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臺灣塑膠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成功,幾乎人人都知道他是從賣米生意做起的,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當初原始資金的積累,卻是從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找到成功切入點的。
王永慶在念到初中時,就因家境貧寒而輟學,16歲那年,他口袋里裝著僅有的300元啟動資金,和兩個弟弟從老家來到嘉義鎮(zhèn)開了一家售米店。那時的小小嘉義城,已有了近40家米店,加上他和弟弟們初來乍到,只能在一個十分偏僻的小巷里,租了僅15平米大的地方做鋪面。剛開張時,每天很難見到有顧客來買他的米,無奈之下,他就和弟弟挨家挨戶去推銷,盡管兄弟三人累死累活,效果卻不理想。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上門推銷的東西一般都很孬!王永慶雖然很苦惱,但也無計可施,米店生意隨時都面臨著關張的危險!
又苦苦支撐了一段時間后,生意仍然一點起色也沒有,王永慶和兩個弟弟商量后,決定還是回老家去,他想,起碼在老家不會被欺生,兩個弟弟也同意了他的決定。
就在兄弟三人把剩下的米準備廉價處理掉離開嘉義時,一個買米的老太太無意間的一句話,讓王永慶茅塞頓開。老太太說:“每個米店的米,里面那些雜物太多了,每次做飯都很費勁地挑揀,啥時才能讓人省些力呢?”
王永慶待老太太走后,立即對兩個弟弟說:“咱們不用回家了,不出半年,我要讓咱們的米店在這里獨樹一幟!”
弟弟們不理解他的話,王永慶說:“剛才那位老太太的話你們沒聽見嗎?現(xiàn)在米店的米里都摻雜著許多雜物,主婦們在做飯前,都要淘好幾次,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司空見慣了,我們就把這司空見慣的事情做為我們成功的切入點,大家晚上少睡一會覺,把米中的雜物挑揀出來,就不信咱們的米店賺不了錢。”
兩個弟弟也為哥哥的見識而興奮,當下就打消了回老家的念頭。當晚,兄弟三人就一起動手,一點一點地將米里的雜物挑揀出來,第二天,便在米店門口貼出了告示,寫到:“本店所售大米沒有一點雜物,如買到有雜物的大米,本店愿以一賠二。”
大家看了告示后,開始還將信將疑,但當有人把米買回去后,確實再也不用費力氣去挑揀雜物了,這下人們便奔走相告起來。頓時,小鎮(zhèn)上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生意在一夜之間紅火起來。
王永慶和弟弟們雖然辛苦了一些,但生意上的成功讓他們忘記了勞累,每天晚上都干到凌晨才休息。之后,他又和弟弟們不斷改進服務態(tài)度,尤其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都定期把米送到那些老人家里。不到一年時間,在嘉義鎮(zhèn),沒人不知道王永慶和他開的米店。
漸漸地,王永慶和兩個弟弟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當其他的米店老板醞釀聯(lián)合起來準備擠跨他時,他卻早已看準了臺灣塑膠生意的契機,而且毫不猶豫地進軍塑膠行業(yè),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打拼,他不但成了臺灣的首富,而且他的塑膠集團也成為了世界化工業(yè)的前50名。
王永慶成功的事例告訴我們,被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正應了這句話:世界上沒有一扇門是緊閉著的,只要用心了,每扇門都是會被叩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