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說“無道昏君”、“有德之人”時,我們往往把“道”和“德”理解成同一個概念,甚至理解成現(xiàn)實意義上的“道德”,其實不然。在我國古代,二者是兩個分開講的概念。下面結合具體的篇章語句加以分析:
道:
1.路,道路。如:有碑撲道。(《游褒禪山記》)引申義:途徑,方法。如:得天下有道。(《孟子·離婁上》)
2.道理。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引申義:規(guī)律。如: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養(yǎng)生主》)
3.主張,學說。如: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4.說,講。如: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5.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6.道義,正道。如: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7.道家所說的萬物之源。如: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8.取道。如: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9.達到某種道德標準或思想標準的途徑。如: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0.同“導”,引導,疏通。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理。(《論語·為政》)
11.古代官名。如: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左忠毅公逸事》)
由之產(chǎn)生的詞語:道揆——法度,規(guī)范。道里——路程。道次——途中。
德:
1.德行,品行。如: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無”,以就懿德。(《樂羊子妻》)
2.恩德,恩惠。如:我為君德。(《史記·項羽本紀》)
3.感恩,報德。如:三歲貫女,莫我肯德。(《詩經(jīng)·碩鼠》)
4.心意。如: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經(jīng)·氓》)
由之產(chǎn)生的詞語:德化——道德教化。德音——(1)善言(2)歌功頌德的一種音樂(3)唐宋時的一種恩詔。
由以上例析可知,“道”主要指方法、規(guī)律、自然之道?!暗隆?主要指品德、恩德。如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前者強調自然真理性,后者強調修養(yǎng)倫理性?!暗缹W”中的“道德”與倫理學上的“道德”不是一回事。然而,“道德”二字的合用在先秦時期就已有之,最早見于《荀子·勸學篇》:“夫是之謂道德之極?!避髯硬坏珜⒌篮偷逻B用,而且賦予了它較為確定的意義。不過,在先秦文獻中它的含義與今天有一定的差別。有的專家認為:《道德經(jīng)》中“德”就是“得”的意思,所謂道德就是得道。道就是宇宙真理。但就其在儒學中被用來表現(xiàn)人的修養(yǎng),其含義又與現(xiàn)代漢語中“道德”一詞相近,而意義也有質的區(qū)別。
綜上所述,“道”與“德”意義差別較大,古人眼中的“道德”與今人眼中的“道德”也是不能等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