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6日,浙江寧波首次公開銷毀走私汽車。據(jù)媒體描述:轟鳴的壓路機碾向19輛包括奔馳、寶馬、林肯、別克、豐田等在內(nèi)多個世界知名汽車品牌的走私車輛,一小時后,走私車變成了一地廢鐵。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在一場演講會上,演講者拿出一張20美元的鈔票問大家:誰想要?幾只手舉了起來。演講者把錢使勁揉了揉,又扔在地上跺了兩腳,再問,幾只手仍然高舉著。這位演講者說話了:“大家看到了,無論這張紙幣怎么臟,可是仍然有人想要,因為,它的價值沒變,它仍然是20美元!”
走私犯法,可被走私的車有罪嗎?像臟了的紙幣一樣,被走私的車仍然是那個車,即使違法犯罪分子罪大惡極,都無法改變它的價值。但,這些價值不變的物質(zhì)財富卻被拿來銷毀。雖然有指定回收部門對汽車銷毀后的廢鐵進行回收,可畢竟有巨大的勞動力價值流失了,而這種流失是徹底的、不可逆轉(zhuǎn)的。
寧波海關(guān)這樣處理罰沒品的方式并非個案。近年來銷毀走私車的就涉及沈陽、廣州、深圳、福州、珠海等市,而被銷毀的各種罰沒品也不一而足,從走私轎車、無牌無證或假牌假證及其他非法可疑的摩托車、非法營運的所謂“黑車”、無照網(wǎng)吧的電腦、整治非法行醫(yī)過程中沒收的醫(yī)療器械,到冒牌運動鞋、城管沒收的東西……范圍之廣,種類之多,令人大開眼界。
從一張新聞圖片上看到,被銷毀后的汽車“尸橫滿地”,頗有點觸目驚心。在一個講究節(jié)約、講究循環(huán)利用、講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這些走私品就不能為我所用?
對于罰沒品,人們?yōu)槭裁催@么熱衷于采用銷毀的手段呢?并且,有的罰沒品的銷毀還有規(guī)定的支持。譬如走私車,有規(guī)定稱,這是“為防止走私進口切割車及零配件變相流入市場”。但白紙黑字的解釋,除了讓人聽出一些對下級官員缺乏信任的言外之意,看不到一絲積極之處。執(zhí)行者也樂得一毀了之,在這樣一個聞腐色變的年代,面對這樣一筆數(shù)額不菲的財產(chǎn),總是引人猜忌,銷毀也不失為撇清干系的最好辦法。
有人說,悲劇是把有用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在這里,毀滅,成了慣性的選擇。我想,應(yīng)該重新定義悲劇為把有用的東西毀滅而不以為意。
銷毀,以其堅決和徹底性,往往被用來與禍國殃民的東西作斗爭。古有虎門銷煙,今有各地銷毀非法音像制品、走私車等等行動。但不能對所有違禁物品一概禁而了之。毒品和假藥,是要進入身體的,危害生命,摧毀民族,有百害而無一益,就是銷毀一百遍一千遍,人們都不解恨。而有些可以再利用的物品,包括音像制品,尚可變廢為寶。因此,銷毀,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幾十年前,魯迅就提醒過我們,“不要在潑臟水的時候把孩子也潑掉了”。
銷毀,一個簡單的動作,成就的卻是一個很革命的姿態(tài)。也許,這是它最誘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