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健康成長。媽媽的最大期望。但是周遭的危險時刻都在。如何應對?
寶寶快速奔向臺階、寶寶伸手去摸插座、寶寶抬腳去拿菜刀……種種場面真的讓人嚇出一身冷汗!小家伙安全意識這么薄弱,怎么辦?看來,危險教育不能再遲疑!
危險教育的必要性
寶寶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地提升,學習自我保護之前,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危險,幫助寶寶認識危險,身體力行地幫助他了解如何避開危險,是這一年齡段至關重要的任務。
當寶寶有了一定的危險意識,會在頭腦中構建出一個區(qū)域,專門存放“貼”有警示牌的事物,當在現實中遇到的時候,會直覺反應地走開,或者向父母求助,這對寶寶的自身保護有著積極的作用。
危險教育經驗談
雖然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但對于年紀尚小的寶寶來說,還是要有興趣的融合,讓寶寶能在淺顯易懂的快樂中獲取知識。
影音教育 寶寶對于圖畫、聲音的接受能力很強,收集一些警示標志,比如不準觸摸、不準踩踏、紅燈停綠燈行等,配合你的動作與易懂的語言,幫助寶寶了解它們的意思;收集各種急救車的叫聲:警車、救火車、救護車等,讓寶寶熟悉這些聲音所代表的含義:同時將各種急救號碼110、119、120用夸張的字體寫出,貼在墻上。
生活實踐 和寶寶一起制作紅叉叉的標志,然后一起貼在存在危險的地方,比如插座上、裝有藥品的抽屜上、廚房刀具處、陽臺欄桿處等等,告訴寶寶,這些地方都是存在危險的,會弄傷寶寶,所以不能去動。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告訴寶寶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險,配合實際的場景,有助于寶寶的理解。
自制信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危險因素,比如燙傷、扎傷、夾傷、咬傷、摔傷等等,可以把這些危險都用信號表示出來,和寶寶一起做游戲練習,讓他慢慢習慣你的手勢。燙——使勁甩手,用嘴吹,表現出疼痛的樣子:扎——用一只手假裝是針,扎在另一只手上,哭泣:咬——張大嘴假裝咬手,哭泣。
榜樣作用 要想讓寶寶盡可能遠離危險,身為父母要以身作則,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比如不去碰裝著熱水的水杯、開車的時候給寶寶和自己系好安全帶、過馬路不闖紅燈等等,讓寶寶親身體會到你的言行舉止,慢慢地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識。
隨身錦囊 在寶寶的小包包里放一張安全便條,上面寫上家里的電話地址、親戚朋友的聯系方式,還有急救電話110等,教導寶寶有危險學會求助,雖然還為時尚早,但盡早建立安全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態(tài)度積極 在灌輸安全意識的過程中,不能采取恐嚇、藏匿的消極方式,比如嚇唬寶寶:“再拿剪刀,小手就會流血了!”最好采取積極面對的態(tài)度,把剪子拿出來給寶寶看:“剪刀尖尖的,能剪東西,但是寶寶還小,不小心會碰到小手,會疼的,所以我們長大了再用!”
保衛(wèi)環(huán)境 危險教育是幫助寶寶形成一種安全意識,避免一些寶寶能力范圍內的危險,而有些危險可能已經超出了寶寶的能力所及,比如火災等,所以要定期檢查周圍的安全環(huán)境,將危險扼殺在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