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中原大地,咋暖還寒,明媚的陽光顯得格外珍貴也格外美好。
我站在河南周口市鄲城縣“陽光慈善家園”的院子里,就在陽光的照耀下。我身前身后那漂亮的樓房、美麗的庭院就是那些孤兒們的新家。那些孤兒的父母都是因為染上艾滋病去世的。他們過去的家都非常貧寒,貧寒得甚至使他們常常為吃上一頓可口的飽飯、為能安穩(wěn)地坐在學校的課堂上、為能穿上一件新的衣裳而無盡的空想。他們的父母就是因為生活無以為繼,才不得不去賣血的。賣血的錢,使他們的家庭度過了一時的難關,卻使他們的父母染上了可怕的艾滋病,并相繼走向永不復生的墳墓。從那時起,這些可憐無助的孩子沒有了家,每天都生活在悲涼和恐懼之中。
我環(huán)顧著美麗舒適的“陽光慈善家園”。這占地10畝的家園,除舒適的房舍外,還有寬敞的院落,院落里有嶄新的健身器材和適合青少年的娛樂設施。聽說,孩子們在這里已經(jīng)幸福地生活半年多時間了。我上樓透過玻璃窗看了他們整潔、溫馨、設備齊全的寢室,他們都沒在家,都正在學校里上課。我和周口市、鄲城縣慈善會的幾位負責同志在樓下的院子里等待這些孩子放學回來午飯午休?!瓣柟獯壬萍覉@”的院長,一位和善、細心、漂亮的大姐告訴我上小學的孩子先放學,馬上就要回來了。很快,我就看見一些年齡較小的上小學的孩子,而后又看到騎著嶄新的自行車上中學的孩子。這里的孩子,適合騎車的每人都由“家園”配備了自行車。我看著,看他們穿過已經(jīng)搭起的葡萄架,陸陸續(xù)續(xù)回到這里。我手里剛好有相機,隨即舉起連續(xù)按動快門。拍攝了他們返回家園,整齊地擺放自行車的過程。透過望遠鏡頭,我遠遠地就看到了他們臉上的笑容。他們愉快、充滿青春活力的笑靨上,都映著金色的陽光。
征得同意,我走進了他們的家。男孩和女孩在不同的樓區(qū),寬敞的寢室只放有三張床。每間寢室都有新的衣柜和寫字臺。一個穿紅色外套、藍色牛仔褲、白色旅游鞋的女孩高高興興回到寢室,她稍稍整理了一件外衣,放回整潔的衣柜。這時還不到午飯時間,她又拿起一本雜志坐在寫字臺前瀏覽。她甜美的臉龐和微微含笑的眼睛,很快就把一種純真的幸福感傳遞給我。
我相信,來這里之前這個女孩不會有這種能傳遞給他人幸福感。我了解了這個女孩的身世和她不同時期的心理感受。在她只有一兩歲,還不能清楚地記事,不能明確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她的父母就因為貧困、因為賣血、因為患上了艾滋病而相繼去世了。她的記憶的屏幕上沒有父母親清晰的影像;情感的寶庫里沒有父愛、母愛,也幾乎沒有歡樂沒有喜悅沒有笑。相反,卻有著太多的孤獨、太多的寂寞、太多的疏遠和冷漠。從她記事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住所,沒有一個安穩(wěn)的吃飯地方,沒有大人的愛撫甚至撫摸,沒有小伙伴共同玩耍,可這一切都是孩子最需要的?。∨⒆幽膫€不愛美?可這個女孩兒卻沒有一件屬于自己的新衣服,沒有誰打扮過她,她也沒有打扮過自己。尤其使她難受的是,她見到的多數(shù)的小朋友,都很幸福都很快樂,并不像她那樣凄慘。
現(xiàn)在自然不同了,過去不愛說話、常常面無表情的她,變得愛說愛笑愛唱歌。在這里,這美麗舒適的陽光家園——她的新家,我還看到許多與她同齡和比她年齡大一些或小一些的男孩兒和女孩兒,他們和她都有著同樣的過去,同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現(xiàn)在,他們也和她一樣,隨時隨地都有幸福感,都有愛撫、溫暖相伴。
省、市、縣慈善會的同志常常來看望這些孩子,和他們談心,細心地詢問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那位像母親一樣總是無微不至關懷、呵護著他們的園長也坐在他們中間。我看見并用相機留下了他們和慈善會的同志在一起時開心的笑容。
那些孩子都很懂事,都非常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都非常愛護自己美麗的家園。他們和睦相處,相互關心、幫助。他們每一個人學習都很努力,每一個人的學習成績都在不斷上升。
我和他們交流,發(fā)現(xiàn)他們更關注的是未來,而不是傷心的過去。談到對未來的打算,他們說,我們將來就是像父輩那樣做農(nóng)民,也要做有知識、有文化、有作為的農(nóng)民。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徹底改變。他們還很鄭重地說,無論我們將來做什么,首先要保證一輩子都做好人,一輩子都做好事。他們總是會提到社會上那些關心幫助他們的好心人。他們每一個人都懷有一顆感恩心,他們都清楚地記得鄧培星這個名字,提到這個名字他們的眼睛里都會閃現(xiàn)出一種使人感到特別親切也使人特別感動的光亮。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這個美滿的新家,他們?nèi)碌纳睿耆怯捎谶@位好心人、這位和藹、可親的企業(yè)家的奉獻。他們也都特別鐘情于“慈善”這個字眼,都知道中華慈善總會。他們把中華慈善總會稱作金橋,感激地說,中華慈善總會這座金橋,使他們總能感受社會的關愛。中華慈善總會與廣東日升集團的合作項目,鄧培星董事長這樣的有大作為的好人與他們結緣。
關于廣東日升集團董事長鄧培星,《慈善》雜志的讀者一定不陌生。我寫的專門介紹這位優(yōu)秀企業(yè)家的文章曾在《慈善》雜志刊登,并引起了廣泛地關注。這位事業(yè)總是不斷有新的突破,在慈善事業(yè)上也總是不斷有新的奉獻的企業(yè)家,不久前出資300萬元建設了這個屬于30名孤兒的家,并負擔了這些孩子學習、生活的全部費用,直至他們長大成人走向社會。同時,他還出資分散供養(yǎng)該縣的200名“艾滋孤兒”。一貫熱心慈善事業(yè)的鄧培星說,他和他們企業(yè)的員工正在嘗試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探索救助“艾滋孤兒”的模式,也打算以此喚起更多的人關愛“艾滋孤兒”。
……
我又看我眼前這漂亮的“陽光慈善家園”。這時,那些幸福的孩子正在整潔、敞亮的飯?zhí)美锍灾煽诘奈顼?。我站在窗外,又一次端起相機,又一次次按動快門,又一次在慈善的相冊里留下他們的笑靨,那映著金色陽光的笑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