯為:景帝認為轅固清廉正直,任命他為清河王的太傅。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文言文翻譯在考試中雖占較大的分值,但只要平時注意積累,注重對試題中文言文句子賦分點的關注,那么在考試時這一知識點的分數就不難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