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鵬
當愈來愈多的人只關心分配不關心創(chuàng)造時,當愈來愈多的人開始以嫉妒為正義時,這種心態(tài)就容易成為集權者成長的溫室.而集權者群體能把富人推向地獄。最終也會將窮人推向地獄
最近,經濟學家茅于軾的《富人得到保護,窮人才能變富》一文,給敏感的貧富問題爭論之火澆上了一瓢油,引來“為富不仁”“為強盜辯護”的責罵,有網民呼吁“為民做主,鋤強扶弱”。
茅于軾這篇文章之所以引發(fā)爭論,主要不在文章的內容本身,而在文章的標題?!案蝗恕笔且粋€籠統(tǒng)的概念,這個概念在不同人心里會引起不同的反應。中國富人群體魚龍混雜,有依法致富的企業(yè)家和專業(yè)人員,有以權謀私的貪官和官商,也有謀財害命騙人坑人的犯罪分子。我理解,茅于軾文章中所用的“富人”概念,指的是企業(yè)家,而且特指那些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生產要素,依法經營,為社會貢獻出物質財富的企業(yè)家。茅于軾想說的是,保護那些依法經營講道德的企業(yè)家,經濟才能發(fā)展,窮人才有可能因此變富。
網絡語言的極端性和情緒化,使許多人感到中國的富人和窮人正在分裂成兩大你死我活的陣營。其實這是對網絡語言風格產生的錯覺。網絡的語言風格,是極端與夸大,注重話題引導以提高點擊率。茅于軾文章的內容理性而平和,但他也還是取了這么一個頗有網絡色彩的刺激性標題,這樣的標題當然會引起關注,也當然免不了會招來“板磚”。
當我們從網媒意見的世界中走出來,走到現實中來,我們會發(fā)現現實并沒有這么黑白分明的極端化。城市里絕大多數富人和窮人,都生活在企業(yè)之中。富人是企業(yè)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上層職員,窮人是企業(yè)里的中下層職員,他們之間在分配上當然有矛盾,但他們的根本利益是統(tǒng)一的,企業(yè)好大家都好,企業(yè)壞大家都壞,富人與窮人是不能斷裂的價值鏈上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絕大多數企業(yè)的內部,企業(yè)家和職工之間根本沒有那種你死我活的對立情緒,這讓我們清醒地看到,網媒的風格和意見表達,并不能與真實世界完全對稱,網絡意見并不能完整地等同于“民意”。
改革三十年來,中國從計劃經濟、平均主義大鍋飯的陰影中擺脫出來,經濟發(fā)展了,但同時貧富差距也拉大了,人們在享受經濟增長的福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開始面對貧富差距拉大引發(fā)的社會矛盾。
孔子云:“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边@是為家國一體化的君主們所出的主意。歷朝的厲害君王,也將平均天下作為鞏固集權的重要手段。要平均天下,自然需要用強權來將高低削平,需要一種視“鋤強扶弱”為美德的輿論,這正是中國幾千年皇權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漢武帝為了鞏固獨裁集權,以行政暴力搶奪工商財富,使“商賈中家以上大抵破”,消滅了當時的民營工商中產階層,皇權倒是鞏固了,但工商破敗了,民生凋敝了。
任何社會中,富人總是少數,窮人總是多數,當愈來愈多的人只關心分配不關心創(chuàng)造時,當愈來愈多的人開始以嫉妒為正義時,這種心態(tài)就容易成為集權者成長的溫室,而集權者群體能把富人推向地獄,最終也會將窮人推向地獄,也許這正是茅于軾先生寫這篇文章時所擔憂的。
自然界中,沒有差異就沒有能量流動,沒有差異的世界,就是一個寂滅的世界。人類社會中,沒有競爭就沒有繁榮,競爭就必然有分化,繁榮必然建立在合理分化的基礎上。網民們所怨恨的,并非是基于能力和運氣差異的合理的社會分化,而是基于政治權利不平等、競爭不公平而造成的不合理的社會分化。從這個角度看,茅于軾所強調的,是要保護合理的分化,而絕大多數網民們所強調的,是要清除不合理的分化,大家所指的并非同一個問題。
承認合理的社會分化,并不意味著要放棄“幼有所育、少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的人權底線標準。但這樣的人權底線標準的實現,恰恰不是通過“以眾暴寡”消滅富者所能實現的,而只能是通過政治民主化、轉移支付、保障公共品供給來實現。
經過百年的掙扎和發(fā)展,中國人已走出了那個千年輪回的封閉的農耕皇權時代,迅速向開放的工商民主時代邁進。面對這個以經濟競爭為核心的全球化時代,強大的企業(yè)家、專業(yè)人士和職工群體,是促進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核心力量。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再是回到“鋤強扶弱”的專制皇權社會,而是“保強扶弱”的自由、民主、法治的中國。
(作者為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