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初期,大小軍閥擁軍為政,你爭我奪,各尋其主。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開銷,各省紛紛自立銀行,發(fā)行鈔票,私設金庫,中飽私囊,以保軍需。導致幣制混亂,貨幣貶值,致使群眾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失?,F(xiàn)將廣東省銀行及其大洋券毫洋券的發(fā)行過程簡析如后,以饗泉友。
廣東省銀行先后經(jīng)歷了廣東省銀行、省立銀行、改組后的省銀行三個階段。民國九年(1920年)八月,廣東省銀行宣布成立,資本總額500萬元,官四商六。開業(yè)初期就發(fā)行紙幣15,000元。后因政局變化,行長潭海秋離職,該行遂停業(yè)。十二月省府決定將該行收歸官辦,退還商股300萬元,改名省立銀行,派程天斗接任行長。十二月十五日重新開業(yè),以廣東省行名義印制面值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種銀元兌換券,改名后即于票面加蓋“省立”二字,發(fā)行量猛增。不久,發(fā)行額竟達3,000萬元之巨。
民國十年至十一年(1921—1922年),孫中山統(tǒng)一兩廣后,為討伐桂系,準備北伐,軍費開支浩繁,致該行紙幣發(fā)行失控。民國十一年(1922年)四月,發(fā)生擠兌,幣值暴跌。后經(jīng)整理,發(fā)行2角、5角兩種小額幣券,以換大額紙幣,但成效甚微,又委托廣東匯豐銀行代收存款1,000萬元,維持幣信,也告失敗。
民國十二年(1923年),葉恭綽就任廣東省財政廳長,應商民維持紙幣之請求,于九月十七日設立“整理省行紙幣委員會,并公布整理省行紙幣辦法總綱”,但均未實施。后又發(fā)行廣東有息流通券、造幣余利憑證、廣東整理紙幣定期有息證券,但認購者寥寥無幾。在此情況下,省立廣東銀行紙幣貶值1成以下,最后幾等于零。民國十三年(1924年)八月,又設法整理,要求商民持票到維持省幣聯(lián)合會蓋章,蓋章之幣一半發(fā)還存戶,用于繳納加2成之省稅,另一半則繳存聯(lián)合會。但很快即停止,終就無法兌現(xiàn),該行流通在外的3,200余萬元紙幣,全成廢紙,終于是年被迫關閉,結束了省立廣東銀行的歷史。
民國十六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在南京(后設上海)設立國民政府中央銀行,廣州國民政府銀行(1924年8月16日成立)失其原設的意義,乃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三月改組為廣東中央銀行,實際上變?yōu)閺V東地方性銀行。廣東省為求名實一致,乃經(jīng)國民政府批準,從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一日改組為廣東省銀行。行長沈載和、顧翊群,資本總額毫銀1,300萬元,發(fā)行新紙幣,收回舊紙幣??傂性O在廣州,分行設汕頭、香港,支行設在江門、韶州、???、北海、梅等地。
根據(jù)資料和實物證實,改組后的廣東省銀行紙幣有大洋券和毫洋券(又稱銀毫券或省毫券)兩種。民國二十年(1931年)發(fā)行大洋券1元、5元、10元、100元4種;銀毫券1元(圖1)、5元、10元3種;又有大洋券作省毫券1元(圖2)、5元、10元,均為美國鈔票公司印制。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發(fā)行由香港新華雕刻公司印制的毫洋輔幣券1毫和2毫。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發(fā)行由美國鈔票公司印制的銀毫輔幣券1毫(圖3)、2毫(圖4)、5毫3種。同時又發(fā)行由香港印字館印制的大洋輔幣1角、2角兩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一日,收回上年所發(fā)的大洋輔幣券2角(香港印字館版),三月十三日發(fā)行由中華書局承印的大洋券1元、5元和2角3種,以及香港新華雕刻有限公司印制的大洋輔幣券2角。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為防止日偽在廣東吸收法幣,套取外匯,該行發(fā)行省輔幣券2角券80萬元,又在海南地區(qū)發(fā)行以法幣為本位的瓊崖流通券,有1元、2元、5元和2角4種共700萬元。此外該行還發(fā)行過英國華德路版的廣州市銀行券改制的1元、5元、10元3種紙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兩廣拒不執(zhí)行,強調(diào)本省特殊,民間習用毫洋毫券。后中央妥協(xié),允許廣東進行自主的貨幣改革。十一月四日,廣東省財政廳頒布管理貨幣辦法,禁止民間使用現(xiàn)銀。核定廣東省銀行和廣州市銀行紙幣為法幣,并發(fā)行整理幣制庫券。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該行資本增加至毫銀3,000萬元。同年七月,廣東還政中央,由顧翊群、宋子文負責整理廣東金融幣制,核減該行資本為毫洋1,500萬元,合法幣1,000萬元。協(xié)助中央推行法幣政策,收回民間白銀。以法幣收兌廣東毫券,所有廣東銀行毫券發(fā)行業(yè)務準備金全部移交中央銀行掌管。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二十九日,廣東省銀行上交發(fā)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案中,計訂制券有省大洋券3,336萬元,省毫券33,167.5萬元,共合毫銀本位幣37,170.7萬元,發(fā)行額為省大洋券3,251萬元,省毫券29,017.7萬元,合毫銀本值幣32,918.9萬元。庫存省大洋券85萬元,省毫券4,149.8萬元,合毫銀本位4,251.8萬元,內(nèi)有未簽字券4,000萬元,交中央銀行廣州分行及發(fā)行準備管理委員會廣州分會。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國民政府宣布,紙幣發(fā)行權收回中央銀行,該行不再發(fā)行紙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央銀行接收該省行發(fā)行的各種紙幣流通額為:省毫券142,160,181.38元,大洋券3,997,228.20元;瓊崖流通券5元券300萬元,1元及2角券376萬元。
日寇侵占廣東后,極力破壞金融市場,將廣東省銀行發(fā)行的各種省券,實行差價行使,又將美鈔版分為新版和舊版,造成廣東紙幣日益混亂,并將偽中儲券大量推入廣東,擠出毫券,使之流入港澳等地,造成廣東毫券幣值下跌,擠兌不斷。
抗戰(zhàn)勝利后,廣東省銀行遷回廣州。1945年上國民政府推行金元券失敗,廣東市場恢復使用銀元,并于1949年6月6日開始發(fā)行大洋輔幣券,比國民政府7月4日公布的《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fā)行辦法》提前28天。后又增發(fā)4種大洋主幣券,至月底共計發(fā)行大洋票287,000元,兌現(xiàn)收回18,000余元。這是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前,以廣東省名義發(fā)行的最后一種(套)紙幣。其中100元面額的銀元券為最高面額。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該行事宜由人民政府中央銀行接收。
● 參考資料:①張志中編著《中國紙幣》,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版;
②江蘇省錢幣學會編《中國近代紙幣史》,中國金融出版社,二○○一年十月版;
③北京市錢幣學會編《中國紙幣標準圖錄》,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版。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