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沙虎鯊的兩個子宮里會各產(chǎn)生10多個胎兒,它們長齊了全部牙齒,幼鯊們先是用牙齒吃掉未成熟的卵,然后開始互相殘殺……
對人類而言,同類相食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但在自然界中,這種情況卻司空見慣,從細菌到與我們最親近的動物——黑猩猩,都有殺食同類的現(xiàn)象。
不管鳥窩和小動物的巢穴是多么溫暖,事實上,許多動物的家正是充滿血腥味的“謀殺”現(xiàn)場,兄弟姐妹之間為了生存而進行的相互殘殺隨時都可能在這里發(fā)生。這種“同類相食”往往是動物為平息對有限資源的爭奪而采用的一種極端手段。
某些松鼠類動物有殺死或吃掉非親生子女的習(xí)慣,生活在小河里的鱷魚吃掉自己小個子鄰居的情況并不鮮見,北極熊常常會追殺小熊或者受傷的成年熊。
不可否認,“同類相食”確實具有自私和殘酷的一面。比如說,非洲公獅在成為獅王后,會殺死#65380;吃掉獅群中的一些小獅子,因為失去幼獅的母獅會很快進入發(fā)情期,這樣剛加冕的獅王便能使母獅再次受孕,生下具有自己血統(tǒng)的后代。通過這種方式,它不但使獅群添丁加口,同時還得到了一頓營養(yǎng)豐富的大餐,何樂而不為呢?北美灰熊也有類似的行為。
最復(fù)雜的“同類相食”行為莫過于發(fā)生在海豚家族中的“謀殺案”。酒糟鼻海豚和海灣海豚同屬一個家族,兩者的食物并不相同,因此不會彼此構(gòu)成食物短缺的威脅。但是,雄性酒糟鼻海豚常常會攻擊海灣海豚,它們不斷地沖撞和撕咬對方,直至將其殺死。生物學(xué)家猜測,雄性酒糟鼻海豚這樣做的目的是練習(xí)殺死幼子的技巧,酒糟鼻海豚幼子的個頭恰好和海灣海豚一般大小,它們常會遭到成年雄性酒糟鼻海豚的攻擊,在后者看來,帶幼子的母海豚不愿與自己交配,除非在它的孩子死后。
動物界的“同類相食”行為聽起來相當(dāng)殘忍,不過,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生物學(xué)家開始認識到它的積極意義——為整個家族的生存做出貢獻。
生活在海岸附近暖流中的沙虎鯊,其幼子甚至在出生前就開始為生存而展開競爭。這是人們所知的最極端的競爭策略之一。在母沙虎鯊懷孕大約6個月時,母沙虎鯊兩個子宮里面會各產(chǎn)生10多個胎兒,此時的它們已經(jīng)長齊全部牙齒,而在子宮這樣幽閉的環(huán)境中,牙齒是最有力的武器,幼鯊們先是用牙齒吃掉未成熟的卵,然后開始互相殘殺,通過一系列殺戮練習(xí),最后留在子宮中的兩個胎兒成長為“職業(yè)殺手”——它們?yōu)閼?yīng)對即將面臨的外部世界做好了充分準備。
事實上,在北美的每一片池塘#65380;湖泊和每一條小溪里,類似的情景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同沙虎鯊一樣,當(dāng)硬幣大小的蛤蜊幼子還在母親的袋狀囊里時,便開始了相互殘殺。無論是蛤蜊還是鯊魚,生存競爭同樣慘烈。
在自然界的游戲場上,對壘的兩方并不總是勢均力敵。生物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禿鷲的父母早已學(xué)會為孩子們布置好決定命運的“擂臺”——它們會孵化出兩枚蛋,兩枚蛋的孵化時間間隔約一周,這也是人們所知鳥卵孵化時間間隔最長的。延遲孵化的結(jié)果無疑使家庭里最小的那個孩子成為自己的哥哥或姐姐的盤中餐——哥哥或姐姐只需在它的頭上啄幾下,就足以讓這位年幼的競爭者忍氣吞聲,最終因饑餓而死,被幸存者撕碎后慢慢享用。顯然,對于第一只雛鳥而言,第二只雛鳥不過是它的一道美味佳肴罷了。
(選自《周末》2007年1月25日,北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