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敏
我給《收獲》雜志寫的關(guān)于“總理遺言”的回憶文章發(fā)表后,專程去給蛐蛐兒送書。雖然我知道蛐蛐兒的腦子曾受到過重創(chuàng),并且一直沒有完全恢復(fù),可我還是忍不住再次動員他作為“總理遺言”的第一當(dāng)事人,為《江南》雜志的“第一見證”欄目寫一點真實的文字。這也許會重新勾起蛐蛐兒種種不堪回首的記憶,但我真的從心底里希望他和我能從不同的側(cè)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一段共同的歷史,我覺得這樣可能會更客觀、更公正、更全面。同時,我也希望給蛐蛐兒一點壓力,讓他因為需要回憶而被迫轉(zhuǎn)動受傷已久的腦子,這可能對恢復(fù)他的思維功能有好處。
很長時間蛐蛐兒沒有任何回音,我也曾想打電話去催問,但想起那次他在電話里沉默了半天最后吐出三個字:不想寫,我就失去了打電話的勇氣。我對自己說,不能逼他,除非他自己想寫。
就在我已經(jīng)不抱任何希望的時候,有一天,大耳朵突然給了我一個驚喜!大耳朵給了我一個牛皮紙的文件口袋,上面用鉛筆整整齊齊地寫著:
1,李君旭審查結(jié)論,自述申述。
2,李君旭1971年12月-1972年4月,1975年11月-1976年5月日記兩本。
3,李君旭三十年后回憶當(dāng)時文章、李君勵回憶文章。
4,李君旭詩稿。
5,李君旭工資條。
2007年2月-3月收集
我沒想到大耳朵是那么細致那么有心的人,他所收集到的這些東西真是太珍貴了!公安部對蛐蛐兒前后兩次的審查結(jié)論和復(fù)查結(jié)論顯然代表官方對他的蓋棺定論;蛐蛐兒1976年前后的日記,我猜想肯定會記載他制造“總理遺言”前前后后的心路軌跡;而更讓我意外的是,文件口袋里居然有蛐蛐兒寫的回憶文字,這讓我欣喜不已,我想,蛐蛐兒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終于有勇氣直面那段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的歷史。
公安部對蛐蛐兒的“審查結(jié)論”和“復(fù)查結(jié)論”分別如下:
關(guān)于李君旭同志的審查結(jié)論
李君旭,男,一九五三年生,浙江縉云縣人,共青團員,杭州汽輪機廠學(xué)徒工。因偽造“總理遺言”,于一九七六年五月五日由杭州市公安局審查。同年五月二十七日由公安部保護審查。
經(jīng)審查,李君旭偽造“總理遺言”,流傳全國,政治影響極壞,并有攻擊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言論,問題性質(zhì)是嚴重的。鑒于李君旭有反“四人幫”的一面,他的問題又是在“四人幫”搞亂浙江的復(fù)雜情況下發(fā)生的,保護審查后,能主動交代問題,并有所認識。屬于嚴重政治錯誤。解除保護審查,回原單位工作,工資照發(fā)。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三日
右下角的日期上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帶國徽的莊嚴印章,左下角是蛐蛐兒的簽字:同意。
李君旭77.11.4,
公安部關(guān)于李君旭同志的復(fù)查結(jié)論
李君旭同志在一九七六年五月五日因制造所謂“總理遺言”受杭州市公安局審查。同年五月二十七日由公安部保護審查。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三日解除保護審查,回原單位工作。
經(jīng)復(fù)查,李君旭是積極反對“四人幫”的,制造所謂“總理遺言”,系出于悼念周總理,但其做法是錯誤的,現(xiàn)按中央精神,決定撤消本部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三日的審查結(jié)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
日期上同樣是公安部的印章,但不知為何卻沒有蛐蛐兒本人的簽字。兩份結(jié)論,時隔兩年零一個月,公安部前后結(jié)論上的措辭卻有了本質(zhì)上的改變。一個是“有反四人幫的一面”,而另一個是“積極反對四人幫”;一個是“屬于嚴重政治錯誤”,一個是“其做法是錯誤的”。結(jié)論上這樣的改變,對一個前面還有漫長人生的年輕人來說,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雖然這種改變經(jīng)歷了長達兩年多的時間,但對于一個經(jīng)過十年動亂,有太多東西需要撥亂反正的國家來說,這樣的速度已經(jīng)令人欣慰。事實上,有了公安部按照中央精神撤消原審查結(jié)論這樣重大的改變;有了公安部1979年的復(fù)查結(jié)論中對蛐蛐兒“積極反對四人幫”的肯定,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曾經(jīng)有一度非常光明。盡管復(fù)查結(jié)論中仍然保留有“錯誤”二字,但相比蛐蛐兒反“四人幫”的主流而言,這小小的“錯誤”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蛐蛐兒的回憶文章大約有三四千字,這對于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敘述顯然只是冰山一角,但作為真正的“總理遺言”制造者,蛐蛐兒對那段歷史的回憶,是第一當(dāng)事人的第一手資料,其價值顯然是任何人的任何文字都無法替代的。我當(dāng)即認真閱讀了這篇斷斷續(xù)續(xù)的回憶文章,說實話,我首先感到驚訝,我沒有想到在大家眼里木訥、遲鈍,幾乎不說話的蛐蛐兒寫下的文字條理卻基本上是清晰的。我也有些感動,直白的文字沒有任何修飾,卻簡單而平實地講述了他當(dāng)年寫“總理遺言”的緣由、動機、經(jīng)過,也講述了他被抓、被審、被關(guān)、被放的全部過程。我一面讓照排馬上將這篇文章打字發(fā)排,趕《江南》第四期的“第一見證”;一面將蛐蛐兒的文章送給我哥看,因為我哥和蛐蛐兒是一起關(guān)到最后才被放出來的。一位當(dāng)年曾作為“摻沙子”進入“總理遺言”專案組的老公安告訴我,專案組成員在追查“總理遺言”的過程中仔細閱讀了抄家查獲的我哥和蛐蛐兒的一些筆記、日記、來往信件,以及綜合各方面的調(diào)查、審訊后覺得,蛐蛐兒的文章、詩歌文采斐然,很有才華,但政治上不太老練;而我哥哥文采雖然不如蛐蛐兒,但思考問題比較深刻,很有政治頭腦。專案組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總理遺言”是“瓜子的腦子,蛐蛐兒的筆”。所以,當(dāng)涉及此案的核心要犯我爸、我姐、阿斗和他爸爸、蛐蛐兒的爸爸于1977年1月,也就是粉碎“四人幫”四個月以后被釋放出獄時,我哥哥和蛐蛐兒卻繼續(xù)被關(guān)押了將近一年之久。事情雖然最后得以澄清,我哥哥其實和“遺言”制造本身沒有關(guān)系,但作為另一個重要當(dāng)事人,我想我哥哥應(yīng)該清楚這個重大歷史案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希望關(guān)于那段歷史的任何回憶盡可能與史實相符。當(dāng)天晚上,我哥哥就給我打電話,說蛐蛐兒的這篇文章他仔細看了,最好先擱一擱,讓更多的當(dāng)事人都看一看。我說我正在發(fā)《江南》第四期的稿子,本來想在“第一見證”里刊登蛐蛐兒這篇文章的,時間已經(jīng)很緊了。我哥在電話里沉默了一會兒說,紀實文章的要義就是真實,現(xiàn)在這樣發(fā)恐怕不行,雖然迄今為止有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真相我依舊不了解,但我感到在幾個關(guān)鍵問題上,特別是我們這撥人當(dāng)年為什么被抓等問題上,蛐蛐兒還是沒有說出實情。我心里咯噔一下,我注意到我哥用了“還是”這個詞,也就是說,蛐蛐兒不是第一次用筆涉及這些內(nèi)容,而且,無論是蛐蛐兒自己寫的文章,還是別人采訪蛐蛐兒以后寫的文章,都存在著與事情的本來面目相左的地方??磥怼督稀匪钠诘摹暗谝灰娮C”欄目恐怕得換文章了。聽我在電話里不說話,我哥又說,還記得我從京城監(jiān)獄被放出來時說過的話嗎?當(dāng)然記得,你說,二十年內(nèi)我們誰都不要說這個事情。是的,這話我不是隨便說的,現(xiàn)在看來我說二十年還是說短了……我在北京出獄后的第一個晚上,就在公安部招待
所碰到了蛐蛐兒,我當(dāng)時就希望蛐蛐兒能告訴我事情真相,但他只是一個勁兒向我道歉,卻始終沒有把實情說出來。當(dāng)時我們都才二十多歲,我們都還要面對長長的人生,我想他不說肯定有不說的難處。我原以為等二十年以后,等我們都老了,再在一起回憶往事時,那些不想說、不愿說、不能說的事情也許就都可以說了,可我沒想到,如今三十年都過去了,蛐蛐兒仍然沒有說實話,看來我們還是不夠老啊……人只有到真正老了,才能對一切無所顧忌。我哥接下來說的一句話更讓我大吃一驚:“蛐蛐兒的頭腦其實非常清楚,比我們所有人對他的想象都要清楚。有一些他不想說的東西,他還是沒有寫出來?!?/p>
掛掉我哥的電話后我腦子里亂糟糟的,我想起了蛐蛐兒的前女友J對我說過的一番話:“蛐蛐兒從小養(yǎng)成了一個壞習(xí)慣,喜歡說假話,說假話常常說得自己都陶醉了。雖然他有時候說假話并不是存心的,完全是下意識的。他總是追求完美,達不到他心中的完美他往往就會編造故事,說假話?!盝說,她自己從不說假話,所以她不能容忍蛐蛐兒說假話。她曾經(jīng)向蛐蛐兒提出這個問題,蛐蛐兒說他對別人說假話,對她從不說假話。可是J說,當(dāng)說謊已經(jīng)成了蛐蛐兒下意識的習(xí)慣和無法抵御的思維需要時,你怎么判斷他說的一切是真是假?我也想起了我哥曾經(jīng)對蛐蛐兒說假話的習(xí)慣有過一段評價:蛐蛐兒說假話常常是并無惡意的,他很真誠地說謊,但他沒有想到他的謊言常常給他人造成了連他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后果。這時。他又想彌補,但事情的走向他已無法把握,于是,他常常在后悔和焦慮中越走越遠,最后弄得無法收拾。我更想起我寫的第一篇回憶“總理遺言”案的文章發(fā)表后,我將刊載這篇文章的《收獲》雜志分送給每一個當(dāng)事人,當(dāng)年因為這個案子而飽受心靈和肉體創(chuàng)傷的J的父親王叔叔看了我寫的文章后婉轉(zhuǎn)地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蛐蛐兒為反對“四人幫”而編造了“總理遺言”,在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下,他的這一舉動用一種不可替代的方式說出了人們心中想說而不敢說的心里話,我們還是很佩服他的智慧和膽量的。但不管怎么說,“總理遺言”畢竟是假的,是蛐蛐兒編造的謊言,不能因為編造“總理遺言”的動機是反“四人幫”的,編造謊言也變成英雄行為了。有一次大耳朵到我辦公室來,將王叔叔的這層意思轉(zhuǎn)達給我時,我的心沉重了很長時間。
我一直感到非常困惑和矛盾的是,我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來看待蛐蛐兒說謊的事情。我也總是無法判斷蛐蛐兒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說謊。為什么事情過去了三十多年,蛐蛐兒依舊沒有勇氣說出事實的真相。本來我為《收獲》寫的第三篇文章是關(guān)于蛐蛐兒和他的前女友J的愛情故事的,我已經(jīng)開了頭,寫下了題目《走過春夏秋冬》,我甚至已經(jīng)在電腦上寫了一萬多字,但是,接了我哥的電話以后,我面對電腦屏幕上的文字,思路完全被堵塞了,我滿腦子想的是:我們應(yīng)該如何給說謊定位?說謊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我從小到大說過謊嗎?我有沒有為自己的謊言付出過代價?假如因為我說謊而造成某種后果,我有勇氣為這種后果承擔(dān)責(zé)任嗎?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很久也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我給我的一位結(jié)交多年的老友打電話,我向她表達了我的困惑。像往常一樣,這位老友在靜靜地聽完我的講述以后說:知道我第一個感覺是什么嗎?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一個當(dāng)代“華子良”。我一下子愣了,她的話像一把錘子在我心上重重地砸了一下。老友緊接著又說,我的直覺是,你應(yīng)該先放下那個寫了一半的愛情,就寫你所了解的謊言,那可能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放下電話,一個標(biāo)題躍上我的腦海:鋼絲上的謊言。
我無法解釋我為什么會將“謊言”這個詞擱置在“鋼絲”上,我只知道走鋼絲是一樁特別危險的事情,走得好,身體保持平衡,你便可以在那一根彈跳起伏的細繩上做出各種各樣優(yōu)美的舞姿和造型;但如若走得不好從鋼絲上掉下來,輕則致傷致殘,重則摔個半死,甚至丟掉身家性命。但是,還是有許多人義無返顧前赴后繼地去走鋼絲,那是因為鋼絲上幻化出來的種種美麗讓許許多多的觀眾如癡如狂。那么,謊言呢?謊言是否也有同樣的功效?
