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1日,是穆青同志逝世四周年,中宣部決定開展向穆青同志學習的活動也將近三年了。穆青長期擔任新華社社長,是我國著名的優(yōu)秀記者,是我黨新聞工作的老前輩。
關心農業(yè),熱愛農民,密切聯系群眾,恪守新聞職業(yè)道德,是穆青同志的高尚追求。數十年來,穆青與全國著名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作為吳吉昌植棉經驗寫作組組長,我曾是穆青與吳吉昌友誼的歷史見證人。如今,兩位老人先后作古,但記者與農民之間的深切交往,感人肺腑,催人奮進,值得追憶。
(一)
吳吉昌是穆青結交很早的一位農民。這位從山西省聞喜縣涑水河畔棉花地里走出來的普通棉農,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后創(chuàng)造出“冷凍育苗”、“芽苗移栽”等十多項植棉新技術?!度嗣袢請蟆吩鵀樗l(fā)表了題為《棉花栽培史上的一場革命》的社論。他的科研成果,使他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科研成果獎,被黨和國家譽為農民科學家。1979年12月,國務院授予他“全國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并頒發(fā)金質獎章。
1965年2月和1966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曾兩次接見吳吉昌,要他研究棉花蕾脫落問題。從此,這個伴隨共和國走過貧困、劫難和光榮的吳吉昌,為了周總理的囑托,為了棉花事業(yè),他用自己的心血,燃燒自己的靈魂,為棉花高產、穩(wěn)產傳遞著不屈的意志和不泯的精神。
作為記者的穆青,從他獲得吳吉昌的信息開始,他就愛上了這位癡心的種花人。伴隨著時間的進展,他越來越覺得這位棉農的可愛。吳吉昌不圖名、不圖利,一心撲在棉花上;吳吉昌在困難面前不彎腰,日日夜夜搞試驗;在“四人幫”猖狂時,吳吉昌“棒打不低頭,銀花遍地開”。是何等力量支持著吳吉昌?是什么精神鼓舞著吳吉昌?經過穆青一次次訪問,一回回交談,一年年往來,穆青終于揭示出其中的奧秘,他以這位神奇的棉花老人的血管里流淌的血液凝成了一串串文字,寫出了吳吉昌和他的《為了周總理的囑托》。
1977年初,中共運城地委農工部決定:由山西省棉花研究所、聞喜縣委和縣政府三方組成吳吉昌植棉經驗寫作組,肖寒部長和杜耀生副部長通知由我任組長,并駐涑陽村三年,我主筆寫成的《吳吉昌談科學植棉》一書,前后三版在全國發(fā)行16萬冊。之后,山西省科委抽調我到山西省籌備全國科學大會寫作組,參加了吳吉昌事跡的寫作和他出席全國科學大會科研論文的撰寫。其間,我與新華記者陸拂為、廖由濱等十余次往來于涑陽、太原和北京。無論開會、介紹經驗、接受采訪、參加學術討論會和全國人大會等,吳吉昌都要看望穆青,看望新華社的記者們。記得1979年吳吉昌與我在上海出席中國棉花學會成立大會暨學術討論會之后,從上海繞道北京回山西的轉車途中,在候車的短短三小時之內,也要抽空到宣武門看望穆青。他深有感觸地說:“俺與穆青交結深,幾日不見,心里直癢癢,他最了解俺,俺也了解他,他知道俺心內都想些啥?!?/p>
(二)
從1977年冬季至1978年3月中旬,穆青在日理萬機的百忙中,趕寫反映吳吉昌植棉事跡的報告文學《為了周總理的囑托》。其間,正是全國五屆人大召開的前夕,全國科學大會也進入緊張的籌備階段,劃時代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即將揭開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形勢喜人,時不我待。當年作為新華社副社長的穆青,工作萬般繁忙。每日要參加中央、中宣部、新華社召開的各種會議,批閱國內外的電訊,簽發(fā)文件,審閱稿件,常常是深夜12點才休息。在此期間,他多次找在京參加全國五屆人大的吳吉昌談心,了解他的植棉經驗和奮斗精神。這時的談話,大都在夜晚9時穆青簽發(fā)畢新華社次日的電訊之后進行。我多次在旁作陪。
