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之一,包括禮貌、禮節(jié)、謙讓等內(nèi)容?!岸Y”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古人講的“禮”主要是指以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倫理觀念為思想基礎(chǔ)的制度和禮節(jié);今天我們提倡的“禮”,是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講究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yīng)的禮節(jié)、禮貌。古人講“讓”,是推崇讓賢、讓功、讓利等等,但是在仁德一類的好事面前,古人是絕對不讓的??鬃诱f:“當仁,不讓于師?!?意思是面對仁德之事,即使自己的老師在跟前也不會謙讓,也要爭著去做。除了動機、目的與我們不同以外,古人講的“讓”就內(nèi)容來說,和我們今天倡導(dǎo)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見義勇為”等大體上是相似的。
“禮”的社會作用是很大的,幾千年來,“禮”作為一種美德之所以在我國流傳至今,乃至流傳到周邊國家及海外,是因為它能促進團結(jié),穩(wěn)定社會,有利于治國。
講禮可以促進團結(jié)。我國古代思想家一再主張“和為貴”。一個人要想在學(xué)習上、事業(yè)上取得成功,必須廣交摯友,與別人搞好團結(jié)。欲達此目的,與人交往時就要以禮相待,處處講禮。
講禮還有利于治理國家。古代思想家認為,一個國家能否治理好與講不講禮有直接關(guān)系??鬃诱f過:“能以禮讓治國乎?何有?”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能夠用禮貌和謙讓來治理國家嗎?這有什么難的呢?”主張用禮讓治國。據(jù)《史記·魏世家》記載:晉國有位賢人叫段干木,由于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處世之道而不肯出來做官,長期過著隱居生活。魏文侯很仰慕他,就親自拜訪,段干木聞訊翻墻而去,以躲避魏文侯。盡管如此,魏文侯愛才之心不減,每次外出,只要經(jīng)過段干木的家門,都用上賓之禮撫著車前的橫木在段家的門前站立,以表示對段干木的敬意。文侯的車仆對他這一舉動很不理解,就問文侯:“君主為什么要撫軾而站呢?”文侯解釋道:“段干木是位有德行的人,他不趨赴勢力,心懷高尚的理想和處世之道,雖然隱居于窮鄉(xiāng)僻壤,但聲望卻遠馳千里,對于這樣的人我怎么能不表示敬意呢?”后來,段干木終于被文侯這種禮賢下士的精神所感動,應(yīng)邀到魏國輔佐魏文侯。文侯把段干木當作自己的老師一樣看待。當秦國想攻打魏國的時候,有人就出來勸阻說:“魏國的君主禮敬賢人,國人盛贊他的仁惠,魏國上下精誠團結(jié),可不能圖謀魏國?。 笨梢姸Y的作用之大!
《史記·燕世家》還有這樣一段記載:燕昭王在燕國被齊國攻破之后,為了重振燕國,卑身屈尊,用重禮招賢納士。昭王手下有位大臣叫郭隗,他建議說:“君王如果真想招募賢士,就從我開始,您用大禮對我,還怕比我更強的人不來投奔您嗎?”昭王采納了郭隗的意見,就為郭隗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宮室,并且像對待老師那樣侍奉郭隗,以表自己禮之誠意。果然,不久樂毅從魏國來了,鄒衍從齊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其他的賢士也紛紛到燕國。一時間,燕國人才濟濟。昭王有了這些左膀右臂,平時又注意吊死問疾,和百姓們同甘共苦,僅用了28年,燕國就變得國殷民富,士兵們斗志昂揚,最終聯(lián)合秦、楚等國共同討伐齊國,收復(fù)了失去的國土。
一個國家不講禮儀將會成為什么樣子呢?孟子說:“無禮儀,則上下亂。”如果不講禮儀,上下級的關(guān)系就會一片混亂。試想,如果地方不聽中央的,下級不接受上級的指揮,兒女不服從父母的管教,學(xué)生可以無理頂撞老師……我們的國家就會四分五裂,工廠、企業(yè)、機關(guān)就會無法生產(chǎn)和工作,家庭就會解體,學(xué)校的教育教學(xué)就無法進行。那才真是“國將不國”了。講禮直接關(guān)系著國家利益,我們應(yīng)該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美德。
為人處世要講禮。我們生活在社會上,要和許多人建立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在家族中,與很多人有直系和旁系的血緣關(guān)系;在社會上、在學(xué)校里有師生關(guān)系、同學(xué)關(guān)系、上下級關(guān)系等。這些眾多的人際關(guān)系如何來維持和發(fā)展?主要是靠“禮”,不懂禮,不講禮,我們就難以在社會上生存??鬃诱f:“不知禮,無以立也?!彼讯欢Y和能不能立足于社會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很有道理的。
就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說吧。同樣是問路,根據(jù)對方的年齡、身份,用恰當?shù)姆Q呼,使用禮貌語言、態(tài)度和藹、謙虛,就能得到熱情的幫助,收到滿意的答復(fù);不用稱呼,以“嘿”代之,用語粗俗,態(tài)度生硬,人家就會不理睬你,有問無答。同樣是在擁擠的公共場合踩了人家一腳或撞了人家一下,面帶歉意,說聲“對不起”,對方即使是疼痛末消,也會原諒你,小事化了;自己錯了還指責對方“怕踩(撞)別到這兒來”,輕者導(dǎo)致一場互罵,重者動手互打,甚至可能出人命。同樣的情況為什么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呢?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禮”在起作用。講“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知“禮”,小事變大,矛盾激化。真可以說是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生活中的小事尚且是這樣,聯(lián)系工作、洽談生意,涉外交往等,就更需要講“禮”了。
以禮待人,敬重他人,歸根到底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一種表現(xiàn)?!杜f唐書·文苑傳》里有這么一句話,叫做“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大凡不拘禮儀,對人傲慢,出言不遜的人,都有這樣一種心態(tài):他們認為對別人施禮就顯得自己“低三下四”;對老師或上級講禮儀就有媚上之嫌;與他人交往時如果不傲慢一點就不足以表現(xiàn)自己的“高貴”;說出話來彬彬有禮會讓人覺得自己怯懦。總之,都是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想給自己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殊不知這樣做恰恰是南轅北轍。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币馑季褪悄阕鹬貏e人,對別人有禮貌,別人就會永遠的敬重你。這句話道出了敬人與受敬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待續(xù))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