我最初發(fā)現(xiàn)蛐蛐兒說謊是在我們家從前那幢小樓的旋轉(zhuǎn)扶梯日,那時我們還都是小學(xué)生,印象中我那時的閱讀范圍也僅限于《紅巖》、《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一類的小說。我爸爸的臥室里有一口老舊的書櫥,里面有一整套的《紅旗飄飄》和滿滿兩架單位定期給我爸送來的淺灰封面的《文史資料》,據(jù)說這種《文史資料》當(dāng)時只有十三級以上的干部才有資格閱讀。我那時對爸爸書櫥里的書并沒有多大興趣,但我注意到蛐蛐兒對我爸爸房間里的那口書櫥情有獨鐘,他每次到我們家來玩都會偷偷溜進我父母的房間,而每次進我父母房間蛐蛐兒又都會磨磨嘰嘰地在那口書櫥前東張西望。每次我都會將蛐蛐兒從我爸的房間里轟出來,我告訴他我爸不喜歡小孩子進他的房間。那一天蛐蛐兒又在我爸的房間里磨嘰了半天,要回家前被我在樓梯口碰上了。那時候他已經(jīng)長得人高馬大,喜歡將皮帶束在衣服外面,顯擺他挺拔的長腿??赡且淮嗡止值卮┝艘患蚀蟮臒粜慕q夾克衫,那松松垮垮的樣子和他平時的精神利落判若兩人。他看到我有點緊張,腦袋一低就要下樓。我有些狐疑地看著他似乎顯得臃腫突起的肚子,說,蛐蛐兒你穿誰的衣服啊?怎么變得那么肥胖啊?我邊說邊用目光掃過蛐蛐兒的肚子,追問道:你衣服里是否藏了什么東西了,怎么好像鼓鼓囊囊的?蛐蛐兒慌亂地搖搖頭說,沒有啊……話沒說完只聽“嘭”的一聲,緊接著嘩啦啦的響,蛐蛐兒肥大的夾克衫里掉下了好幾本《文史資料》?!昂冒?你偷我爸爸的書!”“不是偷,是你爸爸答應(yīng)借我看的。”“我什么時候答應(yīng)過你呀?”我爸爸正好從外面回來,他的出現(xiàn)讓蛐蛐兒的謊言不攻自破。但接下來的事情發(fā)展是,我爸從地下?lián)炱饡九呐尿序袃旱募绨蛘f:小鬼,說謊要不得哦!你要看這些書盡管問叔叔借,但要有借有還,再借就不難喔!看得出來,我爸說這話時,眼里滿是對蛐蛐兒的喜愛。我有些妒忌,我知道我爸愛才,對蛐蛐兒小小年紀就喜歡讀《文史資料》備加贊賞,可也不能因為蛐蛐兒有才,就對他張口說謊、動手偷書的行為姑息啊!
沒想到幾年以后我也因為偷書而被人抓獲了。那時我已在杭州第十一中學(xué)上學(xué),十二三歲的年紀正是求知若渴的年齡,而文化大革命對知識的戕害和對傳播一切中外文化的書籍的封殺讓我們面臨的似乎只有枯竭的文化沙漠,我們幾乎沒有任何書可看,像干涸的河床里奄奄求水的小魚,卻看不到一滴水珠。十一中是一所老牌的中學(xué),它的圖書館有著豐富的藏書。是誰最先發(fā)現(xiàn)那些藏書,又是誰出主意砸開圖書館的窗戶跳窗而入,這些細節(jié)我都已經(jīng)不記得了,我不會忘記的是,我們七八個同謀犯看到滿屋子積著厚厚灰塵的圖書欣喜若狂!我們有兩三個同學(xué)在窗戶底下接應(yīng),三四個同學(xué)發(fā)瘋一般地往窗外樓下的草坪上扔書:《紅與黑》、
《高老頭》、《牛虻》、《九三年》、《靜靜的頓河》、《安娜·卡列尼娜》、《青年近衛(wèi)軍》、《遠離莫斯科的地方》……我們完全被這些書給迷住了,我們貪得無厭,沒完沒了,舍不得這本,放不下那本,當(dāng)圖書館窗外的草坪上書籍堆得像小山一樣時我們還不肯收手。直到告密者帶著老師和學(xué)校保衛(wèi)處的人將我們?nèi)粟E俱獲時,我們還沒有從瘋狂的興奮中清醒過來。我在自己的褲腰間藏了一本《金薔薇》,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康·巴烏斯托夫斯基是誰,但我喜歡“金薔薇”這個名字,沒想到就是這本被我偷偷藏在腰間因而沒被查獲的《金薔薇》,讓我從此癡迷文學(xué),也讓我對蛐蛐兒將我爸的書塞在褲腰里想偷出去的行為有了一種同病相憐的理解。
在電腦上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想為“謊言”做什么辯解,但當(dāng)我敲完一段,按習(xí)慣重新閱讀一遍時,我承認,在我的筆下,“謊言”的面目似乎并不那么可憎,反倒有幾分單純和可愛。我想,我們每一個從孩子走向成年的過來人,如果回過頭去看看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大約沒有多少人能和謊言脫得了干系,在漢語字典上,“謊言”無疑是個貶義詞,但在人生海洋中,“謊言”的內(nèi)涵和定義似乎可以更立體更寬泛更辯證更人性一些。
出于這樣的考慮,我一方面將蛐蛐兒寫的回憶文字復(fù)印了若干份分送給所有我能聯(lián)系上的“總理遺言”當(dāng)事人,請他們盡可能地回憶核實文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和重要細節(jié);另一方面我想找我哥哥弄清楚,蛐蛐兒究竟在哪些重要環(huán)節(jié)上隱瞞了事實的真相,他又為什么要隱瞞?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三十多年,他一個終日坐在輪椅上,幾乎與外界隔絕的人,究竟還有什么東西不能坦然回首的呢?
我沒能馬上找到我哥哥,因為在這期間我上海的姨父由于一個意外突然去世了,我哥哥匆匆趕去了上海。1976年5月9日,我哥哥就是在上海姨父家中被公安人員抓走的,雖然姨父姨媽作為老共產(chǎn)黨員當(dāng)時還是配合了組織上的抓捕行動,但我哥哥一直沒有忘記他被公安人員戴上手銬時姨父姨媽受到驚嚇的表情和為他擔(dān)憂的目光。我哥哥對姨父姨媽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我不知道他會在上海耽擱多久,我不能因此而等待,我決定先進行我的工作。
重新仔細閱讀蛐蛐兒的回憶文字時我注意到這篇文字的第一頁上的筆跡和后面的完全不一樣,第一頁的上端還很奇怪地重復(fù)記錄了一個電話號碼:86633018。電話號碼旁潦草地寫著一個曾經(jīng)熟悉但已離開這個世界多年的人名:蔣南翔。我知道蔣南翔當(dāng)年曾是清華大學(xué)校長,“文革”后又出任過教育部長,也知道“文革”中他曾遭受過“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但我從來沒有想到蔣南翔會和“總理遺言”有什么關(guān)系。
在我記憶中,“文革”進入到1975年,隨著鄧小平主持黨和國家的日常領(lǐng)導(dǎo)工作,他對“文革”的積年弊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這一背景下,一場關(guān)系到否定還是肯定、拋棄還是堅持“文革”的斗爭也在悄然進行。1975年8月和10月,時任清華大學(xué)黨委副書記的劉冰等人致信毛主席一事,拉開了這場斗爭的帷幕。劉冰等人之所以給毛主席寫信,是他們一致厭惡遲群這個當(dāng)時清華第一把手兼“通天人物”的跋扈作風(fēng)和惡劣品質(zhì);他們寫信的目的在于:把遲群從清華“搬掉”。他們明確地認識到:此事只有通過毛主席的首肯方可實現(xiàn);他們也真切地意識到:寫給毛主席的信,惟有通過鄧小平的轉(zhuǎn)交方可送達。他們先后寫了兩封信,第一封信旨在抨擊遲群;第二封信則把遲群和時為清華第二把手的“四人幫”黨羽謝靜宜聯(lián)在一起加以批評。
毛澤東把劉冰等人的來信看成是矛頭對著他本人的,他認為鄧小平偏袒劉冰等人。毛主席批示:“清華所涉及的問題不是孤立的,是當(dāng)前兩條路線斗爭的反映。”11月3日,毛主席的批示傳達下來,于是,從清華大學(xué)首先開始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fēng)”。直至次年4月,鄧小平再次被打倒。
然而,從清華園濫觴的“批鄧”斗爭,并沒有使“文革”取得決戰(zhàn)性的最后勝利,而是更加凸現(xiàn)出一個嚴峻的問題:已經(jīng)進行了將近十年的“文革”將何去何從?實際上,由清華“教育革命大辯論”所帶來的“文革”最后一場戰(zhàn)役恰恰表明了“文革”已走人了歷史的死胡同。
應(yīng)該說,清華園里的“劉冰事件”和1976年中國在歷史轉(zhuǎn)折關(guān)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是有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但其時蔣南翔只是一只早已被打倒在地的“死老虎”,他不可能和轟動全國的“總理遺言”再發(fā)生什么瓜葛。蛐蛐兒的回憶文字首頁蹊蹺地出現(xiàn)蔣南翔的名字和一個重復(fù)記錄的電話號碼,這中間是否還會藏匿著什么不為人知的歷史緣由呢?
