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號召“增強社會慈善意識”。這需要我們開展以慈善理念為核心的社會教育;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慈善思想文化,將其歷史智慧作為我們現(xiàn)實的參照;要將社會慈善思想視為先進的價值觀,啟蒙民眾,引領社會進步;要倡導知行合一,人人將社會慈善意識付諸實踐,在歷事練心中培養(yǎng)自覺做善事的習慣,使慈善理論更富血肉,更具生命感,構建社會和諧的堅實的內(nèi)在根基。
開展以慈善為核心的社會教育
自古以來,貧富差別是一種常態(tài)。強勢一方總是利用其優(yōu)勢,擴大這種差別,造成貧富對立。貧富的差別和社會的不公正是一種社會病態(tài),在此中演繹出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人間悲劇。社會發(fā)展了,富裕了,人自身的競爭也更激烈了,對物質(zhì)世界的渴求也膨脹了,并為此所受的內(nèi)心壓力也增多了。這個世界里許多民眾患有心理病,第一是缺少慈悲心、仁愛心,對弱者缺少同情憐憫;第二是貪欲太勝,對權力、錢財執(zhí)著太重。倘若捫心自問,會知道,自己所想的是利益眾生的事少,自私自利的事多。減少貧困,消除不公,始終是人類所孜孜追求的。許多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都關注和研究如何令這個地球上的人民大眾都能消除貧困,消除歧視,消除隔閡,建立共識,互相合作,和睦相處,共同創(chuàng)造社會繁榮安定,共同創(chuàng)建世界和平,使人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因此,每個時代,人們都懷著對社會和諧的期求,弘揚和踐履社會慈善的理念。
我國時下尤其需要不斷增強民眾的慈善意識。我國的貧富差距相當大。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我國居民個人收入差距總的特點是日趨擴大,而且地區(qū)發(fā)展極不平衡并且差距也大。經(jīng)濟學家說,一個中國有四個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等高收入地區(qū),約占總?cè)丝诘?.2%,相當于世界的高收入發(fā)達國家;“第二世界”是天津、浙江、廣東、江蘇、福建、遼寧等六個沿海省市,約占總?cè)丝诘?1.8%,相當于世界上的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第三世界”是山東、東北、華北中部部分地區(qū),相當于世界的下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占總?cè)丝诘?6%;“第四世界”主要是貴州、甘肅、陜西、西藏等中西部地區(qū),相當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國家水平,約占總?cè)丝诘?0%。貧困不單是經(jīng)濟貧困,也表現(xiàn)為文化貧困、教育貧困、醫(yī)療貧困等等。經(jīng)濟貧困地區(qū)又相伴有文盲率高、人口膨脹、封閉保守、勞動者素質(zhì)低、社區(qū)功能不足、商品經(jīng)濟意識淡薄等諸多問題。我國目前的再分配機制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救濟性再分配力度太小。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被置于優(yōu)先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最困難社會群體進行救助和提供服務,而且保險性再分配的覆蓋面也不大。又如,補償性再分配機制也不健全。
要解決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失序,需要從政府到民眾的整體參與,以社會慈善理念,進行利益調(diào)整。須知,社會慈善就是一種利益調(diào)整的理念和實踐,旨在實現(xiàn)相對社會公正,達到動態(tài)的和諧,將社會沖突控制在盡可能低的程度。古賢說:“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低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當前就是要更加重視公正原則,重視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雙向互動和動態(tài)平衡,讓改革和發(fā)展成為絕大多數(shù)群眾所共享。而要增強民眾的社會慈善意識,最重要的方法是教育?!抖Y記: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社會教育的內(nèi)容中什么最重要?是慈善教育。慈善意識慈悲之善。慈是與樂,悲是拔苦。開展以慈善為核心的社會教育,就是要大力宣傳社會慈善是古今謀求社會和諧的理念,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社會慈善思想文化;就是要用社會慈善這種價值觀來引領社會;就是要提倡知行合一,鼓勵大眾將社會慈善思想付諸實踐。這樣,各種矛盾才能逐步化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社會慈善是古今謀求和諧的理念
