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無論從法制建設還是從宣傳工作角度,法制新聞宣傳越來越重要。全國有不少專門的法制報刊,電臺、電視臺也都有法制欄目。學法普法,宣傳法治成績明顯?,F(xiàn)在大家不甚滿意的是:節(jié)目展現(xiàn)犯罪過程,難免有教唆的負效應。
這也是一個法制新聞宣傳的老問題。記得十多年前,我在新聞出版署主管報刊管理時,就曾多次召開過專題研討會。那時,版面上刀光劍影、血污槍聲,曾引起社會,特別是家長和學校的強烈不滿,現(xiàn)在應該說是情況大有改觀,但仍未杜絕。因此有必要從理論入手來進行剖析找出對策。
一、讀者的六種需求與傳媒法制報道的功能定位
為什么要辦傳媒?從讀者方面來說,有六種需求:刺激、休閑娛樂、信息、知識、思想、審美。從傳媒來講,它承擔著五種功能:傳播信息、宣傳教育、提供娛樂、傳播知識、批評監(jiān)督。
現(xiàn)在傳媒根據(jù)受眾需求不同,搞分眾傳播,實際上就是按照讀者的不同需求分類供應。不同的傳媒,就是要在這六種需求與五種功能中分別找自己的定位。比如“星光大道”、“超級女聲”等節(jié)目的定位是娛樂,而“擂臺”、“挑戰(zhàn)”、“誰是英雄”等節(jié)目的定位是刺激加娛樂。
傳媒的法制節(jié)目主要應該發(fā)揮傳媒的宣傳教育、傳播知識功能,主要滿足讀者對法制信息和法制知識的兩種需求,當然附帶還有傳播法律思想,塑造觀眾的法律理念??傊?,有一個基本的定位:法制節(jié)目不是休閑娛樂。
當前某些媒體在法制宣傳報道方面存在的誤區(qū),突出的表現(xiàn)是著眼點不是滿足受眾的信息、知識需求,傳播法律知識,啟發(fā)法理,而是去迎合刺激需求,暴露血淋淋的作案細節(jié)和赤裸裸的犯罪過程。不是行使教育功能,而是通過刺激行使娛樂功能,而且還是一種陰暗、灰色的娛樂心理。定位不準,節(jié)目的效果就不好。
表一:
二、 受眾心理與傳媒選擇
以上從宏觀上分析了受眾的六種需求,傳媒的五種功能。我們還可以接著歸類分析一下受眾對法制內(nèi)容的接受心理。即受眾懷著什么動機看我們的法制報道:這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種是滿足刺激心理。一般而言,新聞就是新奇,是“人咬狗”,超乎尋常。一些人看法制節(jié)目,是尋求娛樂,喜歡它的驚、險、奇、巧。案件越復雜,越扣人心弦;場面越刺激,越吸引人。
二是利益攸關的心理。一些人看案件報道,心里就想這個案例與我有關系沒有。比如治安案件、房產(chǎn)糾紛、交通事故,都會引起一定人群的注意。因為這些事,大家都可能碰到,想了解到底法律是怎么規(guī)定,運作的。
三是社會責任心理。很多人看法制報道,既不是求身心刺激,也不是直接為著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是關心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驅(qū)使,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公正和利益。
讀者、觀眾看法制報道大致不外乎這3種心理。針對讀者的心理,法制傳媒的編播指導思想如何選擇?毫無疑問,應該是倒著來。首先是著眼培養(yǎng)讀者的社會責任,其次是回答與部分受眾利益攸關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為吸引讀者可能要借助一點滿足刺激的接受心理,但要適可而止,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傳媒的引導作用是通過法制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提高國民的法制素質(zhì)。
根據(jù)這個指導思想,傳媒的法制報道應進一步體現(xiàn)3個著力點:
一、案例選擇,應強化法律闡述,而淡化案件過程,特別要避免過分的細節(jié)渲染。當然,一點過程沒有也不行,那不是大眾傳媒,而是法制理論了。但編者心里要明白,要掌握這個度。用案例就是讓人看一個打碎的雞蛋,目的不是欣賞四濺的汁液,而是提醒人們加倍小心,不要把雞蛋打碎。