從筆跡上看,蛐蛐兒的回憶文字的第一頁似乎有他人操筆,會不會是蛐蛐兒口述,別人記錄的呢?如果是,那這個記錄的人又會是誰呢?從內(nèi)容上看,第一頁的記錄顯然非常重要,而且應(yīng)該是蛐蛐兒本人的表達,雖然文字排序有點凌亂,但陳述是清楚的:
寫遺言時間:1976年2月5日“狗肉宴”之后一兩天。
地點:菩提寺路菩提新村3號亭子間,是一氣呵成。
參考胡志敏(明)遺言,并且想找斯大林遺言和列寧遺言。
1月8日周總理去逝(世),想到周總理活著的話,“四人幫”就不致敢亂搞。我要和他們唱反調(diào),肯定鄧小平,因為76年“四人幫”開始批鄧運動,我要和他(們)搗亂。
我首先拿給爸爸媽媽,爸爸叫我不要傳。我問他們是真的還是假的?爸爸說像是真的。我聽了非常得意。這樣我就拿去抄了幾份,給我姐姐寄去,還寄給別人現(xiàn)在想不起來。然后就再拿給瓜子看,并問他像不像真的?他說像的,并且他們就開始抄。到瓜子家,晨光、阿斗、大耳朵在場,其他還有沒有人忘了。
我注意到最后那句“到瓜子家,晨光、阿斗、大耳朵在場,其他還有沒有人忘了”這句話被用箭頭和黑線標(biāo)明插入“然后”后面,“就再拿給瓜子看”之前,如果這一頁紙文字確實是蛐蛐兒寫的,那說明蛐蛐兒還是很在意細部的準(zhǔn)確性的。
我先打電話問我哥哥,當(dāng)蛐蛐兒最初把“總理遺言”拿給你看的時候,你相信“遺言”是真的嗎?當(dāng)時你難道就一點都沒有想到“遺言”是蛐蛐兒寫的?你不是曾經(jīng)對我說過,“總理遺言”中的許多內(nèi)容是你們經(jīng)常在一起議論的話題嗎?我哥說,他們當(dāng)年從蛐蛐兒手里第一次看到“總理遺言”時,直接的反應(yīng)就是議論像不像真的,然后大家就開始抄。
據(jù)我哥的回憶,1975年1月,全國四屆人大會議在北京召開,身患重病久不露面的周恩來總理出現(xiàn)在人民大會堂,并做政府工作報告。周總理瘦骨嶙峋,臉上布滿了老人斑。印象中,總理堅持在講臺上站了半個多小時,只念了報告的前面和后面各一部分就離開了會場,大家心里都很難過,許多人落淚,但掌聲雷動,經(jīng)久不息。只要總理在,大家心里就充滿了希望!那時候,我哥他們這幫哥兒們聚會越來越頻繁,只要聚在一起大家就要議論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特別是在總理逝世后,他們更是經(jīng)常在一
起議論怎樣用具體的行動支持鄧小平同志,阻止“四人幫”上臺。他們上街撒傳單;深入工廠、農(nóng)村做社會調(diào)查;到部隊聯(lián)系解放軍戰(zhàn)士,試圖尋求武裝力量的支持……可他們所做的種種努力顯然對改變時局無濟于事。在這種情況下,當(dāng)他們看到這樣一份從天而降,說出大家心里話的“總理遺言”時,每一個人都興奮無比,尤其是遺言中提到:“小平同志一年來幾方面工作都很好,特別是貫徹主席的三項指示抓得比較堅決,這充分證明了主席判斷的正確。要保持那么一股勁,要多請示主席,多關(guān)心同志,多承擔(dān)責(zé)任。今后小平同志的壓力更大,但只要路線正確,什么困難都會克服?!边@番話既說明了小平同志復(fù)出是主席的正確決策,不能說變就變;更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小平同志的殷切期望和隱隱的擔(dān)心,同時也吻合了這幫年輕人心中希冀鄧小平繼續(xù)為國家掌舵的愿望。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總理遺言”的真假,不是他們沒有辨別力,而是他們太希望“總理遺言”是真的了!事實上他們很快就將“總理遺言”作為和“四人幫”作斗爭的戰(zhàn)斗檄文和銳利武器來傳播了,當(dāng)他們迅速地將抄錄的“總理遺言”不停地給別人看,讓別人抄;別人又給別人看,又讓別人抄時,那種會心的笑容,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共鳴,無聲地流淌在彼此之間。直到今天,我哥他們還認為,在當(dāng)年,盡管全國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都從心底里反對“四人幫”,全國像他們一樣的青年小團體多而又多,但真正將全國人民的思想用文字統(tǒng)一起來的卻是蛐蛐兒制造的“總理遺言”。我哥說,大家都沒有想到,我們這幫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曾經(jīng)有過那么多的計劃和設(shè)想,但最終對“四人幫”真正產(chǎn)生打擊,影響全國,噴薄而出的火山口竟是一個天大的謊言——“總理遺言”。我哥還告訴我,他當(dāng)時真是一點都沒有想到這份“總理遺言”會是蛐蛐兒自己寫的,如果想到,或者蛐蛐兒向他透露哪怕一星半點,那他一定會采取措施,不會像蛐蛐兒那么幼稚,最先把“遺言”給身邊最親近,關(guān)系最密切的人看,這豈不是自投羅網(wǎng)嗎?在我哥看來,隨便撒在路邊,或者貼在墻上,都會產(chǎn)生相同的效果,同時也能保護自己。蛐蛐兒的單純和幼稚,讓他和他的這幫年輕伙伴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我又打電話問大耳朵,這份回憶文字第一頁的字和后面幾頁的字為什么完全不像,好像不是出自蛐蛐兒之手。大耳朵說,是蛐蛐兒寫的,他認真和不認真時寫出的字完全不一樣。我又仔細對比了前后的字體,覺得大耳朵的話還是不能令人信服。因為這不是字跡潦草和端正的區(qū)別,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字體。
我再給J打電話,我想她是最了解蛐蛐兒的,別人可能在那么多年以后吃不準(zhǔn)蛐蛐兒的字體,她卻絕不可能認不出蛐蛐兒的手筆。想當(dāng)年,她和蛐蛐兒在浙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彼此心生愛意的時候,互相經(jīng)常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偷偷遞條子,她不可能不對蛐蛐兒的字刻骨銘心。
沒想到,J看到蛐蛐兒的回憶文字也無法確認第一頁上那曲里歪斜的字是否出自蛐蛐兒的手筆,雖然相比較后面端端正正排列有序的字體,我似乎覺得第一頁東倒西歪的筆跡來得更真實和親切,但我知道我撰寫的文章不能以感覺代替事情的本來面目。
第一個對蛐蛐兒的回憶文字提出疑惑的是阿斗,他在蛐蛐兒寫下的“寫遺言時間:1976年2月5日‘狗肉宴之后一兩天。地點:菩提寺路菩提新村3號亭子間,是一氣呵成?!边@兩行字旁邊加了批注:據(jù)楊的文章說:在蛐的日記中記載寫“總理遺言”的時間是2月11日;地點是在廠里的集體宿舍。(此處提到的楊的文章,是指楊匡滿先生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寫的報告文學(xué)《遺言制造者》)對蛐蛐兒回憶中寫到的“總理遺言”的第一批傳抄人和傳抄地點,阿斗也提出了糾正。阿斗說,地點不是在瓜子家,而是在蛐蛐兒家的亭子間;在場的人應(yīng)該是阿斗、瓜子、大耳朵,并沒有晨光。阿斗是個非常認真仔細的人,對于蛐蛐兒寫“總理遺言”的時間、地點,以及他們這些當(dāng)事人與此相關(guān)的重要的細節(jié),他覺得都必須準(zhǔn)確、真實。阿斗希望我再去仔細看看蛐蛐兒1976年2月5日至2月11日的日記,也再仔細看看楊匡滿的報告文學(xué)。阿斗這種對歷史認真嚴謹?shù)木窳钗遗宸透袆樱腋嬖V阿斗,我在看蛐蛐兒的回憶文字時,也產(chǎn)生了和他相同的疑惑,我也為此反復(fù)閱讀了蛐蛐兒寫于2月5日和2月11日的日記,事實上,2月5日到2月11日之間的其他日子蛐蛐兒沒有記日記,而2月5日和2月11日這兩天的日記中也沒有任何關(guān)于寫“總理遺言”的只言片語。所以,我們依然無法考證和確認“總理遺言”誕生的準(zhǔn)確時間和地點。對此,阿斗覺得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但我對阿斗說,這可能也是我下決心要重返1976的說不清的動因之一。阿斗說,有些事情本來好像已經(jīng)清楚了,看了你的這篇文章反而好像又糊涂了。我對阿斗說,問題是,本來好像清楚的事情也許并不是事情的真相。所以我希望將我所接觸到的材料和當(dāng)事人的回憶加以最客觀的敘述,讓人們自己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
我給J打電話,希望她和我一起再去看蛐蛐兒,當(dāng)面求證我所產(chǎn)生的困惑。J雖然很忙,但她還是答應(yīng)陪我一起去。大耳朵知道我們要核對一些事情時表示他也馬上趕過來。
在去蛐蛐兒家的路上,我將我哥哥看了蛐蛐兒的回憶文字后說的話,以及我那位老友對蛐蛐兒產(chǎn)生當(dāng)代“華子良”的感覺都對J說了,J聽了以后沉默了半晌,最后說,他太追求完美了,我沒有想到直至今天,他都已經(jīng)那樣了,他還是那么在乎自己在人們眼里的形象。
我們走進蛐蛐兒家中的時候,蛐蛐兒正坐在床沿上削一個梨,見到J和我進門,蛐蛐兒放下手中的刀,樂呵呵地看著我們。我將剛剛收到的刊載著我的關(guān)于“總理遺言”第二篇文章的《收獲》送給蛐蛐兒,J則給他帶去了一大袋水果和真空包裝的肉食。蛐蛐兒打開了《收獲》看我寫的那篇文章,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文章開首處那張曾經(jīng)被公安部查抄存檔,作為制造“總理遺言”的“反革命小集團”的重要證據(jù)的照片上。照片上的蛐蛐兒年輕英俊一臉陽光,是一個任何女孩子見了都不會不動心的帥小伙子。
我拿出了復(fù)印的蛐蛐兒的回憶文字,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隽宋业睦Щ螅?/p>
這第一頁上的字和后面的字完全不一樣,是你寫的嗎?
蛐蛐兒看了一眼,搖搖頭:不——是。
那是誰寫的呢?
不——知——道。
那這上面的兩個重復(fù)的電話號碼是誰的?旁邊寫著“蔣南翔”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蛐蛐兒還是搖頭。
我和J互相對視了一眼,我知道J也許覺得我的追問過于急迫,但我急于弄清事情的真相。我又問:那后面的文字是你寫的嗎?
