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有錢買一把,無錢就該熱。”這是令記者印象深刻的兒時童謠。折扇不但是納涼的工具,在武俠小說里也是一種武器,更是古時文人墨客風流才子手中的道具。一扇在手,可謂盡得風流。
折扇是舶來品,于宋代由日本、朝鮮傳入中國。榮昌折扇(史稱川扇)始于明末清初,與蘇州、杭州折扇齊名,合稱中國三大名扇。重慶工藝美術大師陳子福就是榮昌折扇的制扇傳人。
學藝總有用武時
走進陳子福自號“百扇堂”的家,會讓你沉浸在折扇的世界里。盡管窗外驕陽似火,但當思緒跟隨陳子福的話語流轉,不用取下墻上和博物架上的折扇,也同樣讓人涼爽起來……
我出生在重慶市榮昌縣昌元鎮(zhèn)西街的一個折扇世家,父母都是做扇子的手藝人。西街在清末民初因聚集大量的折扇鋪,被時人稱作“扇莊街”。從小父母就跟我說,你必須要學手藝,才能養(yǎng)活自己。所以1961年當我小學畢業(yè)后,十三歲就進入了榮昌折扇生產(chǎn)合作社當起了學徒。當時只有兩個老師,帶了我們兩個學徒。我的老師胡吉山是做白頁扇面的權威,在解放前他做十張扇面要十個大洋。我是他的第一個徒弟,只是他從來不講怎么做,主要是靠自己摸索跟著學。但他又非常嚴厲,從來不表揚,只會訓斥。還記得那時領導跟我說,要學手藝也要偷手藝。我想,那是因為老一輩的藝人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怕手藝被徒弟學會后搶了自己的飯碗。不過,他的這種方法卻養(yǎng)成了我自學的習慣。當時因為年紀小,只要老師不在,我們也悄悄跑出去玩。就這樣學了三年,其實在兩年半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可以出師了,那時就評上了二級技師。
三年學扇的日子結束后,我作為廠里的年輕技術骨干被送去培訓。誰知培訓完后,我被分配到縣里的一個基建廠做財務工作,后又一直做了十幾年的工會主席。一晃三十年過去了,1995年底,為了供孩子上大學,我從廠里出來重新拾起三十年前的老手藝,開始做起了扇子。
做折扇,我選擇制作中高檔工藝扇。因為考慮到榮昌有10多家扇莊扇廠,年產(chǎn)量約在200~300萬把。他們主要是生產(chǎn)普通紙扇、舞蹈扇、道具扇等實用產(chǎn)品。而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我做的扇子必須有所突破。而榮昌折扇與蘇扇杭扇最大的區(qū)別是在文化上,榮昌折扇的特點是大方樸實,經(jīng)久耐用,蘇扇又被稱為“雅扇”,杭扇做工細膩,選材名貴。之所以榮昌折扇幾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就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很強。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折扇的納涼功能大大降低,這就需要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促進榮昌折扇的發(fā)展。折扇一直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如果能夠提升它的文化品位,制作一些高品質的工藝扇,這才是我的優(yōu)勢。因為我懂詩詞,會畫畫,有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
關于我學畫畫,不能不提一個人。他叫肖拭塵,是我的鄰居,他的兒子比我大兩歲,我們是好朋友。肖拭塵雖然一直沒有出名但卻大有來頭。他是美術大師吳昌碩的入門弟子,跟著名美術家劉海粟是師兄弟。當年劉海粟在上海辦美術??茖W校,因為太年輕,擔心招不到學生,肖拭塵就對他說,我來報名給你當學生。當時直接授業(yè)的老師是潘天壽和張祿山。
肖拭塵畢業(yè)后在成渝兩地各高校任教。1935年他與馮玉祥將軍相識并結為好友,參加了馮將軍領導的進步組織“利他社”。電影皇后蝴蝶也曾拜他為師學習繪畫。解放后,因為地主出身,他不愿教書回到榮昌老家在榮昌折扇廠當畫師。當時畫把扇子才幾厘錢,直到退休他都很潦倒。但他的畫有自己的風格,可謂功力非凡,深得吳昌碩的真?zhèn)鳌?/p>
