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的懸念
近期去了一趟舟山的落迦山,一個叫做“感動”的詞才又重新跳了出來,久久結(jié)繭的心靈突兀地被“激活”,以致總也忘不了落迦山島和島上的燈塔守護人。
那是個建于1897年的燈塔,是英國殖民者最早在舟山東南部建造的遠東第二座燈塔。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的守塔人也輪轉(zhuǎn)了幾代。社會幾度變遷,物是人非,通常20郎當上島,只要是身體沒有問題,60歲才能“告老回鄉(xiāng)”,一輩子就這樣默默地獻給了一座海上的山。“燈塔看守人差不多就等于一個囚犯?!币粋€人一座島,仿佛被流放在遠古的洪荒中。
人是群居的動物,最害怕孤獨。像達摩那樣面壁十年,沒有堅強的意志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常人成不了達摩。
海船攏岸,往島上走去的時候,很多人在半山腰止住了腳步,那里有斜挑出來的一個平臺,齊整整地放著一排臉盆,每個盆里都有一條浸著水的毛巾。站在一旁的黝黑的守塔人憨憨地笑著:請洗洗臉,洗洗手……
男士們停了下來,姑娘們也把手浸入了臉盆。這是最崇高的禮節(jié),如果有人“讓”出一臉盆的水請你洗臉,你就是他們最珍貴的客人了。因為這是海島,大部分的水源來自內(nèi)陸,靠海運補給。因為缺水,因為水要從海上運來,島上的人惜水如金。一盆水先洗臉,放著留起來洗手,洗完手沉沉底,去掉沉積物,晚上再用來洗腳。洗完腳這水還舍不得倒,等天明倒在門前種的花木里,或者土壤里。這里的水讓人想起沙漠,想起缺水的大西北,曾經(jīng)我的一個親戚從上海去了青海的一個縣工作,他們家就是這樣過日子:最后的水甚至舍不得倒到門外去,而是倒在腳邊。都說金子才珍貴,可是在缺水之地金子沒有用;換言之水比金子貴。
有時候,一盆水便能救一條命。
離島的時候,又看見了半山腰的平臺,一只只臉盆寂寞朝天,盆里的水映著艷艷天光,記者走過去,重又洗手并號召:“大家再來洗洗,這是珍貴的水!”
很多人被這一聲召喚重又走了過去,水聲響起來。在人的一生中,無端地倒掉過多少盆水,水龍頭里無端地流掉過多少水,但也可能只有在斷水與缺水的時候才會意識到曾經(jīng)有過多少次的浪費。
二、抗不動的地氣
從前,半月送一次給養(yǎng),半月輪換一次守塔人。
半個月與家人相伴。但半個月很快就過去。因為好過的日子總是顯得短,難熬的時日總是格外長。丈夫回來了,妻兒一齊樂,但很快,爸爸三分鐘的話就把他半個月的故事講完:島上的日出真漂亮,你看著墨黑一片,突然從云縫里擠出一線光來,擠呀擠呀一不留神,一個“蛋黃”跳了幾跳,已經(jīng)躍出海面高高地掛在天上了……
這樣的景象令人神往,然而每次都說一個同樣的故事,家人開始膩味。第二個月丈夫開始講觀音故事:落迦山是一座神島,因為這是傳說中的觀音菩薩的家,門前的洋叫做蓮花洋,海對面普陀紫竹院的“不肯去觀音”便是從這里轉(zhuǎn)彎,重又回去了普陀……佛徒說,在普陀拜佛只能算作半拜,只有上了落迦山才能稱拜了全佛。我們的燈塔坐落在佛頭上,都說我們福氣呢。我們的島遠遠地看,就像是觀音臥在海面上啊,很像很像的……
妻子的眼睛被點亮了。幾個月后成了丈夫的一條尾巴,見識了海上的臥佛,欣賞了日出與日落。剛上島還新鮮,看日出看日落看茫茫無際的大海,看多了就看出孤獨的思鄉(xiāng)癥來。陽光燦爛大海無邊,日照下除了自己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但再長的身影也變不出兩個來,不可能有“對影成三人”的浪漫,也不存在“海上生明月”的詩意,最終丈夫把妻子送回了家。后來,丈夫換崗了,換到一座更小的島,島上除了巖石還是巖石,臨走前,妻子為他準備了可以耐儲藏的一罐炒醬丁、一瓶炒咸菜,還有海邊人怎么也吃不膩的煎帶魚。丈夫說,今天我要帶點土走。妻子不以為意,沒想到丈夫真的下樓掘起地來,用一只麻袋在裝土。丈夫說:“這是地氣?!?/p>
“你不就在島上么?島不就是地么?”