蛐蛐兒點點頭:是——的。
你是什么時候?qū)懙哪?我問。其實我看到裝訂好的封皮上用鉛筆清楚地寫著:2007年2月26日,那應(yīng)該是今年春節(jié)過后。但我需要蛐蛐兒的回答來證實我的某種預(yù)感。
蛐蛐兒沉默著,不說話。當(dāng)我再問時,他
說:幾——年——前——吧。
站在一旁的蛐蛐兒的護工葛師傅開了口:怎么是幾年前呢?是春節(jié)前后寫的吧。
就在這時,大耳朵趕到了。大耳朵家離蛐蛐兒家很近,他盯著蛐蛐兒寫這些回憶文字時幾乎三日兩頭往蛐蛐兒家里跑,他最清楚蛐蛐兒是什么時候?qū)懴逻@些文字的,自然是封面上記錄的2007年2月左右。我不知道蛐蛐兒為什么要說是幾年前寫的,他的腦子究竟是一時清楚一時糊涂,還是想清楚時清楚想糊涂時糊涂?要命的是,就連第一個拿到蛐蛐兒回憶文字的大耳朵和整天陪伴著蛐蛐兒的葛師傅也說不清楚這第一頁的文字是誰寫的。
歷史的碎片常常因為時間久遠而無法拼接,對此我有足夠的思想準(zhǔn)備,但我沒有想到,就是當(dāng)下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也會如此撲朔迷離。就在我?guī)缀鯁适判模蛩銓Ⅱ序袃夯貞浳淖质醉撟鳛橐粋€永久的懸念擱置起來的時候,蛐蛐兒姐姐李君勵撰寫的回憶文章讓迷霧一般的事情又有了柳暗花明的可能性。李君勵回憶文章的第一段文字,現(xiàn)在看來可以說是蛐蛐兒制造“總理遺言”的熱身或者說是引子。李君勵這樣寫道:
1976年1月,周總理逝世后不久,小旭往我所在的航天部210所(陜西省戶縣)寄來了“總理遺言”手抄本。現(xiàn)在我記不清他是同時還是分次還給我寄過其他一些資料(如:高教部長蔣南翔的講話。他的講話慷慨激昂,痛斥當(dāng)時的教育狀況,什么取消高考,交白卷,考教授等),這些資料,當(dāng)時都很對我們的口味,出于對周總理的熱愛,對“四人幫”的痛恨,對鄧小平的期望,我們那批知識分子都非常愛看。我在辦公室拆開信件(我們那時沒有家庭住址,只有信箱和分信箱。信件都由室內(nèi)助理員從傳達室拿來再轉(zhuǎn)),往往是室內(nèi)室外的同志一轟而上搶著看,當(dāng)時沒有看到的只好排隊預(yù)約。有些材料我都沒能先看到,就給其他同志搶去了。那時還真感謝小旭,能給我們寄來說出我們心里話,使我們激動不已的資料,在烏云滾滾,非常迷茫的日子里,使我們看到了一點光明,看到了一點希望。
這段回憶在時間的記憶上肯定是有誤差的,蛐蛐兒寫“總理遺言”是在1976年2月5日“狗肉聚會”之后,他不可能如李君勵回憶的在“1976年1月”就將“總理遺言”手抄本寄給姐姐。但李君勵說的“現(xiàn)在我記不清他是同時還是分次還給我寄過其他一些資料”這句話從某種程度解釋了她在時間先后的記憶上所產(chǎn)生的誤差。倒是緊接在這句話后面括弧里的關(guān)于高教部長蔣南翔的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從側(cè)面佐證了蛐蛐兒回憶文字的首頁上“蔣南翔”的名字并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它肯定是蛐蛐兒記憶深處一道無法抹去的深刻印記,也可能是觸發(fā)蛐蛐兒回憶那段歷史的標(biāo)志性的起點。從這一點上看,大耳朵說的蛐蛐兒“認真和不認真時寫出的字完全不一樣”這句話可能不無道理,這首頁上歪歪斜斜的文字也有可能真的是蛐蛐兒寫的,那接下來的疑問是:蛐蛐兒為什么要否認是他自己寫的呢?他為什么又要用兩種完全不同的字體來撰寫回憶文章呢?當(dāng)我問蛐蛐兒他的回憶文字是什么時候?qū)懙?,他又為什么要說是幾年以前寫的呢?是真的腦子一時糊涂產(chǎn)生的失憶,還是又一次有意識的說謊呢?如果是說謊,那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我急于解開這些謎團,我想也許有一個方法可以試試能否打開解密蛐蛐兒的通道。我拿起手機,走到?jīng)雠_上,悄悄地撥出了“86633018”這個電話號碼。一串動聽的音樂聲響起,一個悅耳的女聲伴隨著音樂說:您好!歡迎致電浙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你的來電正在等待接聽中……我連續(xù)撥打了三次,都是同樣的女聲和音樂。我一時想象不出浙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和蛐蛐兒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停頓了一下,又在這個電話號碼前加撥了010,我想,蔣南翔生前生活在北京,這個電話號碼或許和北京方面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撥了兩次,話筒里一片沉寂,沒有任何聲音,顯然,這是一個空號。我失望地關(guān)上手機,從涼臺回房間時一只蚊子趁勢從紗門縫隙里鉆了進來,房間里立時有了嗡嗡的蚊子叫聲,它讓這間昏暗燥熱的房間更顯得郁悶無比。我知道我的一連串疑問很難從蛐蛐兒嘴里得到答案,我只有在重返1976的瑣瑣碎碎中尋找蛛絲馬跡。
心急吃不得熱豆腐,看來我只有暫時繞開這個話題了,因為我還有其他更需要弄清楚的事情,今天難得J也在這兒,一個曾經(jīng)存疑了很長時間的問題,趁兩個當(dāng)事人都在,我得趕緊求證查實。
“蛐蛐兒你還記得那個高高大大的陳公安嗎?”
蛐蛐兒依舊是遲緩地搖頭,眼里的神色像孩童一樣單純。
“你怎么會不記得呢?在市局關(guān)押的時候是他參與審問你的呀!那你還記得另一個瘦瘦小小,眼睛像電燈泡一樣閃閃發(fā)亮的陳公安嗎?”
蛐蛐兒仍然搖頭。
我有些沮喪,面對蛐蛐兒安然無波的眼睛,我依舊無法判斷他是真的忘記了過去的一切,還是不愿意重復(fù)辛酸往事。我那位老友說她仿佛看到了一個當(dāng)代“華子良”,我覺得蛐蛐兒和“華子良”雖然沒有任何可比性,但他們面對外部世界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自閉,這中間可能有某種相似的內(nèi)因。
我看看坐在一旁一直不說話,但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蛐蛐兒的J,悄悄地和她耳語:我能將我們給蛐蛐兒過生日那天你說的那些話重新問蛐蛐兒嗎?J沒有正面回答,卻用眼神給了我默許。
我拿出那本紅塑料封皮,像極了“文革”中幾乎人手一冊的紅寶書《毛主席語錄》袖珍本一般的日記本,這是J在2006年12月26日蛐蛐兒生日那天交給我的,是她珍藏多年的記載著她最美好也最傷心的初戀的文字。
給蛐蛐兒過生日最初是我提議的。從1976年二十三歲的蛐蛐兒寫出震驚中外的“總理遺言”,到2006年跨入知天命的蛐蛐兒只能與輪椅相伴,三十年的日子流水一樣淌過,一個風(fēng)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一個蹣跚臃腫的殘廢,生命的大悲喜就蘊藏在這無聲無息流淌的過程中。一個人的生日是刻錄他生命年輪的底版,我知道蛐蛐兒離開這個喧囂的社會已經(jīng)太久,這些年來他生命的底版上沒有留下什么可以讓他回味和咀嚼的東西,倘若我們這些“總理遺言”案的當(dāng)事人在三十年后一起為他慶賀生日,或許會給他單調(diào)乏味的幽居生活帶去一絲色彩。
2006年12月26日,大家商定選擇離蛐蛐兒家最近的“張生記”給蛐蛐兒過生日。
下午,J給我打電話,說生日蛋糕和鮮花她會準(zhǔn)備的,叫我們誰都不用管了,又讓我提前一點去,說我們倆一起去點菜,我說好。
我五點一刻到達“張生記”時,J和蛐蛐兒早已在那兒了。蛐蛐兒那天顯得特別精神,穿一件紅黑兩色的夾克衫,氣色紅潤,若不是坐著輪椅,你幾乎看不出他是一個病人。陪同蛐蛐兒來的護工葛師傅告訴我們,蛐蛐兒知道大家要為他過生日的消息高興得睡不著覺,從下午開始就要葛師傅給他洗頭洗澡換衣服,四點不到就嚷嚷著要出門,這會兒已經(jīng)在“張生記”等了快一個小時了。我看到墻角的柜桌上擺著碩
大的蛋糕和美麗的鮮花,J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蛐蛐兒。顯然,她也早就到了。
我和J一起點菜,平時經(jīng)常有應(yīng)酬的我早就膩味了大魚大肉,下意識地點的大多是清淡的素菜,和幾味家中不太易做的海鮮和湯煲。J在我點完之后果斷地又加了幾樣在我看來如今幾乎已經(jīng)沒人愛吃的菜:東坡肉、叫花雞、紅燒蹄膀。我說,東坡肉那么肥,叫花雞和蹄膀那么膩,誰吃啊?J說,他吃,他愛吃肉。吃不完給他打包帶回去。J說這話時,蛐蛐兒一直坐在輪椅上傻樂,我想,J是真正知道和了解蛐蛐兒的。
六點過后,我哥哥瓜子,阿斗和他的妹妹小利,晨光和他的姐姐欣榮,還有毛寧、大耳朵,大家陸續(xù)走進來,每個人都大聲地和蛐蛐兒打招呼,這個說蛐蛐兒氣色好,那個說蛐蛐兒精神佳。蛐蛐兒一直在笑,雖然他什么也沒有說,但看得出來他很高興。這完全是一場老朋友的聚會,而這些老朋友幾乎都是和他共同經(jīng)歷過1976年那場牢獄之災(zāi)的難友。入座時,幾乎是不約而同的,大家就讓J坐在蛐蛐兒的旁邊,蛐蛐兒的神情就像一個天真的大男孩,無邪的目光直勾勾地看著她,她的臉紅了。大家張羅著給他倆拍照,我注意到J還是很矜持地和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雖然她看他的目光里充滿了溫情,但那溫情里顯然已沒有波瀾,三十年的人生磨難已經(jīng)熨平了J情感世界里的褶皺,雖然這樣的褶皺當(dāng)年曾將她的心戳得百孔千瘡。
在我心目中,J和蛐蛐兒屬于八竿子打不著的南北兩極。蛐蛐兒在學(xué)校時是有名的風(fēng)流才子,英俊倜儻,才華橫溢,有許多女生都在心中暗戀著這位白馬王子。參加工作以后有更多的漂亮女孩圍著他轉(zhuǎn),他天生就是被愛情包圍被愛情寵壞了的那種男孩。而J卻不是那種靚麗搶眼渾身會放電的女孩,她個子不高,相貌也不算特別出眾,但卻有一種讓人過目不忘的氣質(zhì)。她原本也是一個性格開朗健康陽光的女孩,但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父親被打倒的原因,她變得少言寡語。她有一雙像湖水一樣深不見底的眼睛,但那眼睛總被一層淡淡的憂傷籠罩著,誰也無法看清那憂傷背后是什么樣的風(fēng)景。印象中,J除了和一個叫明的女生總像姐妹似的結(jié)伴而行,幾乎不和其他同學(xué)來往。蛐蛐兒和J從哪方面看似乎都沒有理由走到一起。
我曾不解地問過大耳朵:我一直以為我哥哥、阿斗、晨光和蛐蛐兒是最要好的朋友,可為什么在蛐蛐兒的日記本中,你的名字卻出現(xiàn)得最多呢?大耳朵說:那是因為蛐蛐兒生命中走進了一個女孩,他戀愛了,愛得不能自拔,愛得痛苦不堪。那時候,阿斗在外地路太遠,鞭長莫及;瓜子太嚴肅,歷來對風(fēng)花雪月不屑一顧;而晨光年紀又太小,情竇未開,蛐蛐兒苦惱的愛情無處可以傾吐,他只有和我說。
我說,你說的那個女孩自然就是J了,蛐蛐兒真的那么愛她嗎?有那么多漂亮女孩圍著他轉(zhuǎn),他怎么偏偏就愛上其貌不揚的J了呢?