為了寫好吳吉昌,穆青反復與陸拂為、廖由濱研究素材,核對事實,了解吳吉昌的內心世界,這一時期,穆青每晚9時后找我們談話。穆青問得很細,什么吳吉昌的鄰居與朋友,吳吉昌的生活和習慣,吳吉昌愛好和特長,吳吉昌對棉花的癡心和態(tài)度,甚至連吳吉昌老伴湯素蓮和村干部對棉花關心的具體事例,都問得一清二楚,滴水不漏。
記者廖由濱三易其稿,寫出了“棒打不低頭、銀花遍地開”的吳吉昌事跡。穆青看過后,對在座的記者說:“寫人,主要是寫內心世界,寫精神風貌。新聞記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有深刻的分析力。不要見什么寫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平淡淡,四平八穩(wěn)的新聞要不得。一個記者,只要一年能寫出一篇對讀者感人至深的文章就不錯了?!蹦虑嗟恼佌伣陶d,對我們是極深刻的教育和啟示。
1978年初春,全國科學大會正在緊張地籌備。我作為山西省籌備全國科學大會材料組的成員,寫出了吳吉昌的事跡,到大會秘書處送審前,特請穆社長過目。穆青詳細地看完文稿后,對我說:“稿子一般化,缺少特色。撥亂反正是具體的,你的文稿怎么沒有體現呢?吳吉昌為了解決棉花少落桃的難題,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吃不下飯,睡不實覺,他對我說,棉花就是我的命,俺要千方百計地讓棉花少落桃,這樣,死了也好見總理……俺死也要死在棉花地里?!蹦虑嗬^續(xù)嚴肅地對我說,“我聽了吳吉昌的肺腑之言,那晚竟失眠了。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人,真是感動天地?。《嗝纯蓯鄣睦蠞h!”
為了寫出“可愛的老漢”,穆青讓陸拂為剛過大年初一就加班趕寫。穆青和新華社的記者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寫作,從初稿到二稿《偉大的使命》,再到三稿《莊嚴的使命》,穆青傾注心血,寫了又寫,改了又改,采訪中再次升華,三易其稿,終于將第四稿定為《為了周總理的囑托》……
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fā)表了穆青、陸拂為、廖由濱寫的報告文學《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文章發(fā)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函紛紛寄到北京、太原和聞喜。我和寫作組的同志們在北京和太原兩地專事接待,僅蓋有吳吉昌印章、以吳吉昌名義寫的回信就達170余封。
(三)
歲月匆匆,人生暫短。對共產黨來說,歲月的更替,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對于有理想和有事業(yè)心的人來說,任何時候都應該活得有滋有味。
幾十年來,穆青與吳吉昌在記者職業(yè)和種棉的實踐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我們樹立了有血有肉的榜樣。
吳吉昌每次去北京,都要專門看看穆青,看看穆青的夫人續(xù)磊和孩子們,看看新華社的記者們。他帶的禮物很特別,也很精彩,有自家種的綠豆、花生、白薯和玉米棒。1980年,吳吉昌到北京參加科協大會,特意帶了兩棵結滿棉桃的棉株。用兩個木箱帶土移栽。這兩株掛滿棉桃的金樹銀花,一棵送給鄧穎超大姐,一棵送給了穆青。他懇切地對穆青說:“棉花就是俺的命,俺覺得棉花比什么都寶貴?!庇诌^了兩年,吳吉昌從實驗田里采了兩斤好棉花,讓老伴彈得松松軟軟的,送給了穆青。他風趣地說:“這棉花你絮個褥子,鋪在身子下,你身子暖和了,俺心里就暖和了。”
穆青對吳吉昌特別關照。每過一段時間,就讓秘書高長富寫信問候。一聽說吳吉昌來北京,穆青則請他參觀中南海毛澤東故居;請他游覽大觀園和十三陵水庫;還特邀吳吉昌出席“八·一”和國慶文藝晚會。1990年,新華社新聞大廈竣工,這座高達117米寓意為“參天之筆”的大廈,十分引人注目。吳吉昌站在院子仰頭贊嘆:“??!好家伙,真是沖破天!”穆青興致勃勃地陪吳吉昌參觀并親自給他作介紹,他特在22樓宴會廳請吳吉昌進餐。吳吉昌逢人便說:“穆社長真厚道,這么大的社長卻對咱莊稼人這么親近,俺今生今世也難忘??!”
