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貝多芬英雄交響樂的第二樂章,那首著名的《葬禮進行曲》,肅穆、悲哀的音樂過后,往常那嬌滴滴的女人聲音沒有出現(xiàn),一個聲音渾厚的男廣播員緩慢的聲音傳來:“……駐島全體國軍將士對李云龍將軍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國三十一年冬,李將軍率部與倭寇激戰(zhàn)于野狼峪,白刃戰(zhàn)中手刃倭寇數(shù)百余,日軍聞風喪膽。民國三十三年,李將軍于晉西北全殲裝備精良之日軍山本一木特種部隊,憑血肉之軀及劣勢裝備與敵浴血奮戰(zhàn),實乃中國軍人之楷模。……現(xiàn)在廣播在抗戰(zhàn)中曾與李云龍將軍協(xié)同作戰(zhàn)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原“國軍”第二戰(zhàn)區(qū)上校團長、現(xiàn)役“國軍”陸軍中將楚云飛的悼念文章,楚將軍引用南宋詞人劉克莊《滿江紅》詞作為開始:鐵馬曉嘶營壁冷,樓船夜渡風濤急,有誰憐?猿臂故將軍,無功極……”
《亮劍》小說的結尾以李云龍的自殺而終結,帶著些許遺憾的同時,卻不由得為他的血性氣叫好,我中國有此男兒,壯哉!
李云龍的身體慢慢地倒下了,落在身旁的槍,槍口還往外冒著熱氣……
盡管很多人在事后都選擇了沉默,但男人一定有自己的朋友,一定會有人為真正的男人歌唱,為此,臺灣的官兵通過廣播發(fā)出了他們對李云龍,對一個男人的敬意。
一個男人,用他的真誠、勇敢、無畏贏得了尊嚴和尊重,盡管他倒下了,卻仍然亮出了自己作為男人的寶劍——志氣,好男兒需要亮劍,亮劍者好男兒!
李云龍的身體慢慢地倒下了,落在身旁的槍,槍口還往外冒著熱氣……
……
如同李云龍的自殺一樣,盡管他是歷史的悲劇人物,作為男人,就應該活得堂堂正正,茍且之下,是沒有真男子存在的。即使拼盡自己最后僅有的東西,也要與對手抗爭到底。亮劍中有這樣一句話:“即使敵眾我寡,即使身陷重圍,但我們敢于亮劍,敢于戰(zhàn)斗到最后一個人?!?/p>
《亮劍》,亮出的是軍隊的魂,而這魂魄的支撐點是那個男人——李云龍,《亮劍》,亮出的其實還是一個血性男兒一往無前的志氣。
《亮劍》是一部“很男人”的作品,它表現(xiàn)出來的英雄主義、豪邁粗獷、血脈賁張,正是今天人們所期盼的東西,對這種情感的渴望不分男女,而且女性的感受還更強烈。因為她們更加希望男子漢的回歸。李云龍是英雄,出身貧寒的平民英雄,他身為八路軍將領,卻草莽之氣未除。說話做事略帶匪氣,打仗從不按理出牌。他勇猛、有血性、嫉惡如仇。李云龍恍然一介武夫,他性格粗魯,且不乏理智,他是明理的、富于正義感的。他沒有文化,可他身上有一種質樸的、男人式的智慧。他用這種智慧在戰(zhàn)場上聲東擊西、以少勝多;在軍營中鼓舞士氣、統(tǒng)率千軍萬馬;有時還用這種智慧在上司面前裝傻充愣。
《亮劍》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龍這個鐵血男兒,把他好戰(zhàn)、善戰(zhàn)、直率、蠻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個有血有肉、性格多面、打仗勇猛、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不失男人的狡黠和剛毅、敢于抗命、尊重戰(zhàn)場實際,一個注重生活、注重情感的人物,更是一個視死如歸、赤膽忠心的真實的中國軍人形象的再現(xiàn)。在李云龍身上有一股“匪氣”和“霸氣”,他酗酒、罵娘、臟話常掛在口頭,“老子”不絕于耳,可他不失為一個真正的軍人,這都是在特定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產生的軍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用“高大、完美”的眼光來審視電視劇中的主角人物是無知的,李云龍身上的缺點只是能更顯中國男人的真實,并不會暗淡熠熠生輝的中國軍人之勇猛、智慧、愛國的光芒。
如果李云龍這個人物非要塑造得完美無瑕不可,這部電視劇那就成了垃圾片了!李云龍在戰(zhàn)場上,在許多人眼中:“軍令如山倒”。雖然它具有顛撲不破的意志力,但是也確實存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相機處置的權力。這并不是《亮劍》的敗筆,而恰恰是《亮劍》的閃光之處。
“明知不敵也要敢于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中國軍人的軍魂?!边@就是本劇導演所要向觀眾傳達的一種“亮劍”精神!現(xiàn)在的中國,千真萬確需要這種精神!何嘗不是呢?現(xiàn)階段的中國雖然如日東升一路凱歌,但是危機伴隨著機遇如洪水猛獸般襲來,內在的及外來的威脅時刻在考驗著中國人。面對威脅,面對危機,我們中國人怎能安步當車?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于亮劍”這就是我們的回答!我們的精神!是的,李云龍是草莽出身缺少文化涵養(yǎng),他不知鋼琴不曉洋畫不懂花前月下的浪漫,但這不是他的錯,而是特殊歷史環(huán)境所造成的。在我們解放軍將軍行列里,像他這樣的將領很多,憑著他們頑強的毅力,憑著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對黨的忠誠,他們通過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學習文化,在戰(zhàn)爭中升華自己,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們有什么理由去責備他們缺少文化涵養(yǎng),有什么理由說他們張口“老子”閉口“弟兄”的呢?
