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20年來總感覺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我,影響著我——那就是我孩提時代的一位小學老師和我的一次談話,從那時開始“愛”的理念就已經注入了我的血液。
我的小學是在家鄉(xiāng)的一所村校就讀的。那時的村校條件十分簡陋,實際上就是一座破廟改建的,廟的大廳是教室,偏房是教師的宿舍,廟前的空地就是我們的操場。在我讀二年級的時候,一天下午放學后班主任馬老師把我找去談話,原因是我上課不認真,開小差,作業(yè)馬虎潦草,題目做錯的比較多。馬老師當時大概五十歲左右,戴一副眼鏡,既教數學又教語文,頭發(fā)已有些花白,我記得談話的地點是在她的宿舍里進行的。那天天氣比較好,馬老師曬了被褥,我進去時她正在一張桌子上縫制,她一邊縫一邊和我談話,有時還讓我?guī)蛶汀靶∶Α?,使我感到特別親近,她教育我說:“你父親小時候讀書非常用功,學習成績也挺好的,但你們家條件不好,你父親只讀了四年級,你現在有了機會,怎么不好好珍惜?你家把全部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你看你的作業(yè)像什么樣子……”,接下來,她叫我把書拿出來,將做錯的題目對照書本,邊提問邊講解,一直到我真正開始做對為止。在我準備告別的時候,她又把我叫住了,手里拿了一本新練習本,說道:“來,給你,以后好好努力!早點回家,路上小心!”。我拿過練習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睛也開始有些濕潤。那雖是本中間用兩條紅線分割的十分普通的練習本,但它卻成了我的至愛!岡為我知道它包含著老師對我的真情、關愛和希望
1983年,我終于沒有辜負馬老師的希望,考上了蘇州大學物理系物理教學專業(yè)。1987年分配到常熟市支塘中學工作時,我立志做一個馬老師式的老師: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動每一位學生,教育他們努力學習,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剛剛工作的第一年,領導就安排我擔任高一(2)的班主任。我在制定班級目標和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中學生守則,由班干部和團支委共同研究,出臺了高一(2)班班級公約,然后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同學從知道到理解,從理解到自覺執(zhí)行。但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一個反復和長期的過程,需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記得有一位來自農村的同學,早上常常遲到,每天上課總是精神不振,經常開小差,找他談話時,態(tài)度很誠懇,認識也很到位,但就是沒有改觀。為了不讓他掉隊,星期天我騎著自行車去10里外的他家,家訪中我發(fā)現他家庭經濟非常困難,父親因病早已去世,并留下治病吋欠下的在大筆債務,母親的身體也不太好。每天早晨3:00他就要起來幫助母親去賣蔬菜,以此來維持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當天我就和他母親商量,能不能不讓他去賣蔬菜,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由我和班級里同學一起來解決。然后,我又和這位同學深談了兩個多小時,讓他明白他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有認真學習,考上理想的大學,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家庭的命運。后來這位同學再也沒遲到了上課很專心,最后考上了南京農業(yè)大學。
由于劉學生的愛,對工作的執(zhí)著,那時的我在學校里海天幾乎是三點一線:教室,辦公室,宿舍,師生關系特別融洽,學生們都親熱地叫我“小凌老師”,因此教育教學效果特別明顯。后來由于工作需要我先后擔任了團委書記、教導助理、副教導、教導主任,副校長等職務。1997年走上校長崗位后我開始琢磨如何去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學校管理的效能。分析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和總結前任領導的管理經驗,反思自己成長歷程和工作中一些休會,回想馬老師的那次談話,經過一段時間分析和梳理,提出了“情感管理”的思想。當時我們對“情感管理”作了這樣的假說:情感管理是管理者通過與被管理者之間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動,實現管理目標,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種人本管理模式。在學校管理中,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前提下,管理者要加強與教師的情感交流,對他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情感與尊嚴。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以率先垂范的行為感動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人,以潤物無聲的真情感化人,以朋友般的情意感召人,以營造寬松、愉快的工作環(huán)境氛圍感悟人。諸如每天的早巡查,學校要求班主任和語文、英語教師要在早讀課時準時到校,我總是堅持在同一時間提前到校,行動本身的說服力不言而喻。有一次一個外語教師遲到,當得知這位老師的孩子生病住院的原因后,我主動提出替她進教室值班,讓她去醫(yī)院照顧孩子。這位教師深受感動,從此以后工作更加努力。
經過幾年的研究和實踐,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之間關系融洽,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我又把“感管理深化行為管理”作為學校的總課題,在蘇州市級課題結題的基礎上,2003年該課題被省規(guī)劃辦批準為省十五重點(滾動)課題。
2003年10月我調入常熟市中學后,繼續(xù)堅持情感管理,提出了“以制度管理為基礎,以情感管理為動力,以師生發(fā)展為根本”的管理思想,在實踐中又一次得到驗證和推廣。在管理中,努力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并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再回過頭來指導學校管理。近幾年來,在全國和省級報刊上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如《學校發(fā)展與領導班子建設》、《情感管理的理性思考與校本實踐》、《學校管理中制度和文化的對話》、《辨證處理好學校工作中的幾個關系》等,在同行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學校辦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學校被評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并獲得江蘇省先進集體和德育先進學校榮譽。同時,學校的素質教育也同樣是成績斐然,學生任臻獲得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劉云釗獲得省田徑運動會跳高第一名,徐競文成為蘇州市高考狀元并獲李政道獎學金:在2006年的高考中,我校600分以上學生超過100人,讓社會劇目相看。我也因此被常熟市人民政府表彰為常熟市名校長并獲三等功一次。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和校長,我深深感到肩上的責任,深深感受到了一個教師行為對學生人生發(fā)展的影響力?,F在我所謂的在工作中形成的“情感管理”的理念和風格,其實在30年前就已經悄悄地埋下了種子。從小學讀書到做班主任,再到擔任學校領導,一個“愛”字把我這三個成長歷程緊緊連在一起。
我要感謝馬老師,我將不斷努力,用心做事,以愛育人!以我最大的“愛”來回報我的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