二、報道視角,要反題正做。案件內(nèi)容罪惡,是壞事。我們的視角,是要教育人們,怎樣制服罪惡。報道效果要讓不法分子看了有震懾感,群眾看了有安全感,干警看了有光榮感??傊屪x者或觀眾看了我們的報道后,覺得社會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而不是產(chǎn)生相反作用。
三、宏觀比例上,各種法律案例應平衡報道?,F(xiàn)在刑事案件太多。事實上,在《憲法》這個根本大法下,與《刑法》處于同一平臺的,還有《民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等都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關系極大。近十年來,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其中刑事法律的比例不到10%,我們的案例報道在宏觀上也應該有個比例。不要一講普法,就想到打擊犯罪。似乎除了犯罪,其他都不違法。只要不犯罪,社會上就太平了?,F(xiàn)代法治理念,法律首先是人們的權利。日常生活處處關系到人們的權利,處處需要法來調(diào)整。
通過著力點的選擇,傳媒的法制報道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受眾的社會責任感和國民素質(zhì),而不是嘩眾取寵,只求轟動效應,像魯迅講的那樣“聳動低級趣味者的眼淚”。
表二:
三、 法律底線與道德養(yǎng)成
胡錦濤同志提出開展“八榮八恥”教育,有深刻的意義。法律和道德是下游與上游的關系。法律是社會安全和諧的底線,刑法更是社會的最底線,如果一切都要等到碰底線時再管,這個社會就危險了,就沒有安全感。就像一個學生成績總在60分上下波動,就總讓人不放心。
我們的節(jié)目,如果總是在罪與非罪上波動,就難免要人心惶惶。法律背后是道德。知恥和犯法中間還有很長一段緩沖地帶,路不拾遺與殺人越貨還相距甚遠。這個距離越遠,社會就越安全、越和諧。就像治水,法律是工程治理,打一道水壩,硬性阻擋;道德是生物治理,種樹種草,減少水土流失。我們可以修水庫、打堤壩,但不要破壞生態(tài)平衡,而且要著眼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也就是道德養(yǎng)成。
犯罪,肯定是道德敗壞的結果;所以法制宣傳不但要讓人知法,還要讓人知恥。知法,是分清罪與非罪、守法與違法;知恥,是分清對與錯、美與丑。所以,法制宣傳也是從美丑入手的道德教育。
從一定角度講,一切傳媒都是在引導和調(diào)整受眾與對象間的關系,即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黑格爾論述這種關系時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由動物進化而來,本質(zhì)里有粗野的一面,因此要“用藝術”傳媒這雙慈祥的手把他與自然分開,不能搞自然主義;二是人對外物有兩種心態(tài):占有的欲望與非占有的思考(理性的分析和審美)。傳媒,特別是法制傳媒,不能挑動受眾的占有欲望,一個案例就是一個分水嶺,比如一個案例傳播之后,是讓觀眾、讀者去學著貪錢、搶物、包二奶,還是分清美丑、對錯,喚起社會責任、提高道德修養(yǎng)。這就是傳媒人的責任,也是宣傳的藝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一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總而言之,法制宣傳在完成普法教育的同時,還應當承擔道德教育的責任,這實際上是為法治涵養(yǎng)道德基礎。從源頭上減少犯罪源,減輕法制壓力,求得社會長治久安。事實上,社會和諧不能單靠法律,不能一家包打天下。所以中央強調(diào)綜合治理,還專門有一個“綜合治理委員會”。
表三:
表四:法制宣傳中的案例運用思路效果圖
(作者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本文是他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和諧社會與媒體責任論壇”上所做的主題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