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聽過一位中科院院士的講座。和我的父母輩一樣,他成長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家里窮得連鬧鐘也沒有。但他希望自己每天能夠早一點起床讀書。在不想驚動父母、又沒有鬧鐘的情況下,怎么能夠讓自己早一點起床呢?他的創(chuàng)意是,每晚睡覺前喝一定量的水,用夜尿逼迫自己起床。時間長了,他甚至知道若想5點起床應該喝多少水,以及4點起床應該喝多少。這套起床的辦法被他命名為“尿療法”。從一個農村的窮孩子成長到今天的院士。不知道他曾經發(fā)明出多少類似“尿療法”的創(chuàng)意。
兩位女朋友最近都升級當了媽媽。一位生的是女兒,為此辭了職當全職媽媽,并且還調動了孩子的外公外婆來家里當幫手;一位生的是雙胞胎,3個月產假后,照常上班,白天孩子由保姆帶。結果是生了一個孩子的全職媽媽每天忙得雞飛狗跳、蓬頭垢面;而養(yǎng)雙胞胎的那個不僅升了職,還兼職做自己住宅小區(qū)業(yè)委會委員。
可見大家生活的內容都差不多,只是如何去生活呢?有創(chuàng)意的和沒創(chuàng)意的,就會活出個天壤之別來。
(摘自《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