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與影響下,經濟信息一體化使得當代設計的地域性、民族性逐漸被消解,民族文化面臨著融合趨同、喪失身份獨立性的考驗。手工業(yè)時代的產品和技藝,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往往表現得很充分,而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社會文明發(fā)達,文化交流頻繁,設計的形式、理念、風格被大量復制,趨于雷同??鐕救虍a品的同步上市,時尚潮流的席卷擴張,使得設計的文化身份問題凸現出來。設計的文化身份問題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就是設計的民族化問題。文化身份包括文化認同與文化建構雙重含義。
事實上,自從世界設計進入“現代主義”以來,由于機械化工業(yè)生產力的提高,使得形制相似、千篇一律的工業(yè)標準化產品涌向世界各地,“國際主義”風格興盛一時?!艾F代主義”在歐美已進入了尾聲,強調傳統、民族與個性成為世界性潮流。設計的文化身份確立問題體現出差異化與多元化趨向。
由于中國目前的文化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決定了中國處于傳統與現代斷裂的震蕩時期。我國正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轉型,民族精神、傳統文化需要與現代潮流重新整合,“中國設計”要與世界接軌,創(chuàng)造中國品牌,建立中國產品與設計的嶄新形象,重塑當代中國的設計文化身份,就成為當務之急。
一、模糊與缺失——當代“中國設計”文化身份的現狀
近百年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危機的發(fā)生有其歷史性。由于我國近現代工業(yè)發(fā)展水平的落后,使得中國的設計文化身份曾經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失去了國際市場話語權。解放前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緩慢,中華民族的設計處于從手工業(yè)向工業(yè)的過渡階段。建國后在一段時期內的封閉狀態(tài)也使得我國的設計和工業(yè)發(fā)展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以來,設計界忙于追趕、吸收、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理念,卻忽視了消化與創(chuàng)新。
文化身份的強弱受著經濟力量、政治背景的制約。發(fā)達國家的強勢國力與經濟實力,造就極具侵略性的強勢文化。歐美的設計也隨著市場的高占有率和高回報率遍布全球,占位國際市場,獲得高額利潤。中國的產品雖然受到世界市場的歡迎,但是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品牌”與具有高附加值的“設計”仍然欠缺。這表現在: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yè)屈指可數,中國本土設計的世界影響力極為有限;我國雖然長期以來作為世界制造業(yè)的原料和加工基地,但缺少成熟的獲得國際認可的自主設計,中國制造的產品雖然物美價廉,但是卻處于經濟產業(yè)鏈的下游,身份模糊,地位低下。
這種模糊與缺失的現狀,既有觀念上的問題,也有經濟和政治實力的問題。盲目抄襲、模仿外國其實是民族自信心不足的一種表現。犧牲本土文化特征來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本土文化的喪失,隨西方發(fā)達國家起舞而成為附庸。表現在設計上,就是花巨資購買國外的先進設計,獲得國際品牌的授權或貼牌,而中國的產品并未擺脫粗加工、低收益的地位。
“設計”作為一種文化充分體現著民族的歷史特征、性格品質和心理結構。德國的設計理性而嚴謹,北歐的設計簡潔而崇尚自然,意大利的設計華麗而精美,美國的設計商業(yè)味十足,日本的設計融合了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享有盛名。在我國,作為商業(yè)與文化載體形式的設計,在民族工業(yè)邁向世界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獨具中國特色,蘊含中國文化品格的設計風格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加強競爭力。中國設計的振興有待于加強中國設計的文化身份意識,將民族利益、知識優(yōu)勢、符號滲透力和價值觀念熔鑄其中。
二、覺醒和深化——當代中國設計文化身份的歷史任務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化與文化身份的沖突日益強烈。身份焦慮是一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搖擺的痛苦狀態(tài)。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臨經濟轉型與文化轉軌的時候,隨著社會結構趨向多元,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市場競爭下地域文化的失落、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和沖擊,會導致身份的焦慮趨向尖銳。
找準位置、確立形象需要一個過程。文化身份是國家設計的特征、本質和符號。設計成熟的標志,不僅僅在于標識上的“中國制造”幾個字,而是有內在深厚的內涵和意蘊。中國設計的文化身份需要兼具傳統性和現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物質性和精神性等,才能調和文化身份的矛盾而獲得新的突破。
設計的文化身份覺醒與民族自信心的強大密切相關,它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謀求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同和發(fā)展。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傳達民族審美情感,意味著民族文化身份意識的覺醒,只有正視自己民族的存在,正視民族心理的歷史變化,才能建立民族精神、心理和意志上的自信,找到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和位置。