“光溜溜的礁石沒有一點兒土。有土壤才有‘氣’。人家只能背十幾斤,我力氣大可以背50斤!”
原來50斤土也只夠門口鋪一平方米的地,每天閑下來,打赤腳踩踩接地氣。如果只是偶爾的體驗,那簡直是一種無盡的浪漫,但假如是現(xiàn)實生存,那就不能不說環(huán)境的險惡了,這是我們這些腳踩大地的大陸人無論如何不能想象的。我們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你能說哪兒沒有“土”?然而就在我們身邊,就在茫茫大海的小島上,光溜溜的由礁石升起的島嶼上居然留不下一寸土,自然也就長不出一根草了。據(jù)說長年不接地氣就要得大腳病,腳一直會腫到大腿根,如果到了這樣的程度就會送命。他們守塔人中曾病死過一個?!巴痢背蔀橐环N渴望,守塔人除了水之外,便是重土了。土成了與糧食一樣重要的第二生命。可是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丈夫依然背土,妻子問:“你每次50斤,一年下來都可以種地了,為什么還背?”妻子大惑不解。
“頭一回的土遇上了臺風(fēng),一夜就被刮得精光。島上風(fēng)大雨大,一袋土通常熬不到回家。現(xiàn)在我想出法子了,不放到外面去,藏在床底下,要踩了才背出去,踩完了再藏起來……”丈夫淡淡地說。
聞言妻子淚水盈眶了,心酸酸的。床鋪底下應(yīng)該是放米的地方,儲物的地方,丈夫居然藏起了寶貝一樣的土!她捋起他的褲管,看見了一只腫脹無度的腳。淚水滴在發(fā)亮的皮膚上,就仿佛有一塊巨石綁住她的心沉沉地往下墜。他趕緊跺跺腳,褲管滑了下去,說:“沒關(guān)系,我們都這樣的。還好,并不嚴重?!?/p>
妻子來自農(nóng)村,一直以為種地是最辛苦的,嫁給了守塔人才知道有岸上無法想象的苦:島上等不到給養(yǎng)船的時候,給養(yǎng)船因風(fēng)浪攏不了岸的時候,還有踩踏不到土浮腫成大腳的時候……
妻子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幫著丈夫裝土,裝滿一大袋再裝一小袋。“多一點地氣吧。”說罷,把小袋子往自己肩上一扛:“走——”就像當年的紅軍家屬送郎上戰(zhàn)場。
鏈接:
前蘇聯(lián)的米庫林院士曾提出一些抗衰老的新方法,其中之一是“土地接觸法”。
他指出:地球帶有大量的負電荷,而地球周圍有一個電離層,它由正離子組成。在地球和電離層之間存在電場,一切生物都適應(yīng)了這個環(huán)境。生活的現(xiàn)代化使人類脫離了負電荷,在我們的身體里積累了過多的正電荷,這使人變得容易生病。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將一根金屬線一端固定在暖氣片上,另一端拴在腳上。米庫林說他一直堅持這樣做,他不僅活到了90歲,而且在高齡時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三、一條望海的狗
我們上島的時候看見一只狗,一只毛色黑得像閃電的年輕的狗。它躲著我們走,緊緊地縮著身子往山墻上靠,眼睛里滿是驚慌。
我一直是最怕狗的。從來是沒等狗跟上來,只要它沖著我叫一聲,我就三步并作兩步跳著逃開了。也許狗覺得有趣,便狠命追我。它追追叫叫,我跑跑停停,最后弄假成真狗把我當成了壞人當成了應(yīng)該追的目標。而等我逃過這一“劫”心跳絕對超過一百二。
怪的是這一天我居然沒怕狗。也許當我第一眼看見它的時候我們就已過了招,我發(fā)現(xiàn)它比我更善良更懦弱,它哪怕是一聲狗吠都沒敢發(fā)出來。所以我才敢壯膽子像個勇士那樣往山上走,從前只聽說狗仗人勢,我是人仗人勢隨著人流往上走。走遠了才敢停下來回望,發(fā)現(xiàn)它眼里的驚恐更多了,這只年輕的狗好像恨不能變成一個影子粘在石墻上。
狗怕人?怕到這種程度,好像很奇怪。
陪我們參觀的海署書記說:它怕人。真是怕人。因為島上從來沒有來過這么多人。
這么多人是多少呢?充其量二三十個。這么些人能算得上多么?