肖拭塵先生雖然沒有直接教我畫畫,但幼時常呆在他家看他繪畫寫字,品評書畫,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寶貴的藝術熏陶,這讓我受益終生。反映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讓我能夠不斷去尋找新的發(fā)現(xiàn)。我有了這個基礎就有別于其他人,沒有這一段經(jīng)歷,我可能僅僅是一個匠人,就走不出這個圈子。
名師手筆
對于陳子福來說,做扇子完全是命運使然。生活的影響使他做出決定開始做扇,而時代的發(fā)展給他提供了成就手藝的機緣。在榮昌做折扇,對于一個年過不惑的新人來講,既是考驗更是機遇。
我開始做扇的前幾年,條件非常艱苦。那時總共40多平方米的屋子,既要住家,又要做扇子。為了按時交貨,我和我弟弟每天都要做十幾小時。1998年,重慶電視臺的記者來采訪,因為地方小,他們的攝像設備完全施展不開。第二年,他們又來了,見到我在這樣的處境里堅持做扇,都很感動。我跟他們說:“我是沒有辦法,不做扇要餓飯呀?!?/p>
有一次重慶作協(xié)在榮昌采風,當時分配一個作家寫榮昌折扇。他在折扇廠看了后覺得不好寫,找不到感覺。第二天,縣委宣傳部的同志把他帶到我這里,那時我手頭的折扇還不太多,拿出來給他看了。中午他回去吃飯時興奮地對其他人說:“我找到了一個好地方,你們不去看會遺憾喲?!?/p>
媒體的報道,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朋友的支持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很多喜歡折扇的朋友認識了我,也讓我有機會參加業(yè)內(nèi)的各種展覽。1996年7月,我應邀赴北京參加了首屆全國扇子藝術大展,向與會專家和觀眾展示榮昌折扇的藝術魅力,很榮幸受到了大家的好評,部分作品被中國扇子藝術家學會收藏。我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覺得榮昌折扇有奔頭。
陶器、夏布、生豬、折扇為榮昌四大特產(chǎn)。有一天,一個熟人來找我,問我能不能用夏布來做折扇。這個想法很好,既然都是我們榮昌的特產(chǎn),如果能夠結合起來不是一項創(chuàng)新嗎?因為從來沒有人用夏布來做扇面,我決定一試,可研制過程卻不是一件易事。夏布古稱麻,始于夏朝,是一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品。它的難點就在粘合上,一把折扇要糊三層扇面,用夏布的話就非常沉重,效果不好。后來經(jīng)過近一年的反復試驗,我才解決了這個難題。夏布折扇的問世填補了中國制作折扇歷史上的空白,它以其古樸、典雅、深沉的藝術魅力受到了海內(nèi)外人士和收藏界人士的關注和歡迎,讓我非常欣慰。它也獲得了多個獎項,其中“竹匣夏布折扇”獲得首屆中國旅游紀念品開發(fā)設計大獎賽二等獎,這是榮昌折扇歷經(jīng)300多年來獲得的最高榮譽。
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從1998年十月開始,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設計制作了一套“紀念建國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該套扇共計51把,從49cm起至99cm止,每扇遞增的一厘米象征共和國成長的年輪,套扇第一盒長度為49cm到59cm,濃縮了折扇自宋代中期由日本和韓國傳入中國后變?yōu)橹袊秸凵鹊母鱾€歷史時代的折扇造型演變;第二盒60cm到69cm為繪畫、工筆彩繪畫;第三盒70cm到79cm為傳統(tǒng)陰刻技法雕刻;第四盒80cm到89cm為傳統(tǒng)陽刻技法雕刻;第五盒從90cm到99cm,分別采用了嵌、刻、雕、繪、畫等技法,著力表現(xiàn)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色、藝術底蘊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