大耳朵說,嗨,你們只看到蛐蛐兒表面上風(fēng)流才子的一面,其實他骨子里是非常傳統(tǒng)的。他傳統(tǒng)嗎?我有些不以為然。蛐蛐兒的風(fēng)流成性是出了名的,在上中學(xué)那陣他就喜歡拽女生的辮子,看到身材姣好的女生背影,他一定會追上去,跑到人家背后大叫一聲“啊!”那些身材嬌好的女生往往都會嚇一跳,尖叫著回過頭來。其實,看那些回過頭來的臉蛋,才是蛐蛐兒的真正目的。若是碰上漂亮臉蛋,蛐蛐兒會乘勝追擊;假如相貌平平,甚至長得有點困難,蛐蛐兒也不會讓人有所覺察而難堪。讓蛐蛐兒屢試不爽,愈試愈勇的是,沒有一個女生因為蛐蛐兒的放肆和唐突而生氣,幾乎每一個被嚇一跳剛要生氣的女生只要發(fā)現(xiàn)大叫者是蛐蛐兒,都會嬌嗔地莞爾一笑,令蛐蛐兒神酥骨癢。而惟獨有一個女生,蛐蛐兒在她面前從來不敢造次,這個女生就是J。按說她和我哥同在一連五排,和二連三排的蛐蛐兒嚴格意義上說距離本是比較遠的。而且J是那種總是隱在人后,像一片綠葉躲在樹叢中,一點不愿意張揚的女孩,人尖子一般的帥哥蛐蛐兒眼睛從來都是朝天上看的,他怎么會注意到像樹葉一樣,只有等露珠滴在它身上,太陽照到它的時候才會發(fā)出光亮的J呢?蛐蛐兒是否在上中學(xué)時就已經(jīng)喜歡上J我不知道,然而中學(xué)畢業(yè)后蛐蛐兒和J被分配到同一個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這我早就聽說了。雖然J和蛐蛐兒周圍的女孩子相比長得不算漂亮,但她身上特有的一股氣質(zhì)對蛐蛐兒很有吸引力。大耳朵曾經(jīng)問過蛐蛐兒:J又不漂亮,你為什么就喜歡她呢?蛐蛐兒說:她有才氣,也很有主見,她和別的女孩子不一樣。
大耳朵說:那陣子蛐蛐兒是真的掉進去了,我從來沒有看到蛐蛐兒為了一個女孩子這樣神思恍惚,寢食不安。他和女孩子大多都是逗逗的,從來沒有認真過,等他把女孩子熱情挑起來了,那他一準(zhǔn)逃之夭夭。惟獨對J,蛐蛐兒動了真情。
大耳朵對蛐蛐兒的評價恰恰也是J對蛐蛐兒的擔(dān)憂,這樣的擔(dān)憂讓她對蛐蛐兒退避三舍,她是個對感情非常專注和認真的女孩子,她其實心里非常喜歡蛐蛐兒,無論是他俊朗的外貌,還是他挺拔的身材;無論是他豐沛的才華,還是他渾厚的男中音,早就在她心中最隱秘的柔軟處蕩起了漣漪,但她在蛐蛐兒面前從來表現(xiàn)得非常理智和冷靜。也許正是這種理智和冷靜與別的女孩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巨大的反差,讓自恃甚高的蛐蛐兒對這個貌不驚人的女孩反倒有一種敬佩。
然而,世界上的許多事情總是這樣陰錯陽差,兩個彼此都已深深走進對方心里的男女,卻總也繞不過隔在他們中間的一層層迷蒙的紗?!,F(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絕對無法體會和理解這樣的情感,在他們看來可能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表白搞定的愛情,在那個年代里卻有著邁不過去的溝溝坎坎。J面對著高大英俊才華橫溢的蛐蛐兒心中沒有一點自信,她根本不相信被那么多漂亮女孩包圍的蛐蛐兒會真正地愛她,在蛐蛐兒面前,她缺乏安全感。她的理智和冷靜讓她在自己和蛐蛐兒之間筑起了一道看不見的高墻,蛐蛐兒面對這堵無形的高墻六神無主,他只有去找大耳朵。
那次生日宴會上蛐蛐兒的胃口極好,看來J確實是深諳蛐蛐兒的,蛐蛐兒對我點的那些海鮮和湯煲似乎不感興趣,卻對東坡肉和叫花雞情有獨鐘。他一連吃了兩塊碩大的東坡肉,又吃了一只雞腿,當(dāng)他還要吃另一只雞腿時,J給他夾了一大筷青菜,說,吃點蔬菜,肉帶回去,明天再吃,別一下子吃撐了。
我注意到大家都吃得很少,每上一道新菜,大家就轉(zhuǎn)動轉(zhuǎn)盤將菜轉(zhuǎn)到蛐蛐兒面前,大家都爭著給蛐蛐兒夾菜,都希望蛐蛐兒能多吃一點。雖然誰也沒說,但大家誰都知道現(xiàn)在蛐蛐兒每個月的病假工資拿到手的只有一千多一點,而護工的工資就要七八百,還要房租、水電,日?;ㄤN,吃只能壓到最低水準(zhǔn)線了。我們?nèi)ヲ序袃杭抑锌此麜r,發(fā)現(xiàn)電話高高地掛在墻上,蛐蛐兒這樣一個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顯然無法夠著居高臨下的話筒;蛐蛐兒和外界幾乎是隔絕的,他能消磨時光的就是看書和看電視。但我們注意到房間里的燈光昏暗,日光燈的瓦數(shù)大約不會超過二十五支光。電視機的遙控器放在遠離蛐蛐兒床邊的地方,可以想象蛐蛐兒即便想看電
視他也無法打開電視機。我們曾因電話電燈和電視的問題問過蛐蛐兒的護工葛師傅,并表示我們可以想辦法改變這一切。葛師傅說,電話掛得高是怕他沒完沒了地打聲訊電話;不讓他看電視是怕他受刺激;而燈光暗就是讓他少看書,因為看書毀眼睛。葛師傅說得都很在理,我們沒法說蛐蛐兒需要的不是這樣的生活,但我們隱隱約約覺得這一切也許和蛐蛐兒窘迫的經(jīng)濟有關(guān)。面前這一桌在我看來再平常不過的家常酒菜,對蛐蛐兒來說卻無疑是一頓盛宴大餐。瞧他吃個沒夠的樣子,我心里涌上一陣無以名狀的心酸。當(dāng)生日蛋糕端上來,J在蛋糕上插上蠟燭并一根根點燃時,機靈的服務(wù)小姐適時地關(guān)掉了電燈。大家在紅黃的燭光里共祝蛐蛐兒生日快樂,并一致要求蛐蛐兒為自己五十三歲的生日說幾句話。蛐蛐兒雖然幾乎不說話,行動遲緩,但他清純的目光告訴我們他的腦子是清楚的,他的內(nèi)心是明明白白的。
果然,在大家期待了很長時間后,蛐蛐兒緩緩地說出了一番讓大家都很震驚的話:今天和你們坐在一起我出乎意料的高興,有你們這樣的好朋友,我感到這輩子沒有白活。就算是前面的路再難走我也有信心走下去;前面的事情再難辦我也有信心辦下去。
昏黃的燭光下每個人的表情都變得影影憧憧,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是容易讓人產(chǎn)生幻覺,也容易讓人充滿勇氣的。J在燭光里站起來,打開了那本小紅寶書般的日記本,給大家念了一首當(dāng)年她抄在日記本上的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的詩:
我們分離了,但你的肖像
依舊在我的心坎里保存;
有如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
它仍愉悅著我惆悵的心靈。
我把自己又交付給新的熱情,
想要不再愛它了,但我卻不能,
正如一所破爛的殿堂——依然是廟,
一幅扯下來的圣像——依然是神!
她念完了,誰也沒有說話。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感動中,說實話,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很難有什么東西能讓我們產(chǎn)生一種共同的感動了,感動這個詞在很多場合是一種矯情的代名詞,然而這一刻,每一個人的感動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沒有人想到,一口掩埋了三十年的愛情深窖,一旦打開,里面的溫度依然燙人。
當(dāng)燈光重新亮起來的時候,她的眸子里有光在閃動。她看了一眼蛐蛐兒,然后對我們大家說,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那么多年,我也已經(jīng)人到中年,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自己當(dāng)年的感情,沒有什么不好說的了。她接下來說的一番話讓我們所有在場的人都沒有想到:我爸被抓以后我?guī)缀跆焯於嫉焦簿秩ゴ蚵犌闆r,我媽媽和兩個妹妹每天在家望眼欲穿地等我從公安局帶回消息。幾乎每一次都是一位姓陳的公安人員接待我,他很兇,態(tài)度很不好,總是要我揭發(fā)我爸。我說我不相信我爸會做什么壞事,我也沒有什么可揭發(fā)的。我的不配合顯然讓他非常惱火,有一次,這位陳公安鐵青著臉問我,你是共產(chǎn)黨員,卻不肯揭發(fā)你爸的問題,你還要不要黨籍!說這話的時候他將我爸的鑰匙、筆、手表等隨身物品從接待室的窗口里扔出來,那一刻我的心像一下子被扔進了冰窖,我甚至感覺我爸是不是死了?就在我因此感到心里發(fā)慌渾身發(fā)冷的時候,這位陳公安硬邦邦地說出了讓我震驚的話:李君旭寫“總理遺言”其實和你有很大關(guān)系!