社會慈善理念凝聚著我們國家、民族的歷史經(jīng)驗和思考,是深入我們這個國家骨骼的精神。中華優(yōu)秀的慈善思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延續(xù)中華精神的血脈,是中華民族的薪火相遞。而慈善思想文化血脈的傳承,它首先是一種理性認知。單就儒家而言,宋代理學大師張載曾概括了中國人的人生理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逼渲?,“為天地立心”是總結包括社會人事在內(nèi)的天地之規(guī)律;“為生民立命”,是為民眾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生存環(huán)境;“為往圣繼絕學”,就是繼承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為萬世開太平”是開啟太平世界,世世代代保持下去。這四句話說的是以仁愛、慈悲、博愛為核心的善政。這四句話的中心是“為往圣繼絕學”。這絕學特別是指“仁義禮智信”。這是“五?!保次宸N常道。這五常穿越時空,到今天仍是不可須臾離之的。《左傳》說:“人棄常則妖興?!蔽宄V形痪拥谝坏木褪恰叭省薄H示褪侨蕫?,也是佛教說的慈悲,基督教說的博愛??鬃诱f:“仁者愛人”,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表達的就是社會慈善。所謂“義”者,宜也,就是適宜,就是自己處于什么位置上應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盡自己的那份心?!岸Y”是以敬為主的,而敬又是以謙讓為基本內(nèi)涵的。禮的原則是處處與人為善,處處為對方著想,以此求得人際和睦。“智”是智慧,不是小聰明,它是通過格物致知,善于辯明真?zhèn)?、善惡、是非、美丑,以睿智和慧眼,廓清迷霧,做任何事情,心明眼亮?!靶拧笔钦\信。古人稱“信”為“天下之結”。所謂“結”就是凝結、團結的關鍵。仁義禮智信是相互圓融的,相互貫通的。仁包攝著義、禮、智、信。只有一條沒有領悟和做到,所有的則都沒有參破和做到。也就是說,仁中缺少義、或禮、或智、或信,就不是真正的仁。仁愛,或慈悲,或博愛,其內(nèi)涵都包含義禮、智、信的因素,缺一就不能成其為仁愛。讀經(jīng)典著作,會使人們對人的唯利性有足夠的理性認識,人生歷練有著對人性自私的痛苦情感體驗。痛定思痛,才會思考,提升人生境界,把殘留在人性中的動物性轉(zhuǎn)變?yōu)槔硇?,化斗爭為仁愛。這是治國平天下(“平”是均衡,不是爭奪天下。大家都平衡,才是天下 太平)的最大道。仁義禮智信這五常體現(xiàn)了社會人生常道,一個也不能丟。這五常具有普世、永恒的價值。五常是引導民眾,懂得格除過度的物欲,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吨杏埂氛f:“修道之謂教”。這說的是,格除自私自利,就是教育之道。格除自私,才能萌發(fā)仁愛。
我們對中華民族的社會慈善思想要有文化自覺。這種傳統(tǒng)的慈善思想可以為我們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等的矛盾提供歷史的智慧和現(xiàn)實的參照。巴金在其隨筆、序跋等中談到關于“讓生命開花”的論述:“有人問我,生命開花是什么意思”我說:“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干飯,我們活著要給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添一點光彩。只有為別人花費了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慈善對于巴金來說,不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是溶于血脈中的生命本質(zhì)。巴金等許多偉人都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慈善思想,其心境、其靈魂得到凈化。人們在讀他們的書時,會體味到一種近乎神圣的滋味。若按巴金的教誨去做人,會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雨果說:“地球上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我們也可以說,倘若你的心靈為慈善的甘泉所滋潤,你就真的擁有浩瀚的宇宙,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身上奔涌著清新蓬勃的激流。巴金的話說明仁愛、慈悲、博愛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肯定。他就是用生命的全部力量愛人類,愛祖國,并代表了他處的時代精神的高度。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慈善思想文化不能丟棄。丟棄就是“文化自我”,會動搖我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根基,也會使我們孜孜以求的社會和諧喪失內(nèi)在的根基。
