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系人體“上層建筑”,眼耳鼻口等重要器官均在臉上安家落戶。臉成天“拋頭露面”,乃人體諸多部件中的“重中之重”。如果眼耳鼻口聯(lián)合行動,臉的表情簡直就是一部人情世情的大書。
臉有時亦稱“面子”。國人素來愛面子,凡事不肯撕破臉皮。有時甚至“打腫臉充胖子”。百姓愛面子,像阿Q明明窮光蛋一個卻搬出自己的祖上來撐門面;當(dāng)官的好面子,老百姓明明是勒緊褲帶也過不了日子,面呈菜色身有浮腫,他卻一個勁放畝產(chǎn)十萬斤的衛(wèi)星,誤國害民。為追求面子上的光榮,違背客觀規(guī)律弄虛作假,古有愚人拔苗助長“流芳百世”,今有山西運城假滲灌工程遺臭萬年。當(dāng)然,要臉、愛臉不是壞事,起碼說明這人還有恥辱感,不是厚顏無恥之徒。有些人干壞事、虧心事而能“臉不變色心不跳”,實在算不得什么好事。應(yīng)當(dāng)提倡,君子愛臉,愛之有道。這道,即正義、公理和良知。如此愛面子,方有望不往人類臉上抹黑。
女人往往對自己的臉特別重視,這霜那露可著勁往臉上抹,一心一意要讓臉青春永駐、“面若桃花”。但也有過猶不及的,如趙樹理筆下的“三仙姑”,臉上官粉涂不平,看上去就像“驢糞蛋上下了霜”。
被譽為國粹的京劇,實際上亦是臉的藝術(shù)。生旦凈末丑,角色均有臉譜。有人說,臉譜即面具,它模式化概念化因而虛假。筆者以為,把人物心靈性格畫在臉上,是真的流露,比起世人不戴面具的面具——臉要磊落得多。
臉有冷熱、丑俊、老嫩、方圓、豐瘦之分,其表情尤為豐富,有哭有笑,還有哭笑不得。有時滿面春風(fēng),有時面若冰霜。光是笑,又有無數(shù)種,曰媚笑,曰冷笑,曰皮笑肉不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無論哪種表情,說到底都是心靈的流露,絕對無法包裝。
臉并非一成不變。有一種人,精通變臉術(shù)。對上一臉春色,極盡獻(xiàn)媚討好之能事;對下一臉正經(jīng),使人敬而遠(yuǎn)之。時人評價某些機關(guān)里的衙門作風(fēng)說“門難進(jìn)、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臉之所以難看,是因為來辦事的是百姓,不信換成上級試試。有俗諺云“六月的天,孩子的臉”,意指易變也。然而孩子變臉,均出自真性情,率爾為之,天真可愛。不像精通變臉之術(shù)的成人,那臉變來變?nèi)?,總是圍繞著名利,總是擺脫不了丑惡。
臉之美丑又自含辯證。汪精衛(wèi)有“天下第一美男子”之稱,其人卻遭天下唾棄;包公一張黑臉黑不溜秋,卻被百姓呼做“青天”。美丑之分,令人深思。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臉是心靈的晴雨表。愿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張沒有雕琢和粉飾的“真臉”。
(選自《北京晚報》)
編輯提點:很多人把臉變成了面具,而在西方語匯中,“人格”有面具之意。而中國人講“面子”,也是將臉面具化了。臉不再是一種真實表達(dá),而成為掩蓋和欺騙的工具。站在大街上,觀察一下來來往往的人,看看每一張表情各異的臉,有多少是真誠、陽光的,有多少是木然、冷漠的,有多少是狡獪、偽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