1987年,吳吉昌不幸患了前列腺癌??h委讓我到新華社和衛(wèi)生部聯系,吳吉昌住進北京腫瘤醫(yī)院。從入院的那天起,老人的病時時牽動著穆青的心。2月15日著名專家徐教授給吳吉昌做手術的那天,穆青在日記中親切地寫道:
“吳吉昌老漢今天早晨動了手術,據醫(yī)院打來的電話說,手術很順利,只用了1小時40分就完成了。癌沒有擴散。這個老人又一次過了生死關,我真為他高興。今年無論如何,我得抽幾天時間到他家里看一看?!?/p>
吳吉昌住院期間,穆青派他的秘書高長富曾三次去醫(yī)院探視、慰問。2月19日那天穆青帶著鮮花和禮物特地到病房看望了吳吉昌。吳吉昌一生沒兄沒弟,他絕沒想到,這個叫穆青的著名記者,讓他體會到兄弟的情感。他看著穆青的表情,看著送來的鮮花和食品,他在病床上哭了。他悄悄地對著穆青的耳朵說:“您給醫(yī)生說說,讓俺提前出院,錯過播種期,種不成棉花,俺還要命干啥?”
穆青又一次感動了。他覺得喉頭發(fā)哽,心里熱乎乎的。吳吉昌只住了27天就提前出了院?;氐铰勏驳牡诙?,老漢在老伴湯素蓮和閨女攙扶下,重新走進了棉花實驗田。
(四)
1990年5月27日,穆青風塵仆仆地來到山西省聞喜縣涑陽村吳吉昌家,專門來看望這位81歲的植棉模范。吳吉昌聽到汽車的響動,奔出家門,兩位老人在胡同口相遇,兩雙熱手緊緊相握,兩人眼圈都紅了。吳吉昌拉著穆青的手半天不肯松,彼此心靈深處埋藏著讓他們相互動情的往事,活勝一對久別重逢的親兄弟。
穆青到村外特地參觀了吳吉昌的棉花實驗田和展覽室。老人的屋里,三面墻上貼滿了照片。有老人和周總理的,有老人和彭真委員長的,還有多次他與穆青相聚的留影??活^門邊的墻上,掛著穆青簽名攝影的兩本掛歷。老伴在一旁悄聲說:“老漢交代了,他走時要把您送的這兩本掛歷放在身上?!?/p>
吳吉昌聽說穆青一行要走,怎么也不答應:“俺的飯再差,你也得吃?!边@頓飯香得很,穆青吃了吳吉昌自家園子里種的蔬菜,喝了玉米碴稀飯,特意吃了吳吉昌老伴蒸的晉南大饃。席間吳吉昌斟滿一杯酒捧到穆青面前,陪同的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崔濟哲和秘書高長富知道自己的社長滴酒不沾,他們瞪眼注視著,穆青接過酒,一大口喝下!這杯使穆青一飲而盡的酒,不知包含了多少情意??!穆青帶著從朝鮮訪問時帶回來的一瓶人參酒和其他營養(yǎng)品,特贈給吳吉昌。穆青說:“您為棉花辛苦了一輩子,給您補補身子?!?/p>
這一天,是吳吉昌與穆青最幸福最開心的一天。這一天也是隨行的地、縣領導和記者最難忘的一天。飯后,吳吉昌老人突然來了精神,他返老還童,拉著穆青的手說:“俺實在憋不住了。俺要給您演一回山東臨朐的抬花橋哩!”吳吉昌頭裹白毛巾,身穿黑布襖,神采飛揚地跳人們從來沒有見過的舞蹈。穆青看著這一切,眼圈紅了,不由得離開了座位,站起來拼命地為吳吉昌鼓掌。運城地委書記王學良和經常采訪吳吉昌的山西分社記者崔濟哲也從來未見過這樣的場面,他倆也鼓掌呼號,院子里蕩漾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
(五)
1992年12月24日,吳吉昌因患重感冒突然病情惡化,不幸逝世,終年83歲。吳吉昌在彌留之際,強睜著眼,對家人和醫(yī)護人員斷斷續(xù)續(xù)地念叨:“請給新華,給穆……棉花的事,我怕不中了……”這刻骨銘心的肺腑之言,是吳吉昌留給世間的最后遺言。這遺言表達著吳吉昌的心愿,這遺言滲透著穆青的心血。
