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土
文藝與歷史的關系一向比較尷尬,有時貌似密切,實則扭曲在一起,從來沒有理順過。以電視劇述說歷史、解釋歷史、重塑歷史,這是近些年的風氣。電視歷史劇先從歷史名人起步,可是,早一點的歷史人物不斷遭到歷史學家的非議,認為人物本來并非如此;晚一些的歷史人物又經(jīng)常受到親屬或者后代的責難,直至對簿公堂,以為歪曲、誤解了人物的原貌。接著,歷史名人演變成皇帝的大展播。但奇怪的是,歌功頌德并沒有從三皇五帝肇始,也不是以秦皇漢武起頭,而是將焦點落在了入主中原的清廷。
在記憶中,自清帝遜位后,除了一出飽經(jīng)磨難的《清宮秘史》對光緒帝一灑同情之淚外,好像敢于力捧清廷的藝術作品幾近于無。只在一些武俠、言情、公案中,才將清帝擺在戲娛或是陪襯的位置。這大概是辛亥鼎革不遠,張勛復辟未忘,康德偽朝事敵的緣故,畢竟都和他們的龍子龍孫有關。并且光復也是那個時代的話語基調,假如清帝是那般的英明偉大,光復何苦來哉?
當代電視家們紛紛瞄準清朝,還一致中意于嘉慶以前的皇帝,大概這幾位特別適合他們心目中的君主形象,對內如何如何,對外怎樣怎樣,樣樣似乎都拿得出手。其實,如果純粹以藝術的眼光看,咸豐以后更具人物的可塑性。就像北宋徽欽二帝身上暗含的戲劇因素遠遠大于威風八面的趙匡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曾引用尼采的話說:“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彼J為,“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這是指他們的詞,他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呢?
在君主高峰之后,歷代王朝也變成了電視劇的領地,所有的王朝還一概加個“大”字,大這大那,泛濫一時。不知是受廚娘“大長今”的啟發(fā),還是導演、編劇原本在生活中就是以大小為審視標準,什么東西大概都是越大越好,而且一窩蜂??墒牵幢愎湃似珢圻@個“大”字,今天的我們終究不再是臣民,也沒必要“大”字不離口。
在王朝系列,或者叫“大”字系列的浪潮中,歷史上凡是稱王稱霸的人物大有悉數(shù)登場之勢。個個還都是名角主演,全是瞪大眼睛,大喊大叫,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一時間,屏幕上養(yǎng)出一批帝王專業(yè)戶,觀眾也養(yǎng)出了習慣,再看別人演皇帝,怎么看怎么都不像了。
電視歷史劇演到如今,又出現(xiàn)了一股潮流,叫做“真實反映歷史”、“為歷史正名”,據(jù)說還有編劇和導演為此去多方考證。考證是我們的國學傳統(tǒng),有人今天還想起考證,自然求之不得,但是,將考證與電視劇放在一起,未免不倫不類。
電視劇以歷史為題材,當然十分正常,猶如小說、戲劇、電影那樣,歷史內容永遠占據(jù)重要的位置。但是,文藝不能當歷史來看,尤其不能當真歷史來讀,應該也是個常識。任何歷史,只要進入文藝創(chuàng)作,便無歷史真實可言。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君主確有其人,但不是歷史,也沒人認為這是歷史。劇本創(chuàng)作不是歷史研究,等到劇本登上了舞臺,演員、導演、舞美設計更將歷史事實再度異化。演員演得越好,導演意圖表現(xiàn)得越準確,舞美設計越精彩,興許離歷史越遠。觀眾看到的確實是一出好戲,但絕不是一部真實的歷史,好像福樓拜所說,只是一部“真實的作品”。
文藝家應該有責任告訴觀眾,這不是歷史。如果一部文藝作品足以廓清歷史的話,歷史學家早該讓位了,即使是歷史事件的簡單敘述,歷史人物的簡明勾勒,也會深受藝術的左右,否則,還不如不叫文藝。遺憾的是,現(xiàn)今的文藝家惟恐別人說他們的創(chuàng)造不是歷史。
文藝就是文藝,歷史就是歷史。我在一些國家問過一些觀眾,他們指著電視說,那只是電視劇,但這樣的認識在我們這里相當難產(chǎn),觀眾死活認定這是歷史,有對號入座的,有史實商榷的,更多的是這個像不像,那個有沒有。只有一位張中行老先生例外,他曾說假如《青春之歌》里用的是真名,也還是小說。我近來常遇見一些從來沒有經(jīng)過史學訓練的人大肆評點歷史,初聽起來,還對一些具體事件和人物說得繪聲繪色,細一追究,原來都來自電視劇。電視造就歷史的結果就是.歷史學和歷史學家被徹底解構,將來,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評書藝人恐怕比歷史學家更像歷史學家,熟看電視劇的人恐怕對“歷代史實”更能如數(shù)家珍。
外來的一些電視劇也說歷史,但基本是男女感情糾葛的擴充,皇帝好像永遠糾纏在后官,最多也是以人與人的具體關系透露出時代風云。我們現(xiàn)在的電視劇歷史似乎是文治武功紀年和宮廷派系斗爭舉要,人物大多只是解釋政治的一個符號。這是不是與我們過去常年沉浸于政治有關?在這樣的歷史教育下,是不是觀眾也認定歷史就是政治斗爭史,加上宮闈秘聞史?曾經(jīng)有幾位靠電視增長知識的年輕一代,在和我爭論康有為、梁啟超時,居然不知道這兩位歷史名人也是學富五車,著述等身,只把他們當成了淺薄無知的過去的“憤青”。
從電視劇中竟可以學歷史,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目前社會的閱讀狀況:有多少人從學校出來后還在讀書?有多少人讀書不是為了考試升級?有多少人天天盯著電視不讀書?電視是不是正在成為知識的惟一來源?看過電視就敢于評說歷史,這也告訴我們,當年的“評法批儒”、“人人學哲學用哲學”、“敢想敢說敢干”,其遺風余韻,正綿延不絕!
選自《中國作家網(wǎng)·佳作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