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厚
對于文藝作品,默讀在心謂之“賞”,談出或寫出看法謂之“評”。竊以為:所謂評論就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好的評論,應是一個讀者用理性的話語,表達出對作品的真切感受。
讀了作家叢仁晞《山里人家》和《情灑寬甸山水間》兩本散文集,令我肅然起敬。透過字里行間我看到了這位在農村辛勤工作數十年的“基層干部”之內心世界。這百多篇詩文主要是書寫作者生活和工作過的那塊土地上的山山水水和風土人情,抒發(fā)的是他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和切身的生活感受,樸實親切,如嘮家常。
一詩情畫意山水間
明朝大畫家董其昌在《畫旨》中寫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出塵俗,自然丘壑內營,自成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p>
叢仁晞的山水文章,自有“傳神”之處。筆下常常營造出一種“畫境”。作者善于運用比擬的手法將山水寫得親切、鮮活。例如,在《水豐湖印象》中寫道:“你看,那伸進湖面的山脈分明是男性之臂,那山脈上的高高低低的山包正是隆起的肌腱,表達著男性的力度和激情;你看,那伸入山谷的一條條江岔分明是女性之臂,那勻勻滑滑的水面正是潤滑的皮膚,抒發(fā)著女性的溫柔和愛意,他們全方位地擁抱著,山轉水繞。青綠交融,渾然一體,成為感天動地的風景,白天太陽來欣賞,夜里月亮來品讀。星星也擠擠嚓嚓地來眨眼偷看呢……
水豐湖真的像母親,她美麗,她富態(tài),她還有滿腹的謎語和故事!”
在《初識安平河》中,作者又把她喻為“大山的女兒”,“生于小偏嶺,長于楊木川、虎山、古樓子,長大了,嫁給了鴨綠江……”
作者認為:“山為父,水為母,山水結合就有了風景”,所以他筆下的山水便有了生命和靈氣。
作家應有發(fā)現美的眼睛和營造美的彩筆?!皷|尖崗”看似沒風景,他卻看到“一枯枝立水面,一烏鴉棲其上,一動不動,成一景?!边@“枯枝”和“烏鴉”并非美的形象,二者結合卻很容易想到“枯藤、老樹、昏鴉”的畫面,與無聲無息地飄在水面上的野鴨和三五漁舟組合,便營造出一幅如夢如幻“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偶有熟透的板栗落入水中,發(fā)出一清純優(yōu)美的“叮咚”聲,更襯出其寂靜,將人帶進了“桃花源”!看似信手拈來,卻涉獵到藝術美和審美的許多學問。
二人生滄桑方寸中
“人物篇”共寫了七個人?!犊缭健贰ⅰ稐顚幥舐殹?、《是不幸點燃了奮斗之火》、《孫洪發(fā)和他的“老龜”》、《韓清印象》、《姚斌老師》等七篇文章中的人物或是“下崗”,或是瘦弱殘疾,或是遭遇不幸甚至遭受殘酷打擊、迫害,但是他們“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刻苦自勵,不向命運低頭并奮發(fā)有為。其中《姚斌老師》是濃重的一筆,他在人生的艱難坎坷中不改初衷,不變其志,讀來令人動容。
提升生命質量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質而是精神,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勝敗榮辱都是歌”———作者在贊頌這些人物的同時,表明了他的人文關懷和人生態(tài)度。
其實,寫人的文章不只是這些,像《話說父親》、《我哥》、《石癡》等也是在寫入。就連《江畔人家》、《山里人家》這類文章,寫人雖是寥寥數筆,卻已躍然紙上。《山里人家》通過一老漢之口道出了山鄉(xiāng)巨變的根由,寫出了對“家庭聯產承包”和“產業(yè)結構調整”十二個字的理解,歌頌了黨的農村政策。文章雖短,卻寫出了高度和深度且自然、實在。
因作者常年生活在勞動人民中間,他自己本來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員,所以對其生活的變化和所思所想皆了如指掌,寫起這類文章揮灑自如、深入心靈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靈虛一點是吾師
據我所知,叢仁晞先生寫作純屬“業(yè)余”,而且是“自學成才”?!暗蠈ぴ姳阌性?,靈虛一點是吾師”。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他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熱愛讀書寫作,所以不但不為繁重的農村基層工作所累,反而“賜”給他一手好文章。
《情灑寬甸山水間》收集八十多篇詩文。分成“寬甸掠影”、“鴨綠江上”、“走進寬東”、“走進寬北”、“走進寬南”五個部分,表面看。這只是方位的劃分,其實對這本書的布局安排上作者也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因為要全方位地展示寬句風景、風貌,就要有一個全面的思考。這里有總寫,有分寫,也可以說有宏觀,有微觀。首篇《寬甸山水賦》是從宏觀上總的介紹寬甸概況:這里的山是長白山余脈,水是鴨綠江碧水。這里有萬里長城東端起點,這里有天下第一幽,這里有世界僅存的六大無污染地區(qū)之一,這里有楊靖宇將軍創(chuàng)建的抗日游擊根據地,這里有火山巖奇石,這里有三江六河、五脈十六峰……
在總篇統(tǒng)領下,逐篇進行分寫:鴨綠江畔、綠江山水、青山飛瀑、虎塘幽境……甚至微觀到一草一木,一石一鳥……不僅寫出青山綠水之美,更寫出其歷史發(fā)展、地理變遷。據說作者早年搞過地質勘探,這里還涉及不少地質學知識呢!