1992年12月28日,正在病中的穆青接到噩耗,穆青哭了,他在當天的日記中痛苦地寫道:
“我在病中剛剛退燒,聽到這消息,禁不住一陣悲慟,簡直說不出話來……從1978年,我寫《為了周總理的囑托》以來,十多年間,我和吳吉昌老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幾乎每年我們都有來往。1990年,我去聞喜他家探望他,寫下了充滿感情的《涑水情》……第二年,他有事又來北京看望我,我請他在新華社22樓吃了飯,還特意為他蒸了饃,彌補了他上次沒有吃饃的遺憾。臨走時,我還送了他一頂皮帽子,讓他冬天戴上,不要老裹著個白毛巾了。他當時非常高興,說這下他的頭就不怕再受涼了……沒想到這一次竟成了終生的永訣。電報說,1月3日要在聞喜為他開追悼會,我因在病中不能前往,只好請高長富代為前去參加……
“晚上,我又找出《為了周總理的囑托》和《涑水情》重讀一遍,往事歷歷,老人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邊讀邊落淚,有時眼前一片模糊,不得不摘下老花鏡擦干淚水……”
第二天,穆青為悼念吳吉昌,從新華社發(fā)了“加急”電報,唁電全文如下:
中共山西聞喜縣委:
驚悉吳吉昌同志不幸逝世,十分悲痛。本想親赴聞喜,悼念吳吉昌同志,但只因近日身體欠佳,不能前去。現派高長富同志代表我到聞喜縣參加吳吉昌同志的追悼會,以表達我對吳吉昌同志的哀思。
新華社穆青
1992年12月29日
穆青感冒發(fā)燒之后,嗓音沙啞,瘦削單薄的身軀由于病痛與噩耗更加虛弱,吳吉昌的離去對他感情的折磨是萬般痛苦的。他請來幾位著名記者,共同為吳吉昌草擬了兩副挽聯。夜晚,他默默不語,站立案頭,筆端沉重如鉛,他用毛筆一筆一筆,直寫到深夜,穆青終于從心底凝成了他對吳吉昌的挽聯。這是對吳吉昌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吳吉昌一生功績的“蓋棺定論”的最好評價。
追悼會前一天,高長富帶著穆青寫的這兩副挽聯趕到聞喜。
一副挽聯上寫道:
謀求老百姓的幸福沐雨櫛風披星戴月一生艱辛從不謀私逐利
為了周總理的囑托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滿腔心血付與棉樹銀花
另一副挽聯上寫道:
廿載論交如兄如弟涑陽北京千里存知己
一朝訣別我痛我悲人間天上萬古有余哀
穆青親自書寫的這兩幅挽聯,至今收藏在吳吉昌的家中,成為永恒的不能忘卻的紀念。
14年前,吳吉昌走了。他帶著一個普通農民對黨的事業(yè)的忠誠悄悄地走了。他生前曾先后到山東、山西、河南、湖北、江蘇、陜西、上海、北京、唐山地震災區(qū)傳授植棉新技術,親自給數以萬計的棉農講解、示范。他已把周恩來總理交給他時的棉花蕾鈴脫落率的70%-80%,減少到30%以下。吳吉昌帶著對周總理的囑托圓滿地走了。
如今,為吳吉昌的棉花事業(yè)和他不泯的精神的傳遞添薪的穆青社長也離開我們快滿四周年了。穆青和吳吉昌這兩位人民的赤子,他們的不朽業(yè)績和可歌可泣的友誼,時刻啟迪著和鼓舞著我們,做人要永遠“堂堂正正,別無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