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 言
在科學史中,牛頓晚年向教皇懺悔并否認自己的前期科學作品,不過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晚節(jié)不保,屈從于權力的淫威,缺乏布魯諾為真理而死的犧牲精神。本來,科學家也是人,有人的缺點與局限性也很正常,然而,隨著近年《達·芬奇密碼》中對宗教歷史的揭秘,傳統(tǒng)中科學與宗教的對立便逐漸被動搖,公眾開始感興趣西方自然科學與煉金術占星術甚至巫術之間的關系,并逐漸意識到科學研究曾從宗教儀式中獲得啟發(fā),二者本是同胞兄弟。于是,對科學與科學家的B面曝光成為閱讀的焦點。
小說《春分》中,牛頓遺留的書中記載——將5個特定時刻出生的女人的器官在太陽、月亮將與金星、火星、木星排成一列的那一天——也就是春分那天,舉行宗教儀式,一旦儀式成功,魔鬼將被召喚而至,透露給世人煉制點金石的秘密。牛津大學的圖書館館長便成立了黑暗斯芬克司修道會,希望完成牛頓未竟的事業(yè)。
牛頓本是一名巫師,他對神學的研究遠多于對科學的研究,他曾殘忍殺害平民以從事“點金石”的煉制——這樣的故事不可謂不聳人聽聞,與《達·芬奇密碼》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在英國上市后,三周的銷量便達到了六點五萬。但不同的是,《春分》的作者邁克爾·懷特本是牛津大學的化學老師,后棄理從文,撰寫名科學家傳記,因此,《春分》雖是他的首部小說,但作者還是有說明歷史真相的愿望——與一般的驚悚推理小說不同的是,作者在小說結束后還長篇累牘地說明“煉金術士化學的起源”“占星術與天文學的關系”“牛津大學圖書館的傳說”等等歷史資料,使讀完小說后還對科學學科發(fā)展史有興趣的人還能去進一步探究。
邁克爾·懷特把小說寫得像好萊塢的大片,行文簡潔,結構清晰,注重畫面感,至于線索的交織、場景的切換、橋段的設置,可有可無的性場面和看似幽默的對話,簡直就是活脫脫的好萊塢電影。小說要素也設置得像一份營養(yǎng)成分合理的套餐:殘忍專業(yè)的連環(huán)殺戮、科學大師的B面、神秘的巫術儀式、千年罕見的星象奇觀、世界學術圣地牛津、神秘的地下迷宮,傳說中的綠碑文和紅寶石、人與撒旦的PK……如果寫得更簡潔一點,去除一些環(huán)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就是一部很好的不用刪改的劇本。
看完這本小說,就像看完一部捧在手里的電影,你可以在吃飯的時候轉頭問你的鄰座:你知道嗎?牛頓還是個巫師,對,就是那個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的牛頓,他還可能殺過人,殺過五個,五個女孩。
(慧子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