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內(nèi)家拳經(jīng)過幾百年的演變形成了完整的練法和用法,而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也同樣有用于練法的完整套路和硬功,及用于對搏的單操;西方的拳擊雖然也有組合練習,但卻沒有完整的套路演練,這正是東西方功夫的差異所在,因此東方的功夫可以成為一種文化,而拳擊只能是一種搏擊手段。關于戴家心意拳練法的文章我已經(jīng)寫過很多,現(xiàn)在說一說戴家拳在用法上的特點。
原傳心意拳的束展就是顧打,束展是一拳兩式,束身為蓄力是顧法,展身為發(fā)力是打法。顧法分單顧與雙顧。曹繼武的《拾法摘要》中論及“顧法”日:單顧則用截手(手似閃電),雙顧則用橫捶,上顧則用沖天炮,下顧則用掘地炮,前顧則用前梢捶,后顧則用后梢捶,左顧用攔身炮,左右顧用卷邊捶?!辈芾^武的原傳心意六合拳與今天的戴家心意拳相比較有一定的差異,因為戴家心意拳是經(jīng)戴龍邦編創(chuàng)修定的,在練法和用法上比原始心意拳更完整、系統(tǒng),技擊上更具實效性。如戴家三拳和五行拳都是顧打合一,防守、進攻與發(fā)勁同步完成,“三拳”已有專文闡述,現(xiàn)就五行拳的顧打用法,示現(xiàn)竅要一二。
先看劈拳,劈拳的運行軌跡是一個立圓,雙手呈八字掌先向下劃弧,不停,沿中線劃至膻中穴,山西人稱之為“捧碟”,此半圓即是顧法,化開對方的拳腳,上寸步的同時,另半圓發(fā)勁,配合進身的沖撞之勢,劈擊對手的臉或鎖骨等處。河北形意拳李存義一系傳人有將三體式改成用法的,稱之為鷹捉,雖是將璞玉當石用,但也能奏效。
崩拳,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戴家原傳的用法是:前拳在進身的同時下壓用顧法,后拳從前拳下向上打出,前手拳稱之為鳳凰點頭,后拳才是半步崩拳。人們說郭云深的崩拳縱橫武林無敵手,以為就是那不管不顧的一下子,其實不然,后手拳也有講究。后手拳要挫著對方的小臂打進去,貼身發(fā)勁時食指和中指要有頂勁,一般多扣‘心口、膻中等處;也有很多練家用前手拳將來手接住后,直接使出壓挫頂崩擊。
鉆拳屬水,用法如波浪,講究起落。戴家鉆拳束身時,雙八字掌搭十字左右各劃一個小圈;展身發(fā)勁時拳從丹田起,沿中線向上、向前擰裹鉆翻打出一個半圓形的軌跡,鉆拳一般都是打?qū)Ψ降暮斫Y(jié),展身后要有向上、向前的落勁。
戴家炮拳的用法是先有一個外剪手,進身發(fā)勁用的是滾捶,拳背彈滾抖出,八字拳附于拳腕助力。炮拳有多種練法和用法,都是源于少林炮拳。其中有兩種拳法是戴家傳人常用的,一是先有門鶴亮翅束身,再展身一拳商顧、一拳炮打,雙拳擰裹分掙,發(fā)十字勁;再有一種用法就是括邊炮,老譜中提過,后來河北形意拳稱之為“鷂子人林”,一拳顧于左右兩邊,一拳發(fā)勁炮打。
橫拳之練法戴家傳承的是老拳式,展身時一拳直擊,拳眼朝上,八字掌附于拳腕處,但有步法和手法的變化。至戴二間和李洛能時,橫拳的練法和用法有了根本性的進步:走蛇形步,一拳化顧,一拳翻轉(zhuǎn)擰裹從前拳下用橫勁打出,這才成了名副其實的橫拳。橫拳打兩肋,專傷對方的肝臟。我認為,戴家橫拳的這種變化,是源于“三拳”中的裹拳一式。
戴家心意拳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這種風格被戴二閭發(fā)揮到了極致——看準來勢用迎擊,顧打合一,二力相撞,先動手者往往吃虧。一次,看“世界拳王爭霸賽”,瓊斯把雙手放在背后,等著對手出拳,對手掄廁了擺拳打上來時,瓊斯看準了角度,不招不架低身上步閃開了來拳,同時打出了一記上勾拳,對手當時就被擊倒了,這是比心意拳更高級的迎擊,當然技術要求也更高。
二、距離與進身發(fā)力
李小龍認為,搏擊無非是把握住有效的距離,然后迅速地發(fā)力,這是技擊的真髓。心意拳進身的方法主要是用寸步,戴家門內(nèi)稱之為“踩寸子”。老譜中有云:“遇敵發(fā)勁,必先踩寸,足步先進,手勢隨進可也?!薄皩R郧白氵M踩直前,為步踩,一寸有余可耳,是為寸踐步也?!贝骷倚囊馊饕虻氖侵薪嚯x,進身起足都要找準對方的中線,要用截法,《拾法摘要》中所述之截法有些簡單,其實,無論是“顧打合一”,還是迎擊都屬于截法。我認為,戴家心意拳的截法有三,都是因彼動而形成的破法:一是彼勁已發(fā)至,此時多截彼之梢節(jié);二是彼勁尚在“途”中,此時多截彼之中節(jié);二是彼在蓄勁中,此時直破其根節(jié),所謂“彼微動,己先動”。
