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收藏一件紅陶尖底瓶,淺紅色泥質(zhì)陶,燒結較密實(見圖)。通高44厘米,口徑5.5厘米,頸長8.2厘米,上肩徑17厘米,下腰徑13厘米,腹長22.5厘米。直口、長頸、寬肩、桶狀腹,腹下部漸收為尖底。腹部飾席紋,頸、肩、底均素面。中部偏下對稱有豎立半環(huán)耳兩個,用于系繩,便于吸水和提拿、懸掛。瓶胎體厚薄不均,全手工捏制,窯溫在800℃左右。
這件紅陶尖底瓶,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至二里頭文化半坡類型的吸水器。器形結構合理,便于使用,瓶耳位于瓶中部,便于傾斜吸水,水進到一定位置,會自動扶正,如器盈則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祖先在幾千年前利用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原理的一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漢語成語中有“滿招損,謙受益”的名言,也可能是后人由此類尖底瓶悟出的哲理。
此紅陶尖底瓶,為生坑器,前些年在陜西大荔縣某河灘沙壤中出土。(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