為完成這套折扇,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其規(guī)模、工藝及紀念性在國內(nèi)可以算是獨一無二的。紀念套扇是我向共和國50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愿祖國明天更美好。我最大的心愿是想把這套“紀念建國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贈送給三峽博物館收藏。這算是我對自己十年制扇生涯的一個交代。
失傳的技藝
陳子福隨后帶記者來到離家不遠的工作室。一棟老樓房的兩居室,放滿了各種制扇的材料和糊好等待晾干的白頁扇面。為了便于記者了解制扇工藝,他非常仔細地現(xiàn)場制作了一張白頁,邊做邊介紹:“制作一張白頁的工序包括:調漿糊、鋪紙、噴水、上漿、上空心條?!彼f這一段工序代替了傳統(tǒng)工藝中折扇和尾莊這兩個工段。一個手藝人的執(zhí)著與用心在他動手之時流露無遺。
折扇的主體是由扇骨、扇頁兩部分組成。扇骨包括扇夾和扇心,傳統(tǒng)扇頁分為白頁、黑頁兩種,又有穿頁和糊頁之分。扇骨取材于棕竹、楠竹、黃竹、檀木、烏木等,扇面取材是用宣紙、絲絹等。榮昌折扇向以棕竹、楠竹取勝。
一把小小的折扇,制作起來卻相當繁瑣。榮昌折扇制作傳統(tǒng)工藝主要分為八個工段,包括:青山,指由選竹到制批的過程,即把竹子砍下來剖成塊,撕成片,再削??;同骨子,指開捆擺扎選骨子;同把頭,即把不同粗細的同骨子選擇它的批數(shù),配搭厚薄、寬窄、顏色。出批子,是指制作扇夾、扇心的批子;下頭子,是指對扇頭取式樣的重要一環(huán),即做出扇頭上的扇形,把大小扇骨上其他多余的部分切除;梳練,是指對扇子批加以琢磨出光,扇夾、扇心配扇不錯亂,即把扇骨的棱邊刨去,倒棱角,打磨成光滑的弧形;尾莊,是指做扇面,用紙或者絲綢把扇骨展開在糊板上糊好,晾干;折扇,是指用手斂攏來跟著骨子的批數(shù),調整扇面的平正;捆扎,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工序,負責扇子的總體成形和打磨出光完成;然后才是做最后包裝繪畫等。
每一個工段都有很多不同的工序,整個工序連貫起來有108道。而現(xiàn)在有的環(huán)節(jié)被機器所代替,比如鉆眼、切頭子,過去是用刀砍,現(xiàn)在是用機器把它切下來,感覺形狀不是這么好看。
傳統(tǒng)的黑紙扇是榮昌折扇的王牌,它是用鮮桐子泡出來的膏水作粘合劑,這種粘合劑調上墨煙后做出來的扇面能夠耐水,因為膏水含有油脂。所以是最結實耐用的,也是最受普通百姓歡迎的。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現(xiàn)在人們都不用它了。而后新興代替的是用絲綢做扇面,這種扇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它很輕便,也耐用,但缺點是不耐水。它是用米漿為原料加熱制成漿糊來進行粘合,非常環(huán)保。
現(xiàn)在和以前的制扇工藝主要區(qū)別在粘合劑和材料上。過去是用紙,現(xiàn)在主要用稠,但做折扇的工序和手法還是一樣的。只是材料在不斷改進。鮮桐子泡水作粘合劑的工藝已失傳,因為幾十年已沒人做了,或許也有少數(shù)老師傅知道,甚至有材料還可以做。但是隨著桐樹大量的消耗,原料已經(jīng)很少,而且膏水有一股不太好聞的味道,又不太環(huán)保,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再愿意做了。而蘇扇杭扇是用柿子油作扇面粘合劑,現(xiàn)在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和壓力。
陳子福獨白:我總覺得自己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想想榮昌那些歷代的制扇大師和前輩們,不管技藝多么杰出,一輩子仍然默默無名。如果沒有他們代代傳授制扇技藝,我也不會有今天。我希望我的制扇技藝能夠傳承下去,但現(xiàn)在我還沒收徒弟。一是因為沒人學,二是需要綜合素質比較高,必須要會繪畫。現(xiàn)在學美術能畫畫的年輕人都看不上這些傳統(tǒng)藝術,可遇而不可求吧……(這段單獨排版,放在文前或者合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