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王強,是24年前的事。彼時我剛到中央財經大學教書,與他一個教研室同事。起先不熟。尋常只見一個身型頎長的男子在黑暗的樓道里晃來晃去,穿件縐縐巴巴的短袖繭絲襯衫,瘦得有點兒不大像話。開會時坐在一側,手里把弄一柄折扇,翻著一冊舊書,使一支鋼筆在上面批來批去。就覺得他年齡大出我不少去,是個做學問的人。又與幾位老先生過從甚密,談的都是些古代的人和事,我卻與他說不上話。
就在一塊兒混了。混得長了,漸漸相熟了,才知道他比我也就大出三歲去,早我一年半來到此地工作,北師大中文系畢業(yè),詩詞受業(yè)于楊敏如先生,書法受業(yè)于啟功先生,史記受業(yè)于韓光琦先生,訓詁之學則受業(yè)于許嘉璐先生。又知道他當過知青頭兒,調理過百十號北京大爺姑奶奶。上大學后卻對古人的事跡有了興趣。通史記、究研唐宋詞,而且,自己亦寫得一手好詩詞。平時閑來無事,總要到北京各處園子里走走,看賞各路花色,捎帶著去一些有名的館子極專業(yè)地點些吃食。端的是模樣兒周正,見過大的世面,不是我等這樣從小地方考學到了京城的人所能做到的。八十年代初時,大學殘廢既久,學問稀薄,見到這等仿佛民國初期的人物,恍若隔世,真也是不知身在何處。
過從多了,就看到了他的書藝:先是一疊詞稿,細筆行書寫在自榮寶齋買來的水印花箋上,筆墨疏朗清癯,略參啟功書法意思,卻與王強長相更似。再看他日常鋼筆手書字體,亦是仿佛,卻比他的書法略微扁圓,只是結體更為隨意幾分。
此后又不斷看到了他為他人不斷寫的大字,或中堂巨制,或詩詞挑山,或五七言對仗楹聯(lián),或名號橫豎匾額,多是受人之托隨手寫來,字體卻多是啟先生體式。因為他人知道王強是啟先生登堂入室得其親傳的弟子,啟功又是名家,便總要他以此體式作書,王強亦總是不欲拒人。其實王強古學底子極是深厚,誠同齡人中之鮮見者。90年代初時我與他一并作書法專門研究,成《中國書法導論》一書,知道他于此道已臻縱橫通達之境,書藝又潛習多年,參用諸家法式,加之學養(yǎng)在那里擱著,平時與人詩文書札酬唱往還中的字,有啟先生書法之俊朗疏日廠風致,但少了一點兒嫵媚婉約。結體婉延欹斜,略參漢碑意思,豎筆側鋒直下,粗重波折,渾然多變,早有一家之面目,其實不必要作啟體示人。但王強是個從不將書法當個什么大事兒來看的人,有人央求了,手書一紙,不過是順適他人的意思,為的是叫人高興。至于是不是自家面目,好象也是從不當意。
這其實是有另一種的好。彼時國中不似當前囂攘不堪,大家日常俱多閑意,王強又是個地道的美食家,平時吃酒聊天兒,說著說著,便會順手寫出各種菜式做法示人。我手中存有不少王強手書而成的菜譜,信手涂抹,點劃潦草,披改隨性,端的是無意乃成的上品。古時留下來的書法范本,其實多是這樣俗常日用的文字,或書札往復,或碑銘行狀,或中藥單子,或賬薄筆記,或遣興詩文。檢視千余年來書家身份,或高官大吏,或平素書生,或不名凡夫。哪里有什么書法藝術?哪里是什么書法名家?不過就是朱子所說,乃“即其所居之位,而樂其日用之?!?。并不要像今日的藝術家那樣,臨池之時如臨深淵,端出個什么架式,定要有一番煞有介事的“創(chuàng)作”。古人活著,是千般事故皆化為稀松尋常的意思??此嚳葱g,無非是個匠作手段。但千般手段,終了總要化作個人的修為境界??垂湃藢懽郑L格殊異,但從不說起是形而上的藝和術,卻片片字紙俱有一番個人性情的風神境界。人說看古人字今人字,有書家字,畫家字,還有文人學者字。這也是無以為分的強作分別。依照這個意思,王強的字,大概要算作是文人的字罷,我說不定。但我寧愿如此看待他的書法字紙,因其中意思深蘊契合我的知解所好。我與王強共事凡二十余年,總覺如與一古代書生為伍,風神蕭散,于書藝了無滯著與功利,卻在在俱是個人的學養(yǎng)修為,緣故似在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