我不知道J說的陳公安是否就是1976年5月那個春天的晚上,將我從工廠宿舍帶回家的兩個陳公安中的一位?,F(xiàn)在回想起來,這兩位陳公安其時應(yīng)該也已有四五十歲。他們一個身板高大敦實,有一副寬厚的肩膀,他的一雙眼睛很明亮,但是他的神情很曖昧。另一個陳公安更顯威嚴,冷峻而不帶任何表情的面容似乎時時在提醒你,作為犯人家屬和公安之間絕對應(yīng)該保持的距離。我覺得公安人員對犯人家屬態(tài)度的好壞,常??梢詮囊粋€側(cè)面印證犯人所犯罪行的輕重,可以想見,陳公安那么兇巴巴地對J,那她爸爸的問題肯定比她想象的要嚴重。果不其然,多少年以后我們才知道,J的父親王叔叔被抓以后先是關(guān)在三臺山,性格剛烈的王叔叔對公安部門不分青紅皂白就將他抓來氣得熱血上頭,他曾經(jīng)有過一次大膽的越獄行動,這次越獄行動沒有成功,王叔叔還在越獄行動的過程中被看守的哨兵用刀刺中,這一刀離開心臟僅兩公分,差點致命。王叔叔的老伴至今還保留著那件曾經(jīng)被刺刀穿透的衣服。王叔叔自此罪行加重,問題升級。1976年5月27日,我爸我哥我姐和蛐蛐兒父子、阿斗父子被公安部從杭州押送北京,當(dāng)時并沒有王叔叔。很長一段時間王叔叔和阿斗媽媽許阿姨是與毛寧、晨光、大耳朵一起關(guān)在西天目山的留椿屋的。然而,在粉碎“四人幫”的前夕,王叔叔卻突然被秘密地單獨押送北京,到北京后也沒有和我哥哥他們關(guān)在一起,而是單獨被關(guān)押在秦城監(jiān)獄。這中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無人知曉,連J從她爸爸這里也從來沒有問出過所以。事實上,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想搞清楚的事,每個人也都可能有永遠不想說的事,有時候,往往越知道事情真相的人卻越緘默,他們更愿意將事情的真相塵封在心里。
J是在說出陳公安那番話以后將日記本交到我手里的,同時交給我的還有兩張用老式120相機照的黑白照片,她告訴我,這是蛐蛐兒當(dāng)年送給她的相片,她一直珍藏至今。
照片一看就是自己在暗房里沖洗的那種,相紙發(fā)黃,相片本身印得也不是很清楚。但蛐蛐兒在相片中的樣子和神情完全是他當(dāng)年的模樣。兩張照片背后都用鋼筆寫著小字,一張照片蛐蛐兒側(cè)身蹲在那兒,面前是大片的灘涂和凌亂的茅草。照片背后寫著:遠在彼兮,旦夕以待。
——《詩經(jīng)》1973.2.6,另一張背后寫著:××同志留念君旭一九七三.二.七。
兩張照片時隔一日,一張沒有署名,感情表露卻十分直接,雖然借用了《詩經(jīng)》中的句子,但那種“旦夕以待”的渴望卻一目了然。另一張照片后的留言卻一本正經(jīng),××同志留念,是典型的那個革命時代的公開版本。我不知道當(dāng)年的蛐蛐兒為何在送照片給自己心愛的女孩兒時會寫下如此大相徑庭的留言,但我可以猜想在那個視愛情為資產(chǎn)階級腐朽沒落的年代,蛐蛐兒和她之間暗中流淌的情愫要面臨多少雙拷問的眼睛。
現(xiàn)在,蛐蛐兒和J近在咫尺,三十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我將夾滿紙條的小紅皮日記本攤開在桌上,每一張紙條上我都用鉛筆寫滿了各種問題,但我最想問蛐蛐兒的就是:陳公安當(dāng)年對J說,你寫“總理遺言”和J有很大關(guān)系,這是不是真的?我聽大耳朵和阿斗他們也都說過,蛐蛐兒當(dāng)時面臨“驅(qū)逐艦艦長”的挑戰(zhàn),他知道“驅(qū)逐艦艦長”是J的父母給她介紹的,那年頭紅領(lǐng)章紅帽徽的軍人簡直就是安全和可靠的象征,蛐蛐兒當(dāng)時作為一個父母還戴著“臭老九”帽子的小工人,似乎沒有任何可以和那位海軍軍官抗衡的資本。失戀后產(chǎn)生的無名沖動和勇氣,激發(fā)了蛐蛐兒潛意識中一直蟄伏著的想沖天而起一鳴驚人的深刻念頭。他想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給J看,向J和J周圍的所有人證明自己并非庸人鼠輩。蛐蛐兒最初寫
“總理遺言”的動機當(dāng)然是反對“四人幫”,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在渴望為黨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有所擔(dān)當(dāng)?shù)耐瑫r,是否也有一部分動因來自于J呢?當(dāng)我猶豫了半天,最后下決心向蛐蛐兒提出這些問題時,J在一旁雖然不說話,但她的眼神告訴我也告訴了蛐蛐兒,盡管那么多年過去了,一切都已經(jīng)不可改變,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重新改寫,但她還是非常希望從蛐蛐兒嘴里了解事情的真相。
這一次,蛐蛐兒反應(yīng)非常迅速,很堅決地搖頭。
我說,你是不是覺得這些都是你個人的隱私,你不想說?
蛐蛐兒沉默了很長時間,他的眼睛一直看著J,J也不說話,只是靜靜地看著蛐蛐兒。我不死心,再一次向蛐蛐兒重復(fù)這個問題,蛐蛐兒又沉默了很長時間,終于點點頭。
坐在一旁的大耳朵輕輕地吐出一口長氣,作為曾經(jīng)見證了蛐蛐兒那一段徹心徹肺的初戀感情的密友,他也許比我們?nèi)魏我粋€人都清楚,在制造“總理遺言”的天平上,J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大耳朵清楚地記得,后來被公安部定性為制造“總理遺言”的“反革命預(yù)謀會議”的“狗肉聚會”上,蛐蛐兒進來時明顯紅腫的眼睛。大家都知道他剛和J見過面,那是J決定和蛐蛐兒分手的最后一次談話。按我哥的說法,J和蛐蛐兒的分手就像在點燃的干柴上澆了一盆滾燙的油!而“狗肉聚會”之后的一兩天,震驚中外的“總理遺言”就誕生了。
我注意到看似木訥的蛐蛐兒削梨卻削得很有水平,像刨花卷一樣落下來的梨皮居然一點不斷。他將削好的梨一分為四,并且拿起其中的一瓣放到J的面前。J一聲不響地拿起梨,一口一口地吃了下去。我想我和大耳朵都是不會妒忌J的,這一瓣小小的梨告訴我們,蛐蛐兒的腦子確實是清楚的。
J和蛐蛐兒都是1970年初中畢業(yè)后分配到安吉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的。她在蔬菜班,他在水稻班。剛從一個中學(xué)生成為兵團戰(zhàn)士的她雄心勃勃地要在這塊一眼望不到邊的土地上改造世界觀,脫胎換骨,鍛煉成長。她骨子里是個特別要強的人,她要求自己和戰(zhàn)友們比誰更能吃苦,誰更艱苦樸素,誰更要求上進,誰更會寫小評論文章。大家爭相穿著胳膊肘子膝蓋屁股打補丁的衣褲,互相比誰身上的補丁多;下田挑淤泥,光腳起牛糞,什么活兒苦大家搶著干,什么活兒累大家爭著上。這一切似乎比不出高低,論不清短長,雖然大家都在心里暗暗較勁,互不服氣,但終究沒有誰在農(nóng)田里脫穎而出。她的吃苦精神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挑塘泥,肩膀上的皮都磨破了,她一聲不吭;拉牛糞,男生都要發(fā)憷的活,她拉起大板車就走。到兵團才幾個月,皮膚曬得黝黑,頭發(fā)烤得焦黃,最要命的是從前細嫩白皙的臉蛋變得橘子皮一般粗糙,像被燙上了猴屁股般的兩塊紅暈,她也因此得了一個很不雅的綽號:爛蘋果。
那時候,兵團團部的墻報才是大家真正能展示和比拚自己才華的唯一舞臺,寫小評論是這些剛剛跨出校門的年輕書生們僅存的尚能舞文弄墨的機會。她和蛐蛐兒就是在寫小評論辦墻報的過程中漸漸走近的。她注意到蛐蛐兒總是穿一件米色的粗礪的帆布衣服,那樣式一看就是父輩們傳代的舊褂子,補丁疊補丁,比誰都更顯樸素。他的個子很高,像一根細長的青竹竿,褲子總似乎短一截,露出瘦瘦的腳脖子。那時候,大家又給他取了另外一個綽號叫“麻稈”。他的文采是在寫小評論時一下子讓大家刮目相看的,她也是在寫一篇評“偷黃瓜現(xiàn)象”的小評論時被人口口相傳的。他倆當(dāng)之無愧地當(dāng)上了人人羨慕的小評論員。那時候男生和女生的宿舍前后排挨得很近,女生在前排,男生在后排。每天清晨太陽升起之前,她都會悄悄地拉開窗簾朝后排的男生宿舍張望,每次都會看到蛐蛐兒站在窗前微笑著看她。只要看到蛐蛐兒在看她,她的心一天都是甜的。她有個收音機,心情好或者不好的時候她都會將聲音開得很大,而心情一般的時候就會將聲音開得很小。時間一長,蛐蛐兒就掌握了她的規(guī)律,只要收音機聲音一響,他就會伺機跑過來問她,今天心情好還是不好。
有一天,她宿舍里的收音機聲音開得震天價響,蛐蛐兒心神不寧地朝那扇熟悉的窗戶張望,但窗簾緊閉,他繞到門前,門也關(guān)得死死的。他想敲門,但又不敢。好不容易挨到傍晚,蛐蛐兒看到她眼圈紅紅的從宿舍里出來,蛐蛐兒左右一看沒人,趕緊上去問她發(fā)生了什么事。原來,部隊到兵團來招女兵,連部推薦了她和另外一個女生,她滿心以為論政治表現(xiàn)和文化水平一定非自己莫屬。沒想到,部隊最后挑中了那個女孩。她內(nèi)心遭受的重創(chuàng)是巨大的,她把收音機的聲音開得那么響是想掩蓋自己壓抑不住的哭聲。蛐蛐兒沒有安慰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這一句話,蛐蛐兒就讓心境灰暗到極點的她破啼為笑。
她的嗓子很好,在團里素有“金嗓子”之稱。有一次,連里舉辦文藝活動,她和一位男生上臺表演二重唱,她唱得聲情并茂:高不過喜馬拉雅山,長不過雅魯藏布江……當(dāng)熱烈的掌聲響起來時,沒想到蛐蛐兒竟然臉有慍色,拂袖而去。她哪里會想到,蛐蛐兒這是在吃醋呢!