如今沒有人的地方才稀奇。我們就是沖著這個到鄉(xiāng)野尋趣。而這個落迦山還算是東海的一個大島,有“地”有綠化,還因為近陸地,條件相對比較好,偶爾會有人上島來玩。狗應(yīng)該不是第一次見生人,然而它第一次見到了這么大的隊伍,還是怕足了我們。
書記帶著我們參觀了燈塔守護人的駐地,干凈、整潔,房間里纖塵不染。如今電纜從海底過來,有了電,有了冰箱,還能電腦上網(wǎng),但守塔人依然艱苦,這是物質(zhì)的更是精神的。他們是年年月月要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孤獨。時尚的網(wǎng)上生活叫做“挑戰(zhàn)72小時極限”,再有什么“極地生存”一類的活動,是人在富足有余、富貴有閑的情況下與自己擰著走,試圖看看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查查與自然能夠親近的程度有多深。
其實,我們的燈塔守護人才是真正在默默地挑戰(zhàn)極限。
成了家的丈夫早已不像剛結(jié)婚的時候“健談”,那時候話多,回來有熱情,也總想著把新鮮事兒拿來講,一旦把他能講的講完,他發(fā)現(xiàn)燈塔守護人肚里就這么點東西,年年月月守著一盞燈,當他把光明、把希望都分發(fā)給了航海者時,守塔人幾近于把自己也點成了一盞閃閃發(fā)亮的但卻是沉默寡言的燈:習(xí)慣不說話,習(xí)慣寂寞,習(xí)慣孤獨,習(xí)慣一個人守護一個島的很平淡卻又很重要的工作。有一個燈塔看守人在孩子出生后回了一趟家,家里“老婆兒子熱炕頭”的生活讓他十二分地依戀小家,老婆在他走的時候說,你把汪汪帶上吧,讓它陪你。于是小島就多了一樣活物:一只土狗。狗狗初來乍到不適應(yīng),發(fā)瘋似的圍著巖礁轉(zhuǎn)圈發(fā)出恐怖的狂吠:一座島開步走不到五分鐘就走光了,荒蕪蒼涼,連飛鳥都不見,整座島能夠發(fā)出聲音的除了狗與濤聲以外,只有他呼喚汪汪的聲音。
接下來便是周而復(fù)始的單調(diào),慢慢的狗也習(xí)慣了,習(xí)慣于成為守塔人的一個影子,黃昏跟著爬上幾十級樓梯去點燈,東方發(fā)白了又跟著主人去滅燈,久而久之,狗知道了主人的生活節(jié)奏,狗便成了主人的鐘。
每天到點了,狗會準時推門進來舔他露在被子外面的腳底板,麻酥酥的感覺就好像接受了親人撫摸,主人與狗有了一種默契,一種相依為命的情愫。主人似乎覺得不再像從前那樣孤獨了,也有了傾訴的對象??墒沁@只成年的狗卻像是受不了長久的寂寞與孤單,經(jīng)常面海而坐,一坐大半天,若不是主人去呼喚,望海的狗就不知要望到幾時才記得回家。主人說:“汪汪,是不是想陸地了,想隔壁的狗老婆?”然后他拍拍它的頭:“起來,回家吃飯吧?!蓖敉魬醒笱蟮仄鹆⑽搽S主人回屋。第二天清晨照舊把主人舔醒。
每當太陽與月亮交替15次,守塔人便到了回家的日子。每一次交接班,狗狗最興奮,吠著跑上艇賴著不肯下來。主人把它轟上去說:汪汪,上去上去!我半個月就回來。汪汪極不情愿地一步一回頭地上島,淚光盈盈,好像在埋怨主人,為什么你可以回家我就不可以?汪汪的家在海的那一邊。然而狗狗絕對是忠誠不貳的,癟嗒嗒地上了岸。直等到主人返程時,海輪的機器聲嘭嘭地響起,狗狗便在島上歡呼,一旦攏岸,狗狗狂奔著跳下甲板,又是舔又是蹭,與主人久別重逢似的狂喜。
平淡的日子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飄逝了。
有一次,給養(yǎng)艇攏岸時怪誕地安靜,碼頭上只有島上的守護人。一眼望去,這個熟悉的小島像一片漂在藍色海面上的老葉,被海浪簇擁著,一下又一下,主人的心狂跳不安。“汪汪呢?……”主人惴惴地問。
“跳海了……”守塔人補充說:“是的,汪汪跳海了!”
