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宇 秀
35歲的單身朋友英麗不幸生了一場大病,弄得牙齒松動,頭發(fā)脫落。她覺得,自己這樣的年紀,又得過要命的大病,在中國是99%要把單身進行到底了。不過以往的職業(yè)使英麗不乏國際交往的頭腦和能力,她知道西方社會的男人在婚姻上不像中國男人那么在意年齡、容貌等外部條件,他們更講感覺。
不久,英麗就在太平洋另一頭找到了將她奉若至寶的男人。坦誠的英麗并未因隔著一條大洋而對他隱瞞什么,她將自己和盤托出。愛她的男人笑笑,不緊不慢把她帶到溫哥華的海邊,讓大海見證他們的婚姻。
做了溫哥華新娘的英麗像小女孩一樣被老公呵護著,去哪里老公都要開車護駕。而且,英麗不僅在愛人眼里是年輕的,在周圍加拿大人眼里也是年輕的。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國內(nèi)外企做翻譯,現(xiàn)在居然坐在加拿大的高中課堂上當學生。在這里,無論男女不論年齡,任何一個新移民都有權利得到政府資助,完成加拿大高中學業(yè)。比英麗年輕許多的洋老師看英麗一下課就匆匆離去,以為她是剛有了小寶貝的媽媽。在加拿大,一臉皺紋的女人抱著紅皮老鼠似的新生兒一點都不稀罕。
后來,英麗去一家社會服務機構做義工,本來只是想多了解加拿大社會,也給自己解解悶。誰知面試后,跟她談話的負責人說,如果三個月以后我們雙方都感覺不錯,你還可以正式到這里來工作,因為你還年輕。
英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國內(nèi),自己做領導招聘別人的時候,女性的條件必須是35歲以下。一般弄堂里的人說起話來更刻薄,說女人過了30歲就是“老菜皮”。似乎女人到了一定歲數(shù),職場情場上就都沒你什么戲唱了。而在加拿大住下來的英麗,有時候卻會忘記自己的年齡。
在加拿大,如果去應聘新工作,在工作申請表格中是沒有“年齡”這一項的,你只需要說明自己是18歲“以上”還是“以下”,或者就寫“Adult”(成人)。如果雇主要求你填寫確切年齡,那是非法的。當然,若被錄用,你必須提供的社會保險號碼就會顯示你的年齡,但在錄用之前,雇主是不能要求你一定提供這個號碼的,這屬于個人隱私。
說到女人老不老的問題,總是和化妝打扮有關系,但英麗從來都是素面朝天衣著簡單,她的“年輕”除了自己的心態(tài),還要拜加拿大整體人文環(huán)境所賜,社會對女性年齡的寬容度讓這里的女人很少陷入“我老了”的傷感境地。
想到一件趣事。我在洋人公司上班的時候,有一次聽到同事說起公司有個“Girl”如何可愛如何有趣,令我很是想像了一番這個女孩的模樣。有一天那“Girl”又被公司請來臨時代班,我終于有機會見到她——原來“Girl”快要60歲了!我很是疑惑為什么別人還叫她“Girl”,就忍不住悄悄問同事。同事反倒覺得我很奇怪,說女人在這里都是被叫做“Girl”的,跟年齡沒關系。
后來,我體味到了這個稱呼的人性與美好,它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善意。被叫做“Girl”的女人少了因年紀而產(chǎn)生的自卑,叫的人自然也沒有因年齡而產(chǎn)生的歧視。而且,事實上,加拿大女人本身的自信也使得她們不在乎自己年紀的增長。
我有一位老師叫簡妮,冬天在課堂上總是穿棉質(zhì)短袖體恤,時常孩子似的席地而坐,講課時常常會彈出一個響指,動作瀟灑,透出絕對的自信。在一堂課上,簡妮無意中透露了自己的年齡——65歲。那堂課上,她讓大家練習“more……more……”句式,我造了個句子,意思是說女人最怕長皺紋,一有皺紋就傷心,越傷心就越多皺紋。不想簡妮立刻回了我一句:越多皺紋,越多經(jīng)驗,我就越發(fā)自信。
后來,簡妮告訴我,她年輕時很害羞,總是低著頭,講話聲音都發(fā)顫,那時雖然沒有皺紋,但她更喜歡現(xiàn)在有了皺紋的自己。在教室墻壁上貼著簡妮和一群年輕留學生的合影,我覺得那里面簡妮最漂亮,雖然有皺紋,但所有線條都是朝上的。
自信,比任何化妝品更能令女人的面孔呈現(xiàn)光彩,讓女人的腰板和脖子挺拔向上。一個腰板挺直、面孔光彩的女人,總能讓人忽略她的年紀。在加拿大,沒有人可以在法律和工作規(guī)定之外提醒一個女人注意自己的年齡,更不會有人跟一個女人說,你已經(jīng)40歲或者50歲了,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也沒有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因為說笑、舉止不符合年齡而遭白眼或被人看不起。事實上,這里有很多上了年紀的女人看上去根本不像她那個年紀,似乎根本就沒有老女人。
(摘自《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