星期天,別人有的回家,有的上街,因為她不上街也不回家,蛐蛐兒就買來菜和肉,拉上她一起到食堂包餃子。她是山東人,會搟薄皮會包大餡,蛐蛐兒什么也不會,卻津津樂道地在一旁看著她忙活,兩人都很開心。蛐蛐兒就是在這時候講給她聽一個又一個愛情故事的,蛐蛐兒從小學(xué)開始就是講故事的高手,而那些愛情故事又都那么纏綿悱惻,她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聽著蛐蛐兒低低的卻充滿磁性的講關(guān)于愛情的故事的聲音,她覺得這樣的星期天美好無比,但她此時卻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美好有什么更深的含義。
直到有一天,很偶然的,她在蛐蛐兒的一個筆記本上看到了他寫了很多很多自己的名字,她才像觸電一樣突然領(lǐng)悟到某種柔軟的藏匿在心靈深處的東西。這是每一個女孩子在自己生命的旅途中或早或晚都會撞上的一種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感。
那張寫有“遠在彼兮,旦夕以待”的照片,是有一次她回杭州探親時蛐蛐兒到半路上來接她時送給她的。在那個年代,這樣的表露應(yīng)該說是非常大膽和直接了,她雖然沒有回答他什么,但她卻收下照片,將照片藏在自己那本紅封皮日記本的勒口夾層里。每天夜深人靜時,她都會拿出照片默默地看上一會兒,那種甜蜜和幸福是無法言喻的。
她開始將蛐蛐兒帶回家,她的爸爸媽媽和兩個妹妹也都很喜歡他。爸爸是個愛才的人,蛐蛐兒和她爸爸能上談文史政治,下侃天文地理,知識面之寬,閱讀面之廣,讓她爸爸對這個才二十郎當(dāng)歲的小青年刮目相看,成了忘年交。媽媽心細,也很敏感,她從女兒看蛐蛐兒的眼神和蛐蛐兒追逐女兒的目光中斷定這兩個年輕人中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點什么。假如做朋友,蛐蛐兒無疑是最精彩的,但如果挑女婿,蛐蛐兒顯然不合適。從外表看,蛐蛐兒太優(yōu)秀了,這樣的帥哥有太多的女孩追逐,不可能給女兒有安全感;從才華論,蛐蛐兒也太出色了,一個大家公認的才子和自己平凡的女兒很難攜手走完人生;而最
讓媽媽擔(dān)心和不安的是在她看來,蛐蛐兒將來若要成為一個丈夫和女婿顯然是不合格的。他是屬于公子哥兒型的,而自己的女兒是屬于實實在在型的,這兩個類型的人在一起是不可能長久的。長輩的人生閱歷和經(jīng)驗不可能不對J產(chǎn)生影響。說實話,爸爸媽媽所說的“安全感”這個問題重重地在J心上砸了一下,因為這也是她自己最揪心最困惑的問題。
我認真仔細地讀了J當(dāng)年的日記,可以說她和他的情感曲線是貫穿這本日記始終的,雖然整本日記中從頭至尾沒有一處出現(xiàn)過蛐蛐兒的名字,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感覺到戀愛中的女孩應(yīng)該會有的快樂,愛情是深埋在革命戰(zhàn)友的戰(zhàn)斗友誼之下的,是“以政治幫助為基礎(chǔ),互相關(guān)心,互相促進的志同道合”。但有一種情緒是彌漫整本日記的,那就是焦慮和疑惑。她的焦慮和疑惑來自于蛐蛐兒無法讓她相信他只愛她一個,而且這種愛是天長地久海枯石爛的。這樣的焦慮和疑惑是很折磨人的。
征得J的同意,我從日記中摘錄了幾段彌漫著這種情緒的文字:
一年多來,我所碰到的到底是什么?我難道真的沒有能力判斷一個人嗎?隱藏在心底的疑問久久地被深深地埋著。今天,就在今天下午,這種疑問終于有所解了,但是我的心也因此而碎了……
我接觸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將是多么不幸啊!一片真誠換來的是虛假,表面上道貌岸然,靈魂深處卻如此低級。我簡直感到可怕,我甚至不知道該怎么辦?這一個沉重的打擊是多么無情啊!
兩年多來,有多少事曾使我感到鼓舞,有多少事曾使我感到溫暖,但不可否認,也曾有多少事使我感到煩惱和不可捉摸?!凹儩崱薄罢\摯”“有價值”都成為泡影,所謂“志同道合”也無從談起。
……
那是一個掉在愛的漩渦里不能自拔的純情女孩對自己深愛的人無法把握的傷感和痛苦,事隔多年再來閱讀這些文字,似乎仍舊能夠觸摸到這種傷感和痛苦的無奈。我想,J在當(dāng)年記下這些撕心裂肺的文字時,肯定遇到了對她和蛐蛐兒之間的愛情產(chǎn)生毀滅性打擊的事情。對此,J沒有對我再做更多的解釋,我也沒有做更多的深究,有些事情是需要爛在肚子里的,結(jié)了痂的傷口最好不要再去觸碰,否則,也許會造成更深的、對更多人的傷害。
我從大耳朵提供的文件袋里找出蛐蛐兒1975年11月-1976年5月的日記復(fù)印件仔細閱讀,試圖從中找到和J的愛情相對應(yīng)的文字,因為按大耳朵和J的講述,包括我從阿斗、晨光等人那里了解到的情況,這一段時間正是蛐蛐兒和J處于分手卻又彼此割舍不下互相折磨的階段。J的日記是印證了這一長長的痛苦的折磨的,然而蛐蛐兒的日記里卻沒有一絲一縷失戀者的憂傷痕跡,甚至沒有一點一滴他和J交往的記錄。這是奇怪和不可理喻的,像蛐蛐兒這樣一個喜歡用筆頭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人,怎么可能對自己生命中最深刻的情感不留一字?他在日記中多次提到給毛寧寫信,給瓜子寫信,給大耳朵寫信,甚至給阿斗媽媽許阿姨阿斗妹妹小利寫信,但恰恰沒有給J寫信。當(dāng)我就這個疑問向J提出困惑時,她顯然很意外,甚至有點失望。她問我,真的一點關(guān)于我的文字都沒有嗎?一點也沒有。
在這些日記中有的就是一個熱血青年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憂國憂民的激昂!
在這一疊復(fù)印的蛐蛐兒1975年11月一1976年5月的日記中,開首是幾句典型的那個時代的詩句:獻給祖國吧,火紅的人生!獻給世界吧,閃光的青春!獻給未來吧,我們生活的準(zhǔn)則——永遠革命!最后一頁在1976年5月4日戛然而止。我下意識地倒計頁閱讀,因為我認為,就像一曲交響樂,越接近終止的地方,往往是情緒越飽滿的地方。暴風(fēng)雨前夜的電閃雷鳴,常常能讓你在一瞬間看清楚整個天空!在蛐蛐兒戛然而止的那頁日記的背面,我看到兩行小字:
我不想在這本本子上往下記了,就保留這個突然中斷的模樣吧,1976年5月5日,我突然被捕了。1977.11.10.
往上倒推的那一段日子的日記,按時間推算正是全國追查“總理遺言”的前后,就常理而論,蛐蛐兒炮制了這樣一個彌天大謊,又面臨全國性的緊密追查,他不可能不在自己的日記里留下一點跡象,然而我所看到的那幾天的日記里,蛐蛐兒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平靜。
五月四日晴星期二
今天是中國青年節(jié)。遙想當(dāng)年在天安門廣場上冒著槍彈棍棒昂首前進的青年,不由得產(chǎn)生崇敬感和一種“奇特”的聯(lián)想。
僅僅是一個數(shù)字的顛倒!
為此,寫了一篇散文詩,也算是學(xué)學(xué)兩校的文風(fēng)吧。
五月一日晴星期六
今天是世界無產(chǎn)者和勞動人民的節(jié)日。
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萬歲!
中偉怎么還不回來?真叫人掛念。
四月二十二日雨星期四
前幾天有中央電話通知:河北保定地區(qū)清宛等縣搶槍搶糧事件。
省委下令追查杭州四·四。
今天天氣很悶。早晨廣播說將有寒流。下午連降雷雨,滂沱不止。
四月十四日晴星期三
四月七日晚,廣播公布了中央決議:華國鋒任第一副主席、國務(wù)院總理;撤消鄧小平一切職務(wù)。同時廣播了題為《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報道。連日來,各大軍區(qū)都致電中央表示支持。這是根據(jù)中央的指示。
……中偉從天津來了電報,西安這次也很厲害,新城廣場放滿了花圈,標(biāo)語和杭州極為相似。
××說,我們不愿做無所作為的“名譽上”的英雄,事業(yè)需要我們,他的信中最后說: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xiàn)!
最能看出蛐蛐兒那一段思想軌跡的是“四月十四日”前面的那一篇日記,這一篇日記沒有時間和天氣,顯然被裁剪掉了部分內(nèi)容,日記的頁眉上有一行小字:以上一頁日記留公安部。1977.11.7.記。
這一頁日記寫道:
親愛的君旭同志,今天你參加了送花圈、貼標(biāo)語的行動,你不會后悔,永遠不會后悔你的這個決定。但是,當(dāng)新的工作日開始的時候,你將怎么辦呢?
照爸爸說的辦吧,照爸爸說的辦吧,照爸爸說的辦吧!如果你還是一個有希望的人!
路正長,路正長,切莫庸碌度時光,切莫輕言與妄動,刻苦學(xué)習(xí)來武裝!
細細體味,蛐蛐兒日記中平靜的文字下還是滾動著巖漿的,火山?jīng)]有爆發(fā)時,地殼表面是看不出什么異樣的,然而一旦巖漿沖破地殼表層,那噴薄而出的火焰一定是熊熊烈烈的。
由于蛐蛐兒父親李伯伯的去世,我已無法求證蛐蛐兒在制造“總理遺言”前后的那段日子里究竟和父親有過什么樣的對話,我也再無法知曉,蛐蛐兒在日記中連說三遍的“照爸爸說的辦吧”究竟指的什么,但蛐蛐兒這些日記的字里行間中還是隱隱約約讓人感到他似乎還要有什么重大的舉動。這個重大的舉動是否和制造轟動全國震驚世界的“總理遺言”有進一步的關(guān)聯(lián)我們無法斷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蛐
蛐兒記日記是有所保留的,雖然我們不能說他寫日記時就有這樣的預(yù)感,沒準(zhǔn)哪一天日記中的文字就會暴露在公眾面前,但至少他在記日記時有意識地藏匿了部分他覺得必須要藏匿的東西。他和J小小的情感顯然是被藏匿了,而制造“總理遺言”這樣重大的舉動同樣也被藏匿了!在這樣完全私密的個人日記中,蛐蛐兒都是異常清醒而有尺度的,不是筆隨心走地掌握著自己想用文字留下的和永遠不想用文字留下的。所以,當(dāng)公安部門的同志從抄家查獲的蛐蛐兒的日記中找不到追查案件所需要的任何線索時,蛐蛐兒的口供就成為案子深入的依據(jù)。
蛐蛐兒的口供到底交代了什么誰也無法知曉,但是,距離蛐蛐兒5月5日被公安人員帶走不到兩天,5月7日到5月13日,我哥哥、阿斗、大耳朵、晨光分別在上海、江山、臨安和杭州被抓,接下來5月27日這一天,是更多的相關(guān)的人一個個被逮捕。從時間上判斷,應(yīng)該是在蛐蛐兒被抓進去之后不到兩天就將他身邊的哥兒們?nèi)€端出來了。公安人員很迅速地就查清楚了這些哥兒們的父輩正是上面認為需要清查的老干部,于是一網(wǎng)打盡,毫不手軟。
現(xiàn)在看來,公安部門當(dāng)時認定“總理遺言”是“瓜子的腦子,蛐蛐兒的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不無道理的。1976年1月15日周總理追悼會之后,各大報紙的新聞通稿中都提到,根據(jù)周總理生前遺言,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湖海。我哥和蛐蛐兒、阿斗、晨光、大耳朵他們就在一起猜測,總理會有什么遺言?如果有遺言,會對國家當(dāng)前的政治斗爭產(chǎn)生什么影響?大家講到了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悼詞;斯大林在列寧追悼會上的悼詞;晨光還從他家箱子里翻出了任弼時逝世他爸去參加追悼會時保存下來的材料,他們反復(fù)議論這些偉人逝世前后的政治背景,議論他們所了解的和這些偉人相關(guān)的人和事。我哥承認,在此過程中他也發(fā)表過不少意見。我哥說,既然報紙上都說“根據(jù)周總理生前遺言”,那就說明總理留下了遺言,這個遺言不會光說骨灰的事,而肯定會對國家的政治大事有所交代。我哥認為,依照總理的性格和他當(dāng)時的處境,他肯定會叫主席保重身體;他也一定會強調(diào)老帥的關(guān)鍵作用;他還會肯定小平同志的工作,會說小平同志出來工作是主席的英明決定;對張春橋,總理可能不會說什么,也可能會說春橋好,但要他支持小平同志工作,要大家團結(jié)起來。大家覺得我哥的推測很有道理,其他人也說了一些猜測總理還會在遺言中說什么的話,每說一條,大家都要議論一番像不像總理的口氣,符不符合總理的性格。大家七七八八議論猜測時蛐蛐兒也一樣高談闊論,但他比在場的哥兒們更多一根筋的是,他那顆聰明的腦袋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轉(zhuǎn)動,大家說的每一句話都被他吸進了腦子。