狗狗跳海前一整日一整日地望海,不吃不喝不回頭地守望大海。狗是會水的,跳下去也不難回頭,但是狗狗并不回頭,只是一味向外,向海中央游去。也許那便是希望吧。只是茫茫大海何處是盡頭?沒有幾個浪頭汪汪就下沉了,終于成為海魚的腹中餐。主人哭了,哭得是那樣傷心。是啊,他再也沒了“自己的影子”,也沒了每天早上的叫醒服務(wù),還有那種癢酥酥的感覺……
當然還可以再養(yǎng)一只,但再養(yǎng)一只難道就能保證不跳海?經(jīng)歷了這樣的故事一般人都不忍心。于是我們的燈塔守護人沉默得像一座山。
生活常常這樣,當一個青年煉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守塔人,同時他也會失去很多。回到家便有非常多的不習(xí)慣:習(xí)慣了濤聲就不習(xí)慣人聲;習(xí)慣了寂寞便不習(xí)慣說話,習(xí)慣了孤獨便不習(xí)慣與人交往。當然不說話不等于沒有話,有很多時候是茶壺里的餃子倒不出來。憋了半個月的話,在島上一個人說了千遍萬遍,回到家時心里熱乎乎眼里濕乎乎的,可一到嘴邊卻像錫遇到火似的快速化掉了。老婆埋怨說,你沒有把你的嘴帶回家,你回不回來一樣,只不過眼前多了個晃來晃去的影子,你最要命的是一點不通人情世故,不僅不會說一句體己話,連見了父母兒子也不會說一句“好聽”的。妻子數(shù)落丈夫只會把一個月的薪水全數(shù)“上繳”。進家門,她就像多了一個大兒子,連上街都不會上,站在紅綠燈前手忙腳亂,常常要妻兒帶著過馬路。
天方夜譚吧?有人問。
海署書記說:有些人真是這樣的。上了陸地有很多不適應(yīng),我們署有一個就是在過馬路時弄不清楚紅燈綠燈而被車軋死的。
這話把我們的心拉著往下沉,什么叫荒涼,什么叫奉獻?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燈塔守護人的生活像一本天書,我們陸上人誰也不曾仔細翻閱過。所以依然不失神秘與浪漫。如今的燈塔守護人條件好起來了,人工燈變成了電子燈,有很多島也像無人駕駛的車一樣了,不再需要守護人。再往下,沿海的一些燈塔島將要被開發(fā)成旅游點。
滄海桑田幾經(jīng)變故,一百年前有誰會想到將來的某一天會消失一種職業(yè):燈塔守護人!并且這個行業(yè)會異變?yōu)榱硪环N用途,被當作一種文化保存下來。據(jù)說美國新開發(fā)了一項燈塔旅游,也即是所有有想法的人都可以上網(wǎng)登記排隊,輪著了上島做三天燈塔守護人,享受一次難得的孤獨,體驗一次人為的浪漫。
那一天當我們從島上下來時,一路上我沒有看見那條憂郁的狗,那條毛色像閃電的年輕的黑狗。我想,這條狗還能憂郁多久呢?
(選自2006年第10期《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