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鑄造貨幣的能手,史稱“三一絕”之一,他曾多次實行貨幣改革,鑄錢的數(shù)量與花樣也稱著于中國貨幣史。
對于集幣者來說,最使人津津樂道的要數(shù)“六泉十布”和“國寶金匱·直萬”等大名譽品,能集全一套者,被人艷羨不已。至于其他則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最近,筆者遇到四川來的一位周姓泉友,持一金質(zhì)“布泉”請求鑒定。據(jù)說此錢出土于川北廣元市昭化古城老城故址,系罐藏品。
此錢曾引起當?shù)劐X泉學會的重視,經(jīng)大家觀測,提出錢文“布泉”中的“泉”字中間無斷筆,不符合王莽錢及書法慣例。
此錢經(jīng)筆者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錢體金黃,錢文處、穿孔側(cè)、外緣內(nèi)皆呈現(xiàn)紅褐色包漿,色較為自然,錢文為懸針篆體,剛勁挺拔,穿孔口呈重好(雙線)。穿上兩左右角呈向外稍伸之“決形”,即古錢術(shù)語所說的“二決文”。
此錢所以引發(fā)討論,有以下三點:
一、歷經(jīng)兩千年,包漿不夠厚重;
二、王莽是否鑄造過金錢;
三、錢文中“泉”下“水”字中豎未斷筆。就以上問題,筆者在此闡述幾點看法:斷定一枚古幣的真?zhèn)?,首先取決于出土相關(guān)信息,傳世品應(yīng)當傳承有序,或具有相關(guān)史料文字依據(jù),這些條件喪失后,就只能憑錢文風格、包漿、金屬質(zhì)地等來判斷了。
關(guān)于包漿深淺的問題,罐裝與直接埋于土中的生坑品有較大區(qū)別,尤其是貴金屬的黃金,一般氧化程度就較低。
至于王莽是否鑄造過金質(zhì)“布泉”,確實看不到有關(guān)史料的具體記載,但是,鑄造金錢,西漢已存此風,西安、洛陽西漢遺址發(fā)掘出的金質(zhì)五銖實物已證實此點。況且王莽實行了四次貨幣改革,其“寶貨制”中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為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六名”中也包括金貨、銀貨等。鑄造金質(zhì)錢幣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而“布泉”在王莽貨幣中更有其獨特性,《漢書》中王莽傳記載:“始建國二年,吏民出入,持布錢以副符傳,不持者,廚傳勿舍,關(guān)津苛留。公卿皆持以入宮殿門,欲以重而行之”。符傳是古代出門者的通行證,老百姓帶著它才可以出關(guān)門,公卿貴族沒有它也進不了宮門。古代泉錢二字通假,《漢書》中的“布錢”即“布泉”。
在漢代人們的身份等級是很嚴格的,如果此錢確實用作身份證明,那么,百姓人數(shù)眾多,持青銅制作的“布泉”,而達官貴人、公卿王侯持金質(zhì)“布泉”,也應(yīng)當是可行的。
至于“布泉”的“泉”字“水”部中豎未斷筆的疑問,確有其道理,因為莽錢中的“大泉五十”,“貨泉”實物,絕大部分“泉”字“水”豎都是中間斷筆。但金質(zhì)“布泉”既然是特殊官僚階層的身份證明,又不是一般的流通錢幣,鑄量一定極為稀少,而且?guī)в袇拕偌閹呕驑訋诺男再|(zhì),其寫法上與普通錢幣體現(xiàn)出不同之點,不足為奇。經(jīng)筆者查閱資料,有的方貝“貨泉”、“中泉三十”、“壯泉四十”,“泉”字“水”豎亦未斷筆。
廣元地區(qū)是古蜀道的交通要沖,罐裝錢幣中的時代上限為西漢,下限為唐宋,那么這位當年貯存此物的罐主人,一定是一位有心的收藏家了。
當然,這些意見都是個人推測,拋磚引玉。關(guān)于此錢的性質(zhì)背景,筆者希望方家各抒己見,澄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