那是一個特定的歷史年代,周總理與世長辭,毛主席重病纏身,“四人幫”肆其淫威,黑手伸向黨和國家的最高權(quán)力,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打下的江山危在旦夕。憂心忡忡的國人一直以最大的忍耐力注視著這一切,每一個人的心口都積聚著一點即燃的怒火。我哥和蛐蛐兒、阿斗、晨光、大耳朵這幫哥們那段時間是三日兩頭地頻繁聚會,蛐蛐兒家的亭子間是他們秘密聚會的據(jù)點,這間十來平米的小閣樓常常燈火爍爍,通宵達旦。他們討論和設(shè)想過各種各樣和“四人幫”做斗爭的方案和舉措,他們還準(zhǔn)備萬一“四人幫”上臺,他們就效仿父輩們當(dāng)年的革命壯舉,揭竿而起上山打游擊。他們甚至商定了具體的地點,那是一片綠竹連蔭,山巒起伏的叢林。他們熱血澎湃,每個人都有一種“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悲壯與沖動?,F(xiàn)在回過頭去看,我們不能不說在這幫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中,蛐蛐兒選擇的與“四人幫”斗爭的方式是奇特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他選擇編造“總理遺言”這樣一個方式,借總理的口說出了人們憋在心里已久,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喊出了人民的心聲。我們今天可以說蛐蛐兒選擇的方式是錯誤的,他編造了一個謊言,但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誰又不為他的智慧和勇氣喝彩呢?謊言之所以會流行,是因為現(xiàn)實中不能說真話!如果人們都覺得“謊言”比現(xiàn)實生活更好的話,那么肯定是現(xiàn)實出了問題。我想,假如今天有哲學(xué)家愿意來研究一下謊言誕生的機制,這或許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
后來,當(dāng)我哥他們這幫人第一次從蛐蛐兒手里看到“總理遺言”,蛐蛐兒不動聲色地問他們像不像時,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說,怎么和我們猜測的那么像啊!事實上,蛐蛐兒編造的“總理遺言”中的許多內(nèi)容都出自這群熱血青年的各種議論和猜測,之后,又是主要通過他們?nèi)鱿蛉珖瑐鞅槭澜?,客觀上起到了整合全國人民思想,反對“四人幫”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安部門的追查和而后的一系列抓捕行動,大方向其實并無偏離,問題是公安部門忽略或者說有意模糊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蛐蛐兒制造“總理遺言”這件事本身只有他一個人知情,和別人并無干系。
1976年4月1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電話通知,通知中說:“所謂總理遺言,完全是反革命謠言,必須辟謠,并追查謠言制造者?!本o接著,公安部根據(jù)中央通知精神,向各省、市、自治區(qū)公安局發(fā)出1976[12]號文件《關(guān)于認真追查所謂總理遺言的反革命謠言的通知》,于是,全國范圍的大追查、大搜捕開始了。等到蛐蛐兒5月5日被逮捕時,全國各地因傳抄“總理遺言”被傳訊和追查者已逾好幾千人。
我重新再看蛐蛐兒的回憶文字,我覺得已經(jīng)不需要再向我哥哥弄清楚哪些環(huán)節(jié)上蛐蛐兒沒有說實話了,因為在蛐蛐兒的文章中,從杭州市公安局到北京公安部;從他一開始交代說“總理遺言”是自己在馬路上撿的,到最后承認“總理遺言”是自己編造的,蛐蛐兒自始至終沒有寫出,他是怎樣在公安人員連軸審訊的高壓下撒了謊,編造了別人特別是我哥也一起參與制造“總理遺言”的故事,沒有能夠一人做事一人當(dāng),做了一回“甫志高”。我哥說,不能說蛐蛐兒是“甫志高”,“甫志高”是出賣革命同志,而蛐蛐兒卻是在編故事。蛐蛐兒從小就是編故事的高手,在那個特定時期,特定環(huán)境的高壓下,蛐蛐兒這么一個性格軟弱的人為了尋求自身的解脫,他就會下意識地編故事,當(dāng)編造出現(xiàn)漏洞時,他又會想盡辦法圓謊,以至越編越圓,越圓離事實真相越遠。他那時到底編了怎么樣的故事今天已無從考證,也從未有人想考證。其實,這么多年過去了,事情的結(jié)果早就清清楚楚,事情的過程卻還是模模糊糊,但大家從來就沒有怨恨過蛐蛐兒,從來就覺得這筆賬應(yīng)該算在“四人幫”的頭上,可是作為蛐蛐兒自己,為什么還是沉浸在自己搭建的樓閣中,始終走不出來呢?歷史上常常有許多事情就是因為后人編造故事而使真相走樣,而走樣的“真相”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逐步加深的印象,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沒有引號的真相。這其實是非??膳碌氖虑椋@也是檔案館永遠有其無法替代的價值的原因。三十年后的此時此刻,當(dāng)我寫下這些“追尋真相”的文字時,內(nèi)心是非常復(fù)雜的。我不僅感慨蛐蛐兒的命運,同樣也為我哥哥等人那
時的單純扼腕。被當(dāng)時公安人員認定很有政治頭腦,看問題很深刻的我哥哥,怎么就沒有想到“總理遺言”說者和聽者之間的關(guān)系,而恰恰是這種關(guān)系卻讓他們付出了甚至此生再也不可能得以被真正澄清的巨大的代價。想到這層,我似乎也有點明白我為什么要“重返1976”——希望這些文字能夠讓更多的人明白,看似無足輕重的謊言就是這樣鋪成了被扭曲的歷史。我想,這大概也是巴老晚年一再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館的緣由所在。看來,“總理遺言”案還有許多未知的真相只有打開塵封的檔案才能真正水落石出。
世界上有許多謊言是善意的,有許多謊言是美麗的,作為曾經(jīng)在難忘的1976年震撼過千千萬萬人心靈的“總理遺言”雖然如J的父親所說確實是蛐蛐兒編造的一個謊言,但這個謊言順應(yīng)了民心,張揚了民意,直到今天我依然對蚰蛐兒編造的這一天大的謊言心存敬意!但是,毋庸諱言,這一謊言在“鋼絲”上彈跳起伏時沒能做到最佳平衡,許多人為此付出了代價。之所以最后沒有造成更慘烈的后果,是因為我們的黨在祖國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力挽狂瀾,一舉粉碎“四人幫”。假如蛐蛐兒在多年以后重新審視自己當(dāng)年的謊言,能夠勇敢坦誠地面對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切,那么我相信,無論是坐在輪椅上,還是蝸居在斗室中,他依然可以活出新的精彩!
2007.6.7.改定于杭州穗廬
補記一:
我哥哥看了這篇文章后建議我將題目改成《追尋真相》,一開始我是不同意的,我覺得這會打亂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最初的立意和框架結(jié)構(gòu)上的營造,我在修改稿上依舊保持了《鋼絲上的謊言》這個題目,但當(dāng)我再一次看自己最后的定稿時,我承認,我哥建議的《追尋真相》這個題目比《鋼絲上的謊言》似乎更準(zhǔn)確,更符合這篇文章的主旨。所以,我決定用《追尋真相》來作為這篇文章的標(biāo)題,但我也不打算根據(jù)或圍繞這個標(biāo)題再動文章的框架結(jié)構(gòu)和調(diào)整具體內(nèi)容,我甚至在文中保留了我最初為什么用《鋼絲上的謊言》這個標(biāo)題的由來的文字,我將我寫這篇文章的心路軌跡袒露在讀者面前,我想這篇文章的意義更多的在于歷史和歷史對現(xiàn)實的觀照,而不在于文學(xué)。
補記二:
交稿的日子早就過了,但我卻遲遲沒有將稿子送出去。原因是“總理遺言”的幾乎所有當(dāng)事人看了我寫的文章,大家都陷入一種深深的矛盾和猶豫之中。我哥最先給我打電話,他說,我們對蛐蛐兒是否太苛刻了,他畢竟是一個腦子受到嚴重損害的人,試想,作為一個正常人都要盡量回避痛苦的真相,何況蛐蛐兒!理解他,體諒他。更多地關(guān)心他吧!阿斗則專門跑到我辦公室來和我商量和討論,他說,在人們心目中,蛐蛐兒一直是一個反“四人幫”的英雄,你的文章追尋的真相會不會改變?nèi)藗儗λ挠∠?他的家人和他本人會不會有想法?大耳朵也幾次給我發(fā)短信,要我注意這個措辭,修改那個用語;還有J更是直截了當(dāng)?shù)貑栁?,你用的“謊言”這個說法會不會傷害蛐蛐兒?
其實,我和所有當(dāng)事人的心情是一樣的,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始終充滿了壓力,我知道寫紀實文章和寫小說不一樣,它要面對無數(shù)雙審視的眼睛;也有人勸我,你應(yīng)該用這些素材寫小說,那會省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紀實,我覺得那是一種責(zé)任,它限制和要求你放棄文學(xué)作品的虛構(gòu)和想象,就像一根勒緊我的繩索,時時提醒我不能信馬由韁,歷史需要客觀和嚴謹。我理解那些和蛐蛐兒一起走過1976腥風(fēng)血雨的“總理遺言”當(dāng)事人對蛐蛐兒發(fā)自肺腑的患難情感,在那些曾經(jīng)為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憂患的日日夜夜里,在那些為反對“四人幫”而進行火熱斗爭的難忘歲月中,他們這幫熱血青年的心和血自始至終跳在一起,流在一塊。蛐蛐兒是他們中的一員,盡管他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和他反“四人幫”的勇敢與智慧比起來,這些小毛小病不值一提!他們不希望我的文章在追尋真相的過程中不經(jīng)意地對蛐蛐兒造成無意識的傷害,他們愛他就像愛自己的兄弟!我深深地為他們每一個人的善良真誠而感動,我想,他們不希望的,也是我不愿意的,但是倘若我們因為此而永遠回避真相,那我覺得不僅無法坦然地面對歷史,而且也無法讓蛐蛐兒從他一直沉浸的虛幻中真正走出來!蛐蛐兒需要的是一種大愛,幫助他真正認識自己的大愛!
補記三:
對于最后是否用《追尋真相》這個題目,當(dāng)事人們在我將要發(fā)稿之前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幾個當(dāng)事人認為,我的這篇文章寫到最后,真相依舊沒有大白。當(dāng)事人擔(dān)心用這個題目會不會使讀者誤解真相已經(jīng)大白?我說。我是在追尋真相,在追尋的過程中不斷對人生和命運有新的體會和感悟,我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
而我哥則說,他從來就不想回避真相,然而唯一了解所有真相的蛐蛐兒畢竟腦子受了重傷,而你卻還要幻想他能像正常人那樣思維,要他勇敢坦誠地面對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切,要讓他從一直沉浸的虛幻中真正走出來,這是不可能的。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并不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的情況下,試圖通過一個腦子曾經(jīng)受到嚴重損傷的當(dāng)事人的回憶來追尋真相,不但對他本人可能會造成新的傷害,也會使真相更加撲朔迷離。我哥要我放棄在蛐蛐兒身上追尋真相的企圖,他說,等我們大家再老一點,當(dāng)塵封的檔案開禁時再去追尋事件的真相吧!
我想,我哥哥的話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