全劇以展現(xiàn)李云龍的命運為主,但并不單憑一個李云龍打動觀眾。給我們感動和震撼的居然全是那些無名英雄:騎兵連的奮勇殺敵、王喜奎的寧死不屈、小分隊的自我犧牲……這是《亮劍》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壯烈,在于軍人的膽識和骨氣,在于充盈其中的英雄氣,也就是劇中所說的“亮劍”精神?!读羷Α方o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英雄的硬漢形象,為這個人感動,為這個集體感動。一個大老粗的帶兵者,形象地在劇中靈活表現(xiàn),給人的印象是頗深的。《亮劍》這部片子所塑造的李云龍有血有肉,棱角分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視作品。藝術創(chuàng)作是講究規(guī)律的。這個規(guī)律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毫無疑問,《亮劍》中的李云龍是一個不好管理的角色。但是這個李云龍,對國家、對民族、對抗日大業(yè)有著無比的忠誠。這個人的“粗口”不僅不讓人感覺反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這個人的大大咧咧也給人一種視死如歸的大將風度。這才更像是一名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相反,如果一味要照顧什么“高級干部的整體形象”,采取了與此相反的處理方式,那么,這部電視劇只能是對中國軍人的諷刺。
在韓劇當?shù)赖慕裉?,國產電視劇《亮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不是它的演員,也不是它的題材,而是它所塑造的一批讓人看過后“血脈賁張”的男子漢形象,讓人看完后大有“干凈透徹,豪氣萬丈,蕩氣回腸”的感覺。
一個男人的永恒哲學
“古代劍客,與對手狹路相逢,他突然發(fā)現(xiàn)對方竟是天下第一劍客高手。這時他是否應該逃避?當然是不能。盡管對手是天下第一,但作為劍客,明知是個死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倒在對手的劍下不丟人,那叫雖敗猶榮。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亮出的是氣勢,是膽略,亮出的是中國軍人的威風?!薄读羷Α分欣钤讫堖@段氣勢磅礴的話給人感悟極深。
“逢敵必亮劍”,這是中國軍人的精髓所在,是中國軍魂。在那個亡國的年代,正是有這樣一批敢于血濺七步,與敵人拼個你死我亡的軍人,才能取得民族獨立,書寫“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華空無人”的英雄凱歌。
但那畢竟是離現(xiàn)實久遠的年代,我看《亮劍》,卻看出了一種男人的處世哲學。亮劍精神,不僅僅是中華軍魂,也是男人處世的一種必要精神。
戰(zhàn)國時期,曾有一位叫荊柯的刺客,被視為千年的英雄楷模,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震撼了多少血性男兒的心:在國家民族的危難時刻,在敵人大兵壓境的時刻,身為一名男人,勇于承擔起一個男人該承擔的使命,抱定一去不歸的決心,力圖以一己之力拯救國家于危難。但人們同時也忽略了另外兩個英雄,他們是燕國太子丹與大將樊于期。
這兩人是這個行刺活動的配角,但其所作所為同樣可歌可泣,兩人也與荊柯一樣,是響當當?shù)臐h子。身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在秦國舉兵壓境時,他們不愿茍活于秦國鐵蹄之下,而是寧愿以一腔熱血去承擔起一個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他們同樣以自殺的行為幫助荊柯刺秦,以自己的頭顱換取贏政對荊柯的信任。
如同李云龍的自殺一樣,盡管他是歷史的悲劇人物,作為男人,就應該活得堂堂正正,茍且之下,是沒有真男子的存在的。即使拼盡自己最后僅有的東西,也要與對手抗爭到底。亮劍中有這樣一句話:“即使敵眾我寡,即使身陷重圍,但我們敢于亮劍,敢于戰(zhàn)斗到最后一個人?!?/p>
一個靠自力更生裝備起來的八路軍土得掉渣的獨立團,連個正式番號也沒有。但是,他卻引起了整個駐華北日軍司令部的重視,李云龍的人頭也飆升至一萬大洋,因為對日軍的一次次打擊,先是坂田聯(lián)隊,山崎大隊,接著是華北日軍軍官參摹團,最后乃至特種兵聯(lián)隊和平安縣城。李云龍也正是憑著那個男人必備的亮劍精神,那種堂堂正正,無所畏懼,拼搏到底的男人味,不僅將獨立團帶成了一個野狼團,一支沖不破打不垮的部隊,也在晉西北樹立起自己的名聲。
亮劍精神,是一種無所畏懼,滿腔熱血,頂天立地的精神,這是一種充滿男人尊嚴和責任的精神,也是男人處世的永恒哲學。“凡男人就應充滿血性”,而血性就是這種亮劍精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許這是充滿中國特色的儒家精神,中庸之道,要人們忍讓的自慰之言。獨立團政委趙剛說過:“這句話不適合獨立團,獨立團是有仇必報!”應該說也不適合現(xiàn)在的中國人,應該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無畏精神,否則是沒有希望的。
對于敵人,對于欺負到自己和所愛頭上的人,無所謂什么中庸之道。逢敵必亮劍,這就是真男人,“你給我一刀,我反手就是一劍,兩不相欠,哪怕魚死網(wǎng)破。所以《亮劍》,從一個角度看是一部體現(xiàn)中華軍魂的連續(xù)劇,而從另一個角度則是借戰(zhàn)爭這個平臺向人們闡釋了何謂真男人。
當然,亮劍精神并不是將男人變成冷鐵機器。相反,真正的好男人,是有情有義,有責任心,有愛的熱血男兒。只有這種男人,才真正有理由獲得愛,為所愛可以付出一切,才能具有真正意義上的亮劍精神,才能無所畏懼,才真正敢于逢敵必亮劍!