社會慈善作為價值觀引領社會
政治學家認為,現(xiàn)代政府治理結構正從“統(tǒng)治”向“善治”的目標轉(zhuǎn)變。前者即傳統(tǒng)的政府(公權力)單方行使社會管理職能,后者則是政府和公民(私權利)合作,共同行使社會管理職能。這被視為具有先進理念的現(xiàn)代政府管理模式。治國的的根本目的在于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使國家長治久安。社會慈善是推動公民參與,來健全社會關系。它是訴諸人內(nèi)心的自覺,訴諸社會的輿論,訴諸社會教育,訴諸社會風氣的熏陶。慈善品質(zhì)的基礎是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誠實守信,寬容大度,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共同的情感因素使慈善成為普遍的社會調(diào)節(jié)力量。同情心是人人經(jīng)過啟蒙都會激發(fā)出來的。出自同情而表現(xiàn)出來的善行,會使慈善成為人們?nèi)粘I钚袨榈幕具x擇和常態(tài),從而成為一種有效的社會協(xié)調(diào)力量。
慈善是與樂和拔苦。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慈善意識必然包括公共意識、公益意識、關懷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奉獻精神等等的自覺努力。慈善不只是捐一點錢財,這樣理解是太狹窄了。慈善是服務,是無代價或低代價的、義務的或部分義務的服務,乃至無有間斷的、無有疲厭的服務,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類的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都應該是慈善的內(nèi)容。當慈善成為愈來愈多的個體的自覺的內(nèi)心要求和內(nèi)在精神力量時,人們之間就會有更多的理解、溝通、關心,并推動社會和諧的形成和穩(wěn)定。
慈善是許多人追求的信仰,是對做人的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這種對慈善的信仰源自人們的憂患意識。中國憂患意識的源頭是《周易》?!吨芟缔o下》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笨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合乎義理的事,卻不能去做,有了不對的地方不去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黃宗羲也說:天下之事,莫過于“萬民之憂樂”。魏源說:“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饑。”人世是波譎云詭的,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中國古代思想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都不是個人的苦樂,而是以人民大眾的苦樂為出發(fā)點的。他們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愿,并對自己所懸的崇高目標是不達目的,誓不中止。他們奮力為大眾服務,不為任何阻力而有所畏縮,并由此形成其崇高偉大的人格,后世人們?yōu)檠瞿降娜烁?。有憂患意識,才會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浩然之氣,扶危救國,消解社會矛盾,圖謀社會和諧。
慈善的理念也是由感恩所激發(fā)的。任何人的存在,乃至成功都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各種因素,包括人事因素有關,是天地萬物滋養(yǎng)了我們的身心。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慈善。沒有感恩心,回報他人、回報社會的原動也就沒有了。懂得感恩,才會使你更為自覺地以愛來回饋社會和他人,才會成就你的人格的完美和精神的升華。感恩會使你的心量不斷擴大,博愛才會真的博了。人最需要的,真的是教育自己,雖然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但又是必須要做的。一個人在形成自己的政治信仰、社會理想時,總會內(nèi)含著是對天地萬物感恩的思考和選擇。而這是社會接納個體的尺度,也是個體趨同于社會的尺度。沒有感恩心的人最終是難以見容于社會的。由感恩激發(fā)的慈善,其人文價值體現(xiàn)在對人性力量,即人的良心,人的內(nèi)在情感力量的開掘和信心。不想自己,不想私利,而是念念利益眾生,念念人民大眾的生存環(huán)境。