三種截法均是在中距離用寸步起,在近距離展身落。截其梢節(jié)多用各種炮拳;截其中節(jié)多用橫拳、炮拳,如本門的對子里,對方起崩拳,我即進寸步,用虎口卡其肘部截住其崩拳的勁勢,用在其起落之間;截根節(jié)之法,多用挑領、“三拳”等,待其束身蓄力或起身之時。當然,以上僅是一管之見,練家都有自己的技擊實踐,不可能千篇一律。
現(xiàn)代搏擊一貼身就用膝肘,有時因為缺乏有效距離而效果不佳。而戴家心意拳在搏擊時一旦與敵貼身,仍進寸步用撞勁制敵,如“三拳”中的鉆拳。抖擻勁在貼身時難以施放,必須要有一個起落的距離,都說心意拳是靠勁打人,可是掌握不好距離,勁兒練的再好,也用不上。
三、還缺點什么
河北戳腳門大師魏昌義赴太谷與車毅齋切磋技藝,彼此互相欽佩,遂成至交。車毅齋命門下弟子向魏昌義習戳腳門的腿法,以補心意拳之不足,其中李復禎練得最好,能手足并用,一時打遍山西無敵手。心意門少腿法,尤其忌高腿,從現(xiàn)代搏擊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一種缺憾,因此像李常有那么大的功夫,也要學點腿法。心意門原有雞蹬腿(非雞步),傳至戴家后人改之為猴形腿、龍形腿兩種,非常好用,應該繼承發(fā)揚,但同時也要借鑒戳腳、彈腿等門派精華及泰拳、跆拳道等海外搏擊術的腿法技巧。
心意拳以硬進硬打著稱,很少有躲閃。有人說鼉形是戴龍邦晚年所創(chuàng),有人說為車毅齋發(fā)明,車毅齋就是用鼉形閃開了郭云深的崩拳,并進身至其側(cè)面隨時能發(fā)勁將郭云深打倒的,總之鼉形是戴家心意門惟一的以閃為進的打法,彌補了心意拳用法上的不足。
武式太極拳中有“進退搬攔捶”,形意門有一個“五行連環(huán)”的套路,但退步的用法在心意門和形意門中都很少見。本門的橫拳有一種練法是先退步束身抽寒雞腿,雙手一裹后再展身打出橫拳,可惜,這是惟一的一個退步用法,既能化勁借力,又能迎擊。
關于八卦掌的收放一體
王雪松
收放一體,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既矛盾又統(tǒng)一。
頭正項豎,身正軸中,重心穩(wěn)固,都是練拳的要求。要達到這些要求,就要做到頭正。頭乃諸陽之首、任督脈交匯之處,起著全身虛靈變動的主導作用,頭正與否關系到拳術動作與技擊質(zhì)量,頭正則一身俱正。
傳統(tǒng)武術各門派都很重視頭部,但過去老前輩們總是后說頭部,原因是學生沒有一定的基礎,講了也難理解。練幾年后,有些學生聽完老師的講解表面明白了,但怎么練,怎么才能做到身知,要下一番苦功,要練悟結(jié)合,一旦明了,則事半功倍。
如何才能做到頭正項順呢?我老師教過我很多方法,如找頂頭懸、千斤墜,找收放一體、自重去找地心等,但哪一種更快一些呢?我在練功過程中感覺找收放一體更便于理解和掌握。
在行動當中很難體會出收放一體的感覺,可以從定式找起。一種方法是坐勢找收放,可單盤或雙盤坐于床上或地上,左掌掌心向外,拇指向下,虎口撐圓,手臂似彎非彎向前撐出;轉(zhuǎn)腰,右掌由左腋下穿出,指尖指向左耳根部。腰轉(zhuǎn)向極限時,右前臂向左肘部滑去,右前臂過左肘部后,仍向前滑動,雙手同時向外翻轉(zhuǎn),當右手滑至左手下時,兩掌心均向上時兩臂極力放松前送。
此時意想宇宙中的有益健康的氣體一齊涌向印堂、胸部并收入體內(nèi)。這樣,有意識的向體內(nèi)收氣,慢慢有了感覺,項自然豎起,頭也相應地頂起來了,兩臂隨之自然送出,收放一體。
另一種方法是站定勢樁去體會收放,這種方法更接近于行樁。左腿屈膝半蹲,右腿向前伸出全腳掌著地,雙腳腳尖正向前方,兩膝微合;上身正直,兩臂前伸似彎非彎,兩掌心向下,拇指相對,虎口相對,其余手指均向斜前方,掌高與臍平,雙目平視。同樣意想,有感覺后雙臂自然送出。由于頭正項豎,肩相對就松了下來,此時觀察左膝不會超出左腳尖。
有了收放一體和頂頭項順的感覺后,要保持狀態(tài),進行行樁走圈的練習,細心體會氣沉入地心無限遠處的感覺,這時會有要向前走的感覺,走圈也容易多了。以上這是自己的一點體會,感興趣的武友可以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