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垣一”圜錢
直徑3.8厘米,重14克,背廓平夷,面穿大于背穿,呈典型的戰(zhàn)國圜錢風(fēng)格。出土?xí)r由于四枚錢相互疊壓,該錢背廓也被拓印上了“漆垣”字樣,漂亮非常,實為開門見山之物。
公元前五世紀末,秦國內(nèi)亂不已,幾代國君旋立旋廢或被殺,國政被操縱在外戚及宦者手里,國家日益衰弱。而秦國東鄰魏國卻是一個從晉國分裂出來的新興國家,其國君文侯魏斯是一個非常賢明豁達的君主,他任用李克變法,西門豹治鄴,樂羊攻滅中山國,國力空前強盛,衰落的秦國自然成了其擴張的首選。魏國占領(lǐng)河西(今大荔、合陽一帶)后,跨過洛河,越過漆河,兵鋒直指秦國腹地涇水流域,若打過涇水,那么秦國國都雍城(今鳳翔縣)就無險可守,勢必陷落。這種情況下,秦靈公斷然把國都遷到?jīng)芎忧熬€的涇陽,以便指揮與魏軍對抗,并給涇水投毒,魏軍中毒者甚眾,退守漆水。漆水發(fā)源于今天的宜君山中,流經(jīng)耀縣縣城北與沮水合,在富平縣匯石川河后,于臨潼區(qū)和渭南市接壤處匯入渭河。“漆垣一”應(yīng)是鑄造于這個時候,目的是為魏軍固守籌集軍備物資。在陜西省境內(nèi)還有一條漆水,發(fā)源于彬縣,在武功縣注入渭河,有的錢幣著述認為此水應(yīng)為“漆垣一”之漆水,這是不對的,因為魏國鑄幣上之地名均為實名,具體地望都在其占領(lǐng)版圖內(nèi),而該漆水在秦國的心臟地區(qū),從來沒有被魏國占據(jù)過,魏人怎么能憑空鑄造別國地名的貨幣。秦靈公死,其子秦獻公繼位,又將國都遷到漆水入渭處,稱為櫟陽(今閆良區(qū)武屯鄉(xiāng)),著名的商鞅變法就發(fā)生在這里。變法后的秦國終于改變了積弱積貧的局面,向東發(fā)動攻擊,收復(fù)河西之地,于秦孝公十二年初行錢,仿“漆垣一”鑄造本國貨幣“珠重一兩·二十”圜錢,其形狀、大小與魏幣基本相同,它標志著不被東方六國看重的夷狄之國秦國從此躋身于戰(zhàn)國七雄之列。
(責(zé)編:丁丑)
“陽一”及其他
筆者于陜北集得圓襠布一枚,面文“陽一”,長5.2厘米,寬3厘米,重14.6克,紅斑綠銹,屬典型的干土坑色,無粘連,非常精美。陽,顧名思義應(yīng)為水之陽,水就是位于陜西北部榆林的無定河。無定河發(fā)源于定邊縣,在毛烏素沙漠南邊緣繞了一個巨大的弓形于清澗縣匯入黃河,長度500余公里,是陜北地區(qū)最大河流,由于其流經(jīng)區(qū)域多為沙漠和黃土層,河床擺動不定,故稱為無定河。無定河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唐陳陶詩云:“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這就是對發(fā)生在無定河邊無數(shù)慘烈戰(zhàn)爭的真實寫照。一方面,王廷建立在沙漠以北的匈奴人,當他們越過浩瀚的沙漠,無定河以肥美的水草成為他們生息的補給站;另一方面,中原王朝除了修筑長城阻擋游牧民族的鐵騎外,無定河又是一道天然屏障。故在河北長城南筑城固守,稱為陽,時為戰(zhàn)國初期的魏國所設(shè)。魏國君主文侯魏斯北滅中山國,西取晉國故地西河地區(qū),以著名軍事家、兵法家吳起為西河郡守,現(xiàn)陜北的吳旗(起)縣、吳堡等地,就是吳起屯兵西河時的地區(qū),“陽一”就鑄造于這個時期。
秦孝公時以武力奪取西河十五城,陽歸秦。公元前302年,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易風(fēng)移俗,國力大增,又從秦人手里攻取西河,占據(jù)達二十余年,其間鑄有小刀幣四種,面文有“陽化”、“陽新化”、“化”、“半”,皆屬錢幣珍罕品。有的古泉著述釋陽為晉陽,而在趙鑄尖足布和魏鑄圓襠布就有“晉”這個字出現(xiàn),且和“”字大相徑庭。還有人認為古水是今天陜北神木的禿尾河或是窟野河,而這兩條河都與黃河形成夾角呈北南流向注入黃河,不可能有南北兩岸城廓的陰陽之分,唯有無定河是由西向東流向,是古水毋庸置疑。
(責(zé)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