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阿房宮賦》后,手不釋卷,驚嘆其妙。其為文者,杜牧也。含英咀華,鉆之彌堅。有感于斯文,亦有感于其人。乃落筆成文,以抒心中之情,嘆此千古奇才也。
初讀文,眉梢凝,神色驚;再讀之,拍案絕,峰洪瀉。
洋洋數(shù)百字,躍然紙上,道盡興亡。乍看,似百靈晨鳴,驚艷婉轉(zhuǎn);細(xì)賞,如困獸下山,聲嘯震顫。峨峨乎泰山之巔,玉皇峰偉;涓涓乎清流之逝,情切綿延。
碧天凌云,變幻萬端,彩鳳麒麟,龍躍虎嘯。佇四野而望之,皆精妙絕倫。
熠熠焉,輝輝焉。文筆之矯健,似神龍見首難見尾;文采之鋒芒,恰日月四射之輝煌。讀其句讀,口齒留香,繞梁三日,不絕如縷。烈日炎炎,似飲冰茗,神清而氣爽;飛雪茫茫,如盡壺觴,血熱而情長。
艷而不華,想象絕奇;體物寫志,渾然一體。頌之,風(fēng)云變色,響遏行云;歌之,百獸駐足,鳳飛凰舞。阿房宮之奇艷,驚于世間;秦始皇之驕奢,昭于民心。嗚呼!杜郎之心,嘆蒼生之苦難,慨秦王之淫逸,痛阿房之焚毀,恨君王之昏庸。
生花之妙筆,震世之奇才。個性人物,著個性文章。杜郎少有才學(xué),文不加點,倚馬千言。古今興廢,圣賢經(jīng)傳,無所不覽。裘馬清狂之時,似太白之飄逸仙骨,躊躇滿志,登高而歌:“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备心钌n生之際,憂國憂民,如少陵之沉郁情懷,憂慮滿心,憤慨而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鄙頂y長劍玉佩,遍訪天下英豪;紉秋蘭辟芷,修內(nèi)心之明德。志如鴻鵠,非燕雀可小覷也。
所謂窺一斑,可知全豹。文以載道,亦見其人。杜郎之時,盛唐趨衰。文者愛財,武者惜死。終朝酒池肉林,盡日靡靡之音。古人云:是為人者,盡其能;為人臣者,盡其忠。杜郎,欲扶大廈于將傾之際,挽狂瀾于波濤之間。經(jīng)世濟(jì)國,一展平生之才。故《阿房宮賦》者,蓋為晚唐之傾頹而鳴,為百姓之多難而發(fā)。其忠義之心,凌云之志,則盡顯矣。
請君試看,君王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者,歷數(shù)不盡。然太宗因懼魏征之耿介而悶死鷹鷂者,古今幾人?前人之偉業(yè),過眼煙云。先人之美德,棄之不惜。良禽擇木而棲,賢者選主而事。夫英雄者,亦應(yīng)身逢其時,方顯英雄本色。
哀哉,杜郎!雖有千古一賦,卻無惜才之明主。悲哉,杜郎!雖有耿直賢臣,卻無從諫之帝王??飼r濟(jì)世,彪炳千古,悲天憫人,感服人心。嘆哉,杜郎!
(指導(dǎo)教師 尚 娜)
【點評】
賦是一種華麗的文體,獻(xiàn)賦也是臣民展現(xiàn)自己才華,向君主進(jìn)諫的一種途徑。杜牧在《上臺已文章啟》中寫道:“寶歷(唐敬宗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弊髡吒矣趯戀x,實屬難得。
本文語言優(yōu)美、大氣恢宏,論文、論人、論世;一路寫來,觀點鮮明,各方論據(jù)信手拈來,顯示了作者豐富的知識儲備。其次,這篇讀后感能針對《阿房宮賦》的作者杜牧,提出“夫英雄者,亦應(yīng)身逢其時,方顯英雄本色”,角度新穎,不落窠臼。再次,作者模仿著原文的行文、句式寫賦,尤可褒獎?!俺踝x文,眉梢凝,神色驚”“熠熠焉,輝輝焉”等,都是對原文句式的學(xué)習(xí)運(yùn)用,可見作者用心之深、語言學(xué)習(xí)之勤。
稍感不足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前六段對原文的賞析語涉重復(fù),進(jìn)入主題(哀嘆杜牧英雄不遇明主)稍慢。第二,現(xiàn)代人寫古文,不足之處是難免的:“個性人物,著個性文章”是現(xiàn)代話語;“挽狂瀾于波濤之間”有些不通;“感念蒼生之際,憂國憂民,如少陵之沉郁情懷,憂慮滿心”,語意重復(fù)較多;“匡時濟(jì)世,彪炳千古”,對杜牧的評價有點夸大,不合實際。當(dāng)然,客觀地說,從此文可以窺見,作者現(xiàn)有的語文涵養(yǎng)已鋒芒初露,相信如果再加以修正、琢磨,將美玉方成,咳唾成珠。
(張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