慈善必須是真誠的、恭敬的、平等的。真誠體現(xiàn)在公正上,即尊重人的主體或人格的價值。我們中國人講仁義。仁義是不能分的。義即是公正。有義為內(nèi)涵的仁愛才是真正的慈善。仁義是合一的,個人與他人是合一,個人與社會是合一的。真誠也包攝恭敬。做善事從哪里下手?從一切恭敬下手,特別對弱者要恭敬?!抖Y記》第一篇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睂θ恕κ虏豢梢圆还Ь?。恭敬是盡心盡力把善事做好。真誠也包攝平等。平等是沒有分別,沒有高下、尊卑。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平等才會有公正和正義。按照英國哲學家西季威克的定義,正義就是給同樣的事物以同樣的待遇,非正義就是給同樣的事物以不同的待遇。
慈善因其為價值觀,所以能啟蒙民眾,引領社會進步,為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和諧提供不竭動力。我們主張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來不斷培育和增強民眾的社會慈善意識。慈善理念是慈善事業(yè),乃至文明社會的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也是建立在現(xiàn)實基礎上的未來憧憬。慈善理念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足以啟發(fā)人們?nèi)ニ伎既松?,探索人生真諦,凈化人們的心靈,幫助人們確立人生的坐標,激發(fā)生命的活力,最終慈善會成為人們心中最高的向往,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成為人們心中的圣地。
社會慈善重在行動
自古至今,在范范人海中,我們常??吹酱壬萍业纳碛埃干涑鼋鹱影慵儍舻钠犯?,閃耀著動人的光輝,諸如古之范仲淹,今之陳嘉庚。他們少欲知足,生活簡樸,志向高遠,沒有絲毫的奢求。他們的心弦上永遠跳蕩著慈悲的情感,自然灑脫,把一切奉獻給了民眾。他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社會群眾的精神領袖。他們的精神永存,靈魂不朽。
我們普通人要學范仲淹和陳嘉庚的高尚精神,不是模仿他們置義田、蓋大學。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慈善從哪里學起?從愛心學起。你能夠愛自己,你能不能愛別人,把你的愛心擴大。慈善從身邊,從小事做起,順手做起。即使你無多余的錢幫助他人,但有人捐贈幫助,你能生歡喜心,真心贊揚,你的愛心就擴大了,同樣成就你的善業(yè),因為善念是萬善之門。古賢說:“做善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fā)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fā)歡喜心,出贊嘆語,亦屬心之功德。”有人問孔子,何以利人?孔子指坐間腳踏,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以正之,亦利人事也;若人渴,能欲以水,亦利人事也。惟隨事而利之?!巳私钥尚校┰诤蹙枚粡U耳?!惫刨t告誡:“凡有利人者,不論事之大小,身之閑忙,人之知否,力之繼否,皆當歡喜行持,委曲成全而后己。持之既熟,動即萬善相隨,無行而不善矣?!贝壬圃谀睦??就在日常生活中,巨則國家大事,小則鄰里瑣事,付諸行動,使慈善理念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力,隨時可以在思想理念中解摸到現(xiàn)實的脈搏。
英國《衛(wèi)報》特刊文章《拯救地球從點滴做起》列出五十條簡單做法,如快速沖個澡,省去慢悠悠的泡澡,以節(jié)約用水;利用圖書館,少買書;用自行車代替汽車;拒絕塑料購物袋,最好用布袋;關掉電視和音響,不要讓它們處于待機狀態(tài);只買注重環(huán)保的公司的產(chǎn)品,抵制非環(huán)保產(chǎn)品,等等。這些是人人都有能力做到的。點點滴滴,不因善小而不為。善事里頭沒有大小,你所做的真是與慈善理念相應,你就是可敬的善人。點點滴滴做善事,是歷事煉心。煉什么?煉真誠心,養(yǎng)成慈善的自覺。善事隨時隨地做,自然地流露,而非有意造作,是“云出岫(山)無心?!边@是社會上要大大提倡的。人類正是靠著自己的慈善理念,穿過一道道生活的迷霧,從歷史走到今天。慈善理念永遠是一種先覺的社會理性。慈善可以造成一個大家相互關愛,特別是關愛弱勢群體的環(huán)境。這正是我們期待的中華民族興盛強大的標志,社會文明健康的標志,社會安定和諧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