但是,亮劍精神也會將男人偽裝得無限冷酷,因為心中熱,所以外表冷;因為心里有愛,所以表面無愛。這是對于亮劍時機的等待,這是與敵人消耗的等待。這種冷酷的等待反而更加說明了心中的那份“愛”和對責任的熱忱以及拼搏到底的勇氣。陳賡說過一句話:“戰(zhàn)爭對于一個民族的忍耐力是一種考驗,我們和日本都在消耗中忍耐。中國耗得起!再打個十年二十年,中國還是中國,亡不了!”
所以,亮劍精神,已不再只局限于軍人,也不再只是一種軍魂.這種精神,確實代表了真正好男人的內涵,也正是男人需要的一種精神,是男人的處世哲學。一種敢為人先,無所畏懼,逢敵必亮劍的勇氣,一種拼搏到底,所向披靡的氣勢,一種等到世界終結的無限忍耐力。
愛與勇結合,便是亮劍精神;亮劍精神與男人結合,便是好男人,便是值得尊敬的男人,便是永遠不敗的男人。愛,熱情,冷酷,忍耐,勇氣,責任,氣勢,拼搏,這就是亮劍精神所包含的內容,一個男人處世的永恒哲學。
男人的精神
“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便是‘亮劍’精神,也是中國軍人的軍魂?!?/p>
李云龍沒有文化,但是他尊重讀書人;他性格粗暴,愛說臟話,但又極為豪爽,善于指揮,擁有天馬行空般的作戰(zhàn)想象力,直率、粗糙、無矯飾、心底透亮,有一顆赤子之心。他的部隊在他的帶領下也感染上了悍不畏死,勇往直前的氣勢,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他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一步步走向了成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亮劍”精神。
人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何謂勇者,勇者不僅僅是指那些敢于直面敵人炮火的革命英雄,同時也是指那些敢于面對困難,在困境中也可以求生存、求發(fā)展的人。在戰(zhàn)爭年代,兩軍對峙,雙方爭奪的是陣地,退一步就等于是把自己的陣地讓給了敵人,也等于是把勝利的希望讓給了敵人。正因為解放軍在敵人面前的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才將鬼子趕出了中國,把國民黨趕出了大陸,成為真正的勇者,成為笑到最后的勝利者。其次,他體現(xiàn)了一種大氣,一種豪氣。古語有云:做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從古至今的成大事者,沒有人是因為算計個人的得失而成為偉人的。他們總是為了一個信念、一個目標去努力,總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是難以做成大事的,如果李云龍每打一次仗就計算自己到底能得到多少錢,會升官幾級,那么他不但不會取得一場又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恐怕早成為敵人猛烈炮火下永不超生的鬼魂。因為計較這些個人利益的得失會讓他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更會讓他失去一幫為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因為在個人與全局利益的天平上,總是添加個人利益的砝碼,天平就會失衡,也會使人的心胸變得狹窄,心胸狹窄的人是不會贏得與他共事者的尊重和肯定的。然而最終李云龍成為了將軍,這并不是他苦苦爭奪來的,也不是他計較個人得失計較來的,而是他做過這么多事情之后,公道自在人心,自然而然得到他應該得到的東西。再次,“亮劍”精神也體現(xiàn)了一種壯志豪情。拿破侖曾經(jīng)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做人應當有志氣,解放軍的志氣是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
“亮劍”精神是一種敢于戰(zhàn)斗,永不服輸?shù)木?;“亮劍”精神是一種堅毅果斷、鍥而不舍的精神;“亮劍”精神是一種謀定而動、堅決執(zhí)行的精神;“亮劍”精神是一種相互配合、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男人才能始終保持一種氣勢,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