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稱謂,不如“公益”二字更貼切。因為,“慈善”多少帶有一些施舍的意思,讓承受之人心里不舒服,而“公益”是一個平等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將其作為事業(yè)來做。
——李嘉誠對央視記者坦言,在為公益事業(yè)忙碌時,他時常要工作十幾個小時,而且樂此不疲。他說,一個人的一生只有在自己快樂的同時,也讓他人快樂,活著才有意義。一項助人為樂的公益事業(yè),如果能夠從自己的手中發(fā)展起來。而且還能夠一代代延續(xù)下去,就是一項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業(yè),這樣的人生也才沒有虛度
企業(yè)家天生就應該是慈善家,我不認為只能是很有錢后才能捐助社會。事實上很多中國普通職工收入并不高,但是他們奉獻愛心的時候往往來得更慷慨大方。
——入圍中國十大經濟人物的成都螞蟻集團董事長李浪認為,一個企業(yè)家必須為社會獻愛心,而百度總裁李彥宏則認為,企業(yè)在沒有把自身做強做大的時候就奢談慈善愛心。容易力斷不及
慈善事業(yè)的特性決定了它應該是一種民間行為而非政府行為,一旦政府主導慈善事業(yè),反而容易出問題。
——國著名企業(yè)家、慈善家FlorianLangenScheidt的研究小組報告,民營慈善機構往往能用1元錢,完成政府需要花費3元錢才能完成的事情
大眾和媒體沒必要苛求他們,他們畢竟捐出了總資產的5%:苛求他們、質疑他們行動純粹性的人中又有幾個捐出了自己的5%呢?
——據胡潤排行榜分析,多數捐款富豪都是創(chuàng)業(yè)一代,生活和創(chuàng)業(yè)遇到過不同的艱辛,現在有了錢,于是想到援助窮苦人群與社會弱勢群體。盡管不排除有部分企業(yè)家是在功利想法刺激下才做出捐贈舉動的,但能做到主動把自己的所得捐助給需要的人,無論如何都算得上是善舉
公益活動不是每次搞得非常大就算好,它應當不計形式。不在乎大小,應當做得普遍,做得頻繁,讓捐助者與受捐助者彼此無距離。
——姚明在接受央視《新聞會客廳》節(jié)目采訪時,表示中國慈善事業(yè)過于注重形式,不夠平民化
我的天職就是愛。
——德蘭修女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為繼1952年史懷澤博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來最沒有爭議的一位得獎者,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創(chuàng)建的仁愛傳教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然而,當她去世時,她全部的個人財產,就是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舊衣服
我的事情不值得報道。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年輕人應盡的義務,也是年輕人應該有的社會責任。與很多人相比,我做得還遠遠不夠。
——今視網報道,年僅26歲的在校研究生秦小龍自己省吃儉用,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賺來的錢除去支付自己的學費和日常開支,全部都用來扶貧濟困。七年來,向社會捐款近15萬元。他默默奉獻,從不向社會公開他的事跡,甚至連他資助了七年的學生也不曾見過他。秦小龍因為不圖回報、不圖名聲,很少接受媒體采訪,有關他的資料大家知之甚少,但他的行為足以感動社會
賺錢很難,但捐助更難,因為必須知道要捐給誰、能達到什么效果,否則將適得其反。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在富比士全球總裁大會討論慈善捐助議題時表示,捐助是件很重要的事,必須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