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錢東升
文/陸幸生
拍攝者手記
6月11日,在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上,來自烏泥涇75歲的唐阿婆用一架木制腳踏紡車紡棉線?這樣的紡車,誕生于700多年前,由烏泥涇歷史上最為知名的人物---黃道婆所發(fā)明?這是一項了不起的發(fā)明,它不但催生了一門新興產(chǎn)業(yè),而且改變了江南的經(jīng)濟結構,澤被故里,造福一方?如今,這種紡車只能在紀念館里看到,作為工具,它已成為歷史,但作為文化,將源遠流長?
75歲的老婆婆,操作一架與黃道婆同齡的紡車,如此"物質化"場景,要寫非物質文字,便疑惑了?簡單理解,非物質,還是文化的,似是特指精神領域感覺得到,但又無形無狀的"抽象東西"?如,感情的?思考的?只是,感情出眼神,思考擠皺紋?有什么不借助載體,就能運行和傳播呢?沒有吧?
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百度答案很干巴,無奈何,抄錄若干(不是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指被各群體?團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chǎn)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還特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與生活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還有相應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等?
讀完這些,曉得了"非",但也不知什么"是"物質文化遺產(chǎn)了?俺老百姓不形而上了,到此為止?
2005年,上海組織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的推薦和申報工作,其中有烏泥涇黃道婆及其紡織技術,上海滬劇"小山歌"等?電腦資料中,還看到南翔小籠包?百樂門舞廳等的懇切申報?也有批評,如對"中山裝制作技藝",有關方面"不關心"?
今年6月,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推出,10大門類83個項目?江南絲竹?滬劇?越劇?昆曲?京劇?鑼鼓書?顧繡?竹刻和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名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評定,兩年一回,一國一回一個?迄今批準47項,其中包括中國的昆曲和古琴?
我的解讀,非也好是也罷,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前提,是對歷史的記憶?至于辨析和揚棄,都排列在記憶的后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