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革命家鄧子恢的兒子鄧瑞生從一出生就離開了父母,在他的人生生涯中先后有過3個名字,每個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常的故事。
第一個名字:范宜德。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qū)告急,紅軍長征在即,鄧子恢與妻子黃秀香忍痛將出生才3天的兒子與林伯渠的兒子一同送往會昌的農(nóng)民家寄養(yǎng)。后來,黃秀香在突圍中負傷被捕,壯烈犧牲。
襁褓中的鄧瑞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誰,直到懂事以后,養(yǎng)母郭發(fā)仔才告訴他:“你剛出生3天就被交給我們了,你是紅軍留下的兒子!”
寄養(yǎng)到范家以后,養(yǎng)父范美宏給他取名“范宜德”。而林伯渠的兒子則被另外一戶姓賴的人家收養(yǎng),也隨了賴姓,名叫“亞平”。
鄧瑞生后來回憶說:“我的養(yǎng)父母就是靠做粉皮來維持生活的,每天半夜三更起來忙,清早挑出去賣。那個時候,一張粉皮很便宜,只賣一兩分錢。他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掙著辛苦錢。我從小給他們當幫手,讀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養(yǎng)父去世了,家里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我也不讀書了,跟在養(yǎng)母的身后賣粉皮,還到碼頭上掃鹽、掃米……
“11歲時,養(yǎng)母對我說:孩子呀,你不能光幫我賣粉皮,媽媽送你當學徒學手藝吧,將來大了也好自己謀生啊!就這樣,我被養(yǎng)母送進一家店鋪做學徒,早晨5點半起床,打掃院子,給老板和老板娘倒尿盆,晚上幫他們熏完蚊子以后才能睡覺。我的個子小,人還沒有扁擔和水桶高,挑水上臺階的時候,一不當心就會摔跤。摔傷了,一天都起不了床。養(yǎng)母心疼得沒有辦法,后來只好把我接回家繼續(xù)跟她一起賣粉皮……”
第二個名字:林秉蘇。
1949年8月,解放軍打下會昌,會昌解放的第7天,一個軍人手持公文來到縣人民政府,要求當?shù)亟M織協(xié)助尋找林伯渠和鄧子恢在紅軍長征前留下的兩個孩子。很快,兩個孩子就被找到了。但是,由于時隔十多年,收養(yǎng)兩個孩子的老鄉(xiāng)也記不清他倆到底誰姓林、誰姓鄧。結果,陰差陽錯,當兩個孩子回到父親身邊時,已經(jīng)被工作人員給“弄反了”——林伯渠認下了鄧子恢的兒子,取名林秉蘇;而鄧子恢則認下了林伯渠的兒子,取名鄧蘇生。盡管鄧子恢后來發(fā)現(xiàn)“林秉蘇”的長相酷似自己,但表示“尊重基層組織的調(diào)查”,將錯就錯。他對妻子陳蘭說:“都是革命的后代,不要換了。”
1953年1月,鄧子恢由武漢進京,任中央農(nóng)村工作部部長,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全家人搬進中南海?!傲直K”也隨“父親”林伯渠住在中南海,兩家人又相遇了。
“每天放學回來,我和蘇生都在中央領導就餐的食堂吃飯”,鄧瑞生回憶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胡喬木、楊尚昆等中央領導都看出了問題。有一天,朱老總見我老在他面前晃來晃去,就對我父親講:‘我說你們兩家是不是搞錯了?林秉蘇長得與你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嘛!’接著,朱老總風趣地問我:‘秉蘇,你到底是誰家的崽呀?’”
“1954年過春節(jié)時,林老(林伯渠)把我領到父親(鄧子恢)的辦公室,蘇生也去了。林老對我和蘇生說:‘今天只把你們叫來,是要講明一個歷史情況:秉蘇應該姓鄧,蘇生應該姓林。’”
“那天,林老向我們講了很多革命道理。他說:‘你們是人民養(yǎng)大的,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改不改由自己,但是,你們不能忘記自己的養(yǎng)父母,將來工作了,要承擔贍養(yǎng)他們的責任。共產(chǎn)黨人的子女,不是私有財產(chǎn),都是人民大眾的子女!’”
既然真相大白,兩個孩子應該改名字了??墒牵l都沒有這樣做,直到10年以后……
第三個名字:鄧瑞生。
1960年困難時期,鄧子恢帶領全家去參觀在北京展出的四川泥塑《收租院》。當走到一個插著草標賣身的瘦弱小女孩的塑像旁邊時,他默默地站住了,眼里淌下兩行熱淚,久久沒有說話。參觀結束以后,他語重心長地告訴孩子們:“中國的農(nóng)民是最老實的,我們要特別注意保護農(nóng)民的利益,反映他們的疾苦,而不能去欺負他們?!?/p>
對于父親話中的含義,當時涉世不深的子女們無法全部理解。他們只知道父親熱愛農(nóng)民,經(jīng)常稱自己是“農(nóng)民化了的知識分子”,卻沒有想到:父親正經(jīng)歷著人生當中的最大艱難和挫折?!?953年到1972年,父親在逆境當中度過了晚年。他先后受到3次批評,而且一次比一次嚴厲。1953年和1955年,在領導、組織全國農(nóng)業(yè)合作化運動中,他兩次被批判為‘右傾保守’,這是他一生當中第二次被長時期地定性為‘右傾’。1962年,由于父親提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責任制,批判他的調(diào)門又從‘右傾機會主義’上升到‘代表資產(chǎn)階級自發(fā)勢力’和‘單干風’的高度。這是他受到的第三次批判,時間長達10年之久,直到1972年去世,他始終處在挨批判的‘老右傾’位置上……”
正是在這個時期的一天,默默地思考著對與錯、是與非,慢慢地了解了父親的鄧瑞生,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林秉蘇”改為“鄧瑞生”,以表達對父親的崇敬和愛戴、對父親政治觀點的支持。也因為這個原因,林伯渠的兒子蘇生堅持姓“鄧”,直到今天大名依然為“鄧蘇生”。
(轉摘自《福建黨史月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