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江蘇宜興小小的一個湖父山區(qū)小鎮(zhèn),大小飯店便有20多家,經(jīng)常到湖父下館子的多是沖跑堂的“唱菜”功夫來的。
“唱菜”是跑堂人的絕活。如一女顧客進飯店點四個菜:一盤紅燒肉,一只鴨餃,一碗魚片湯,一碟炒素。跑堂的立即用山歌調(diào)以純正的男中音唱:天堂里(飯店)來了一位水潑榴花(美女),看見一個手提青龍偃月刀的人(指關(guān)公,借關(guān)公是紅臉,比喻“紅”)走進天堂地獄(獄與肉諧音,連在一起即是“紅燒肉”),不巧碰到王母娘娘(指老婦癟嘴老太婆,癟嘴也就是扁嘴,“扁嘴”即鴨子)在玉皇爺懷里撒嬌(嬌與餃諧音,連在一起即“鴨餃”),嚇得天仙女(與鮮魚諧音,這兒是魚片的意思)清骨浪(湯)下凡來與董永成婚配,成天只吃“地上長”(指素菜)。再比如,丁山有個挑陶器的“走方郎”到山里賣貨,順便到湖父飯店吃頓“荒飯”。所謂荒飯,是指不花大錢吃考究的葷菜。按常規(guī),跑堂的是不給吃荒飯的人“唱菜”的,可是那個“走方郎”點了一只有分量的菜,外加一個炒素。跑堂的一聽這個菜名,知道顧客是來掂他的斤兩,就面帶笑容地唱起來:丁山白宕、炒貨碰叮當(dāng),要額線(吃)劃水(魚)大末郎(頭)加上清骨浪(湯),掛燈(菜)雖少,情愿為你唱。尼姑專吃三六九(炒素),只能配不敢超念(吃)大葷的走方郎。不但風(fēng)趣地唱了菜名,還恰如其分地戲謔了“走方郎”小氣,不敢吃大葷,只好跟尼姑相配。聲音剛落,引來滿堂喝彩!盡管“走方郎”聽得出跑堂的在戲弄自己,但唱得好,詞語風(fēng)趣,又無惡意,他也跟著大家一起鼓掌。
過去湖父飯店跑堂的比現(xiàn)在賓館里的禮儀小姐還重要。有些外地人特地趕到湖父飯店吃一頓,故意點奇里古怪的菜,叫他唱不出來,將他的軍。可是跑堂的隨機應(yīng)變的能力比見啥唱啥的“唱春”藝人還強,而且要將菜名立即翻成行話來唱,確實是功夫到家了。其實,行話使用時間長了,也就沒什么特別了。行話跟造漢字差不多,大體分:象形,如“笑”,笑起來的樣子是眼睛瞇著,于是笑就叫“瞇花眼”;眼睛跟荔枝的核一樣,于是叫“荔枝丸”;鴨子的嘴是扁的,于是叫“扁嘴”。有些是把字的結(jié)構(gòu)拆開來,如“米”,叫“八木只”,“兵”叫“丘八只”,“茶”叫“草人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