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
總是有人不斷地提醒我們不要“數(shù)典忘祖”,然而他們卻不告訴我們他所提醒的“典”和“祖”到底是不是我們真正的傳統(tǒng)和根本,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是增添我們生活的營養(yǎng),還是僅僅給我們浮躁的生活表面加一點鹽,撒一點胡椒面?
不久前,有十位在校攻讀博士學位的博士生不甘寂寞(后來還曝出其中一位根本未經(jīng)同意就被簽了名),聯(lián)名號召大家不要過圣誕節(jié),為的是“抵御西方文化擴張,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性”;這兩天,媒體又報道說有幾位在大學掛名的媒體人主張恢復“黃帝紀年”,以“喚醒國人,恢復和保留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仿佛別人都睡了,只有他們幾個醒著。
類似的熱鬧總是抽筋似的一陣又一陣,從“國學熱”,到“讀經(jīng)運動”,到“牛郎織女傳說申遺”,他方唱罷我登場,各占風頭三五天。但恕我直言,除了倡議者們在個人的名利上通過類似舉動吸引了一點眼球之外,我看不出其對我們的文化和社會有何真正的建樹,倒是平白無故地浪費了不少媒體資源。
當一個人逐漸老去的時候,總是頻頻地回顧往事;而當一個人處在兒童、少年、青年的時候,總是以極大的興趣與好奇睜眼看著廣闊的世界,抬頭展望遙遠的未來。因此,向前看還是向后看,可以基本判斷一個人心態(tài)和智慧的衰老程度。同樣的,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如果其中的人們不是以極大的熱情將自己融入到廣闊的世界,以極大的熱情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未來,而是耽于回憶,沉湎于復古之風且樂此不疲甚至引為時尚,則只能證明這個民族的心智已然衰老,他們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我們不是數(shù)典忘祖,因為祖先的血液、祖先的精神早已一代代傳承于我們的文化基因中,不需要僅僅通過浮華的表面上的儀式來證明。而在另一些方面,我們并不需要回到洞穴而居、鑿井而飲的過去,那些固然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但并不代表人類前進的方向,也與祖先們不斷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久遠夢想無關。
甚至我們可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極度的自尊實質(zhì)上就是極度自卑的表現(xiàn)。那些一心復古,寄望于從某種傳統(tǒng)的“儀式”上去建立自己“文化主體性”的人們,恰恰是對自身文化極度不自信的表現(xiàn),與魯迅先生批判的“我的祖先比你闊”的阿O精神并無二致。不要以為貼上了“文化”的標簽就多么的高雅和高尚,華美皮袍下面的虱子總是按捺不住地蹦出來,在世人面前現(xiàn)眼。
龍應臺說得好,文化是要讓人更好地活,而不是相反。是啊,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利和資格讓活人成為死的“文化”的祭品,相反,活生生的文化,一定是讓人活得更自由、更開闊、更有權(quán)利和尊嚴。
原載2007年2月6日《成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