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民間收集到一枚“鵲橋相會”大花錢(見圖),錢徑較大,錢文和圖案獨特,制作精美,在花錢中十分少見。
鵲橋相會源于一段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是天上玉帝的孫女,牛郎是人間一個牧牛的少年。牛郎很小就沒有了父母,哥嫂對他很不好。分家時,只給他一頭老黃牛。他只好與老牛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有一天,老牛忽然對牛郎說起話來,“明天,織女和眾姐妹要到山后的湖里洗澡,你若拿走織女那件粉紅色的衣服,織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迸@砂凑绽吓5脑捜プ觯灰姷搅丝椗?。他們成婚以后,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越過越幸福,不久,就生了一男一女。可是,牛郎織女的事,到底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火冒三丈,親自帶天兵天將將織女抓上了天。孩子們哭著要媽媽。老牛又一次對牛郎說:“我快死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披在身上,就可以飛上天追織女了?!迸@砂凑绽吓5脑捜プ?,把兩個孩子放在兩個筐里,挑在肩上,披上牛皮,真的飛到了天上。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狠心的王母娘娘用玉簪向身后一劃,劃出了一條大河,擋住了牛郎的追路。這條河就是天河,也叫銀河。牛郎望著滔滔的河水,發(fā)誓無論如何也要見到妻子。王母娘娘沒有辦法,只得允許他們每年在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晚上見一面。于是,每到這一天,許許多多的喜鵲就會飛到天河邊,為牛郎織女搭起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這就是“鵲橋相會”典故的由來。而將該典故鑄在花錢上,并用圖案表現(xiàn)出來,是筆者首次見到。
該“鵲橋相會”大花錢,用精黃銅制作,錢徑6厘米,厚0.2厘米,重35.2克。窄穿,穿徑0.9厘米。邊廓較闊,寬0.5厘米。面文“鵲橋相會”四字,直讀,楷書,具有顏真卿、柳公權(quán)的書法風格。邊廓裝飾回紋,規(guī)矩、工整。地張陰刻花卉,左右略對稱。錢背除邊廓裝飾回紋外,雕刻了一幅“鵲橋相會”的圖畫:上面云彩朵朵,下面波浪滾滾,數(shù)不清的喜鵲在水上搭起了一座鵲橋,牛郎已從鵲橋走過,在橋的一端與織女相會,夫妻擁抱,小孩則在他們身后,合家團圓,享受幸福時刻。畫面設(shè)計合情合理,刻制細膩,成為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根據(jù)該“鵲橋相會”大花錢的制作工藝和包漿分析,應是清朝末年或民國初年,一位具有較高繪畫水平和鑄造水平的民間工匠所鑄,鑄造的數(shù)量不大,傳世較少。(編者:未見實物,讀者自鑒。)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