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我離開丹桂飄香的美麗大學校園,來到千里之外的鵬城深圳,當上了一名中學教師。初為人師,諸多不適,每逢獨處,便分外懷念那遙遠的大學校園,想念恩師邦和先生,還有他豐富的圖書珍藏。
邦和先生是我的碩士導師,是位博學多才,氣質儒雅,風范淳正的儒者。他上課從來不用什么講義之類的東西,一杯清茶就可以滔滔不絕地講一個下午,還常常大段引用資料,需要時就一字不差地順手書寫在黑板上,而且板書十分瀟灑。講到得意時,先生往往不覺手舞足蹈;講到深沉處,則頓時表情凝重;講到悲痛時,會見到他眼眶里隱隱有淚光閃現,我們聽之亦是如醉如癡,如夢如幻,常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下課歸來,我們幾個師兄妹就犯嘀咕,先生怎么能夠把如此枯燥、艱澀的理論講得那么淺顯易懂,那么引人入勝?他腦子里怎么裝有那么多精彩的文學片段、奇聞逸事?
邦和先生的家是弟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記得我第一次去先生家,大開眼界,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個人藏書。先生家的客廳很大,簡單、樸素、整潔,雖無常見的古董、洋酒之類的裝飾,但十幾個頂天立地的栗色的大書柜倚墻排列,讓整個客廳充滿古雅的韻味。書柜的每一格都是滿滿當當的,精裝的、平裝的、16開本的,32開本的,各歸其位,琳瑯滿目,有些專業(yè)書籍,圖書館、資料室都未必找得到,用“坐擁書城”來形容其藏書之多,一點也不為過。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讀書、學習、做學問,堪為莫大的享受。書柜的空處還隨意擺放著先生到世界各地參加學術活動時帶回來的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兒。我拿起這個,放下那個,像陳渙生上城,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先生笑瞇瞇地看著我們把玩他的收藏。先生對藏書異常熟悉,無論我們拿起哪本書,他都能迅速說出與之有關的故事、觀點、理論,讓我們驚嘆不已。后來又去過很多次,每次一推門,便覺書香撲面,看到總在勤攀書山的邦和先生,不由得想起東坡先生“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詩句,難怪“滿腹詩書”的邦和先生能夠這般氣質儒雅。
先生嗜茶,每次弟子登門拜訪,總是拿出各種名茶讓我們嘗,一邊品一邊講茶與健康的關系,講“茶圣”陸羽的《茶經》,講晚明張岱茶癡的故事,講《紅樓夢》中的“櫳翠庵茶品梅花雪”,講寶玉不識妙玉的綠玉斗泡的是體己茶……天哪!這哪里是品茶,分明是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茶文化研究課。
我仿佛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先生的教誨還在耳邊,書香撲面,茶香滿口。但我確實知道,我已離母校千里之外了,千山萬水,這樣的日子再也沒那么容易獲得了。我想我現在要做的就是,牢記先生的言傳身教,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還記得畢業(yè)前夕,先生反復跟我說,一定要多讀書,多寫文章,始終保持學術追求,做一個學者型的中學教師。
腹有詩書,其德自謙;腹有詩書,其身自正;腹有詩書,其品自高。教育作為一項為孩子們“打底”的工程,自然需要我們具有高遠而博大的精神,充實而圣潔的靈魂,虔誠而溫馨的情懷,與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那么,怎樣才能具有這些呢?我想答案只能是讀書和思想。
讀書和思想,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信念,一種生活方式,甚至就是其精神生命的表征。只有這樣,教師的心靈之泉才不會枯竭,精神世界才不會空洞?!疤依畈谎?,下自成蹊”,一個手不釋卷的教師,一個思想著的教師,也肯定會對自己的學生形成良好影響。因為這樣的教師,已經給他們送上了一份珍貴的人生禮物——培養(yǎng)讀書好習慣,最是書香能致遠。
【點評】
本文主要敘寫了大學導師邦和先生,把對先生的想念用一串回憶的故事流暢地“串”起來,一幅幅畫面躍然紙上,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先生的敬仰之情。深切的思念、往事的追憶、濃濃的師生情,一切都顯得真摯、細膩、質樸,自然感人,這也是“文以情為貴”的獨到之處。
作者文筆清新,感情細膩,捕捉敏銳,在對細節(jié)娓娓道來的同時,更是領略到了先生的“心靈之泉”。結尾的議論抒情道出了“書香氣華”的題眼,也道出了“讀書和思想”應是教師精神生命表征的哲理。敘議結合,中心突出,耐人尋味。
(李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