國際化、全球化并不意味著要取消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點。中國的現代設計不僅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具有中國氣派,同時,強調設計文化的本土化,決不是排斥對外國優(yōu)秀設計文化的學習和借鑒。中國當代設計師需要具有海納百川的文化胸懷和綜合創(chuàng)新的能力。“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民族性”也不等于“局限性”。在開放過程中,大量的西方設計觀念和作品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假如我們固有的東西不能保住,不能在自己根基上發(fā)展前進,只是一味的推崇西方設計流派、設計大師,在文化上就可能成為外國文化的附庸。
設計的民族特色、中國氣派,絕不僅僅是將中國符號生搬硬套到現代設計作品中。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中國紋樣和圖形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積淀,設計師應著力于對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心理的把握,立足東方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從而達到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目前,中國當代藝術設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在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和全球一體化的文化發(fā)展中,如何能具有積極的文化意義,如何能發(fā)掘出古老文明對現代設計藝術的溝通、補充、滋養(yǎng)、超越的文化潛能。沒有各民族差異化的設計風格,世界性的設計文化不可能豐富?,F代設計界對于民族文化、時代精神與現代設計藝術風格的探求越來越關注,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觀念的融合是現代設計藝術發(fā)展的主流與動力,而能否發(fā)揚民族文化也是體現國力強盛的重要特征。
三、在競爭與發(fā)展的格局中重構中國當代設計的文化身份
我國正面臨一個重要的歷史發(fā)展機遇期,科學技術的革新與全球經濟信息一體化,帶來國家跨越式發(fā)展的空間和可能。當代中國設計的文化身份面臨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zhàn),需要不斷探索、調整、更新和重新定位。文化身份認同對于民族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但文化身份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既是不斷變化的,也是相對穩(wěn)定的。它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開放性結構,適應變化著的環(huán)境和市場。
商品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必然會沖擊人的設計觀念,設計的潮流風云變幻,充滿競爭。創(chuàng)新的核心是傳承和超越,是時代的主題,是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與時代的觀念相結合的設計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诋敶O計觀念的變革,中國的設計應當發(fā)展出跨地域交流、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進行基于人類共性的設計,用設計去爭奪國際市場的商業(yè)成功,朝經濟強國、設計大國的方向努力。這種策略和工具既是經濟的,又是文化的,中國設計師的頭腦要將文化身份和民族化置于全球化語境中加以認識,需要創(chuàng)造出在世界范圍內堪稱“優(yōu)秀”的設計。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發(fā)展經濟的重要動力,設計的文化身份也打上了知識經濟的烙印。原創(chuàng)性的中國產品要想在國內外市場擁有足夠的市場份額,除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設計領域掀起一場變革和創(chuàng)新。
“中國設計”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概念,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設計”融入世界的同時又要能保持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和民族性。在競爭與發(fā)展的格局中重構中國當代設計的文化身份,需要重視文化“定位”, 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展現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們要在創(chuàng)新中加強“包容性”,消化和吸收中外優(yōu)秀文化與觀念的精髓,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容忍差異。我國的設計在設計水平、設計策略、設計理念、設計方法、設計倫理等方面,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諸多差距,未來在參與國際競爭時也將會遇到更多的考驗。
結語:
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壓抑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身份問題一直伴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異質文化沖突帶來身份危機,重建文化身份,需要強化民族文化的方向感與身份感。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弘揚本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國設計文化發(fā)展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崛起,要求“中國設計”獲得國際地位,設計的文化身份背后凝聚著國家民族利益。在變革和轉型面前,促使“中國設計”從自身歷史的具體性和差異性中適應環(huán)境,重新定位。中國的設計領域,已經步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種時代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將促使中國設計師去思考和完善民族的設計體系。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