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采用翻砂法鑄錢到明末,悠悠千載歲月,今唯見“嘉靖十一兩”等幾枚屈指可數(shù)的“雕母”。據(jù)資料看,最晚自唐乾元元年(758年)始,雕母就隨翻砂鑄錢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由于制作少、嚴格受控和人為自然損毀因素,現(xiàn)在已是鳳毛麟角,但罕見并非無之。下面,就明朝和金朝兩枚特殊古泉談一點淺顯認識,拋磚引玉,盼望方家指教。
一、鎏金背“戶”字“天啟通寶”
照片所示鎏金背“戶”字“天啟通寶”徑26毫米,廓厚1.2毫米,鎏金已大部分脫落,地張殘留較多,黃銅質(zhì)細膩熟舊,銹跡自然,層次分明;寬緣粗字,面廓高而字低,背字廓淺平。放大鏡下觀察,是泉筆畫相交處棱角分明,可見明顯的刀刻痕跡,“天”、“啟”二字各筆畫略呈“上窄下寬”現(xiàn)象。以上特點說明,此泉是由人工雕刻所成。
判斷一枚古錢足不是雕刻錢,關鍵還要仔細審視錢文、內(nèi)外廓縱斷面,若見刀鋒顯露、深峻,立體感強,此泉有望是雕刻錢(有些母錢也有類似現(xiàn)象,但遜于雕刻錢)。上述天啟錢特點明顯,用肉眼觀察卻很難發(fā)現(xiàn),這也正是早期雕母的主要特征,即“刀痕化盡”。此類古錢,只有借助放大鏡反復察看,才能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之美。
彩照所示“天啟通寶”除質(zhì)好,鎏金及徑略大外,并非明顯厚重。另外,此泉還有多處因雕刻不慎造成的“刀傷”。如“天”字的末筆有兩處,通字的走之收筆時一處,外廓內(nèi)側(cè)數(shù)處。正是這些細微的“刀傷”,證實了其與普通“天啟通寶”個性的差異,給人一種初始美的享受??陀^地認為:彩照所示“天啟通寶”是一枚并非盡善盡美的“祖錢”。
二、白銅“大定通寶”小平錢
彩圖“大定通寶”白銅質(zhì),徑為25.2毫米,廓厚1.2毫米,穿6×6毫米,錢文仿瘦金體,但有別于譜載大定錢文?!昂谄峁拧?,質(zhì)地如銀,筆畫如斬,穿口方正,地張光潔。第二枚錢筆畫粗,“寶”、“通”二字多處粘連。字廓淺平,肉厚。
無論是肉眼或用放大鏡觀察,“黑漆古”給人的感受是妙不可言、美輪美奐:幣質(zhì)精絕,廓圓穿正,錢文章法嚴謹、大氣非凡。細微之處,處處又顯露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特殊跡象:“寶”字“王”字部一二筆右上留有蠶絲般微豎;“貝”字右肩部也有微豎與“爾”字之勾相接;“寶”、“定”兩寶蓋兒收筆棱角突顯,各有千秋;“寶”、“定”、“通”三字筆畫根部挖鑿痕跡明顯。就此,我們也許親眼目睹了遠古雕母的風采:書法精妙、雕刻一絲不茍、打磨精細至極。其精其美非語言能表述詳盡。
據(jù)元朝脫脫《金史·食貨志》載:金朝“大定通寶”有先鑄后鑄之別。首鑄大定錢的是武將李天吉和高季孫,因所鑄錢“斑駁黑澀不可用”,兩人被世宗完顏雍降官二階,高季孫被杖打八十。后由文官張大節(jié)麻硅監(jiān)鑄,所鑄字好質(zhì)精,其鑄便是今譜載“大定通寶”。就照片“大定通寶”看,型制與譜載“大定通寶”大同小異,泉質(zhì)熟舊,銹色蒼老,擲地聲悶,應是金朝錢幣無疑。其子錢錢文晦澀,鑄造粗糙,正與歷史傳說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二錢是否就是李天吉、高季孫的遺鑄呢?
傳說中的初鑄“大定通寶”并無實物和拓圖傳流后世,故照片展示之錢為誰人所鑄當是未解之謎。就照片二錢諸方面跡象看,可排除假、后鑄及民鑄的可能,所以筆者認為二錢具有相當?shù)难芯績r值。相信通過泉界專家鑒定和高科技手段檢測,二泉必有定論。但就“黑漆古”徑同子錢情況分析,其絕不是另一子錢的“雕母”,而應是同類“大定通寶”的“雕樣”。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