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通寶”背“二”試樣大錢
明朝嘉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1628年),鑄有“泰昌通寶”和“天啟通寶”。泰昌錢屬補鑄錢,數(shù)量不多?!疤靻⑼▽殹保珖蔫T,版別復雜,數(shù)量很大。天啟年間還鑄有多種當二及當十錢,存世稀少。
小平錢有光背、背星紋、日紋、月紋、祥云、上日奉、上工、下工、上云、上浙、上家、上京、上新、上院、上銀、豎一錢、壹錢、橫一錢、左一、右一、豎一、一分一錢、二分一錢、新一分一錢、四決紋、上下戶等,折二有背星紋、上二下星紋,還有少量宮錢背二銀錢。折十型有光背、背上十、上十下星紋、下十、鎮(zhèn)十、上府、十一兩、十一兩密等,最為珍稀的數(shù)當百型背“二”試樣大錢。
筆者去年在山東集到一枚“天啟通寶”背“二”當百型試樣大錢(見彩圖)。該幣系傳世品,直徑5.4厘米,穿徑0.9厘米,厚0.25厘米,重76.56克。該幣諸譜未見,只有宋志強、王立新先生編著的《中國古錢幣庫》第476頁錄有一品。是品銅質優(yōu)良,亦較厚重,金黃色,字體雄勁,輪廓周正,有黑漆古兼綠銹包漿裹錢體地張,短暫流通磨礪痕跡,品相極佳,由銅質及包漿看均屬開門見山真品無疑。
該幣背“二”應為當二記值,如此碩大厚重的錢幣只作當二記值豈不是“大材小用”浪費金錢嗎?何況小平也鑄有當二記值(應為一套未頒行),小平與當百都標有當二記值,混淆在一起流通,那么這枚錢幣到底怎么來折算幣值價位呢?這也許是此枚當百型當二大錢無緣頒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經鑄出樣幣(呈樣)即被有關部門否決“槍斃”,胎死腹中流產了。
此幣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明朝末年軍事、政治、經濟等都頗有價值。筆者一孔之見,難免有誤,望諸位泉壇老師多多指點。
(責編:丁丑)
篆書“崇慶元寶”珍品
“崇慶制作字翻新,補史事同奪璽珍,取此泰和精不讓,薄籠翠銹質如銀。”這是天津邱思達先生比喻篆書“崇慶元寶”珍品的精美詩句。
金代衛(wèi)紹王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始鑄“崇慶元寶”和通寶錢,篆書折五型“崇慶元寶”以往都是定為孤品。通寶仿瘦金書,均為稀世之寶。
筆者去年秋在山東有幸集到一枚篆書“崇慶元寶”折五型大錢(見彩圖),該品半生坑(出土至少十余年了),直徑3.5厘米,穿徑0.8厘米,厚0.2厘米,重11.71克。該幣通體翠綠銹色入錢之肌理之中,刀削不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俺纭弊稚阶诸^幾乎被翠綠銹嚴嚴實實包裹??;“慶”和“寶”字上半部也有翠綠銹包漿裹著。
此幣錢文清秀遒勁,書法特色鮮明,深得金篆神韻。此品銅質精細,制作頗精,文字深峻,銹色熟舊,包漿自然,品相佳美,惜錢背廓輪稍有移位,然瑕不掩瑜,放在普通錢幣中,一望即有“鶴立雞群”之感,為開門見山之物。
筆者不敢獨樂,今借《收藏界》一角展示給諸位同好,不足之處還請諸位泉家朋友不吝指教。
(編者:未見實物,讀者自鑒。)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