有山有水謂之風景,結合人文景觀就可能成為名勝。作者在寫山寫水時不忘寫風土人情,還寫出了這里的傳說和故事,增加了文化的含量。
“把自己放低些吧……”“認準一個大目標……”“把一切都貢獻出去吧”——這是《讀江河》中的句子,作者根據江河的特點,寫出了哲理。寫山水文章不停留在風景的表面,用得上一個詞——“略高一籌”。
文學的最高目標是理、情、文的和諧統(tǒng)一,雖然我眼前這些文章還不能說已達到了這種境界,甚至還能指出存在的很多問題,但作家叢仁晞的文章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道德力量和美的享受。其樸實如青山中的老樹根,熱烈如深秋的楓葉,清新如山泉瀑布,秀美如寬甸的山水……
幽默是一種達觀和智慧?!段也粫v價》、《街頭小品》等文章讀來皆令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蹲弧穼懙氖亲髡叱藢μ柸胱拈L途客車時,自己的座位早被一女士搶先“占領”了,由于自己“窩囊”,便乖乖加入了“站著的”行列。后來雖有入座的機會,但卻因自己行動遲緩且缺乏爭搶的勇氣,所以自己“一直木偶般地站著”——幽默中透著苦澀。通過“座位”讓人看到社會百態(tài)及人生縮影,風趣兼理趣,給人留下更多思索的空間。
散文是一個民族文學的底線、靈魂。散文本體特征是表述人性、社會和大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自我性、向內性、表現性是散文自身的三大特性。當今文壇變大了,文學卻變小了。當流俗和平庸的文化泡沫洶涌而至向文學示威抗衡的時候,當精神傳統(tǒng)成為稀薄的短缺貨品時,作家叢仁晞能堅守精神,耐得寂寞,守住自己,用手中這枝筆弘揚人文精神和大自然的和諧,真是堪稱吾師。
記得白居易在《李白墓》一詩中有“可憐荒壟窮泉骨”之句?!翱蓱z”?究竟誰可憐?曾有驚天動地文的李白可憐嗎?他的“窗前明月光”千秋萬代照耀著人們的思念,他那“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即使到黃河斷流的歲月仍會滾滾而來滋潤人間。而與李白同時代的“摧眉折腰”者,那些不可一世的權貴們,誰人還會記得他們?我所以提起這首詩,是因為我看到叢仁晞先生有“可憐白發(fā)生”的詩句,細想,這“可憐”并不等同于“可憐見”,有“可惜”之意,在某種程度上還反映了作者對文學的執(zhí)著。樂觀、豁達之人,不愿與“可憐”為伍?!栋V迷一族》一文表明了他對文學摯愛。另有一篇《自我感覺挺好》更說明了他熱愛讀書寫作及其人生觀。安安靜靜品名言佳句,不慌不忙作邊角文章,這是他人生的一大樂趣。人格是最高學位,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實實地做學問。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何“憐”之有?
為這兩本書寫評,心中常存一種感動。一鄉(xiāng)之長,雖說官不大,但在當今仍可做到“出入坐轎車,處處有吃喝”。而他卻不辭辛勞,邁開雙腳、用十年的時間走遍了寬甸的山川,甚至走進溝溝岔岔,山里人家。與他同行的還有一位同齡的攝影師柳延增先生,“十年磨一劍”——二百多幅精美的照片配二十多萬字的美文,于是便有了圖文并茂的《情灑寬甸山水間》。
“南有九寨溝,北有青山溝”,上海《文匯報》曾載文譽“丹東寬甸”為“東北小蘇杭”。寬甸處處是青山綠水,處處是風景,處處是旅游資源。發(fā)掘她的美、開發(fā)其旅游資源,就是發(fā)掘無窮的寶藏。對此,叢仁晞功不可沒。
《情灑寬甸山水間》和《山里人家》兩本散文集是文學,更是文化。文化是照耀一個地方發(fā)展的光芒,是一個縣,一個市,甚至一個國家發(fā)展的靈魂。宣傳寬甸,宣傳丹東,弘揚傳統(tǒng)文化——這也正是作家叢仁晞散文的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胡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