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秋
1959年11月,美國堪薩斯州發(fā)生了一起滅門血案,一個名叫赫伯特·威廉·克拉特的農(nóng)場主和他的妻子及兩個十幾歲的孩子被人在家里用獵槍打死。作家杜魯門·卡波特受《紐約客》之約跟蹤調(diào)查這一案件。歷經(jīng)6年多,在6000多頁筆記的基礎上,卡波特完成了《冷血》。小說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轟動,成為當年美國最暢銷的書之一。直到如今,這部書還被列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卡波特,這位歐·亨利短篇小說獎三次獲得者、著名影片《蒂凡尼的早餐》的編劇,達到了自己文學生涯的頂點。
《冷血》最大的文學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卡波特把它稱作“非虛構(gòu)小說”??úㄌ刂哉f《冷血》是非虛構(gòu)小說,首先是因為它是根據(jù)真實案件寫的,作家又吸收了新聞寫作的很多技巧,只陳述事實而不做評價。小說完全按照案件發(fā)生的順序來寫,沒有傳統(tǒng)偵破小說中緊張的懸念和精妙的推理,也不像《罪與罰》那樣描寫兇犯殺人時激烈的內(nèi)心斗爭。作家始終保持著冷靜的態(tài)度,大量引用一些證人的證詞、犯罪的供詞和一些相關(guān)的文件來凸顯客觀性。在《冷血》中,小說敘事視角不斷變化,每一個敘述者只講述自己經(jīng)歷或目擊的部分,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中全知全能視角帶來的不真實感。例如迪克不承認殺人,而佩里則招供說自己殺了兩個人、迪克殺了兩個人。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作家沒有像一般的全能視角那樣給出一個肯定答案。
但是,《冷血》畢竟是一部小說而不是實錄,其中仍有很多虛構(gòu)的地方。例如小說最后,警探杜威與南茜生前好友蘇珊,在南茜墓前相遇的情節(jié)就是作者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而且,卡波特對兇殺案材料的處理也包含了自己的感情取向。在小說中,描寫佩里的筆墨遠遠多于迪克??úㄌ厥且蚱淠赣H未婚先孕而出生的,三歲之前被寄養(yǎng)在親戚家,后來和繼父、母親生活在一起,很少得到照顧。類似的童年經(jīng)歷使得卡波特非常同情佩里——一個從小家庭破碎而在收養(yǎng)所和軍隊受到虐待的人。卡波特從佩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對佩里的感情遠遠超出了采訪者和案犯的關(guān)系,以至于很多人懷疑身為同性戀的卡波特愛上了佩里。小說中他把這個殺人狂魔描寫成了一個脆弱、敏感、值得同情的社會受害者,顯然有失客觀。
也許是因為在這部小說的寫作中投入了太多的情感而耗盡了文學才華,《冷血》之后,卡波特再也沒有寫出任何有影響的作品。1984年,這位沉溺于酒精和毒品的作家死于酗酒過度。
(冬雨摘自《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