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不可能人人都是思想家,但應該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叭烁饔幸恍?,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保ㄇ濉そ寡┱n堂教學范式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有所同必有所不同”,這是教師教學思想的最好體現(xiàn),因為“范式”所探尋的正是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科學規(guī)律,是“萬變”中的那些“不變”因素,而不是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操作細節(jié)。
筆者有幸拜讀《本位語文——陳建先經(jīng)典課堂與創(chuàng)新設計》一書,又多次現(xiàn)場領略陳建先老師課堂教學的風采,感受深刻,在此對他的語文閱讀本位“范式”試作管窺。
一、觸摸語言,還原字詞情境
親吻語言的馨香,咀嚼語言的滋味,觸摸語言的體溫,掂量語言的輕重,辨別語言的色彩,玩味語言的意蘊……閱讀教學的過程首先就是要借助文本語言所提供的信息,為學生建立一個具體的言語交際場景,讓學生置身于真實而自然的場景中,主動地與文本接通、耦合,設身處地地去觸摸文本中的字、詞、句,領悟其中的內涵。如陳建先老師在執(zhí)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對“頂天立地”一詞的理解可以說是別具匠心,為我們如何在課堂上處理詞語與文本之間的關系作了示范。
師:說得多好??!一顆愛心!一顆無怨無悔、甘于奉獻的愛心!因為有了這顆火熱的愛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覺得累;再危險的工作環(huán)境,他也不動搖;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也能怡然自樂。這真是一位——
生1:了不起的掃路人!
生2:令人驚嘆、讓人欽佩的掃路人!
生3:頂天立地的掃路人?。ㄕ坡曧懫穑?/p>
師:好!頂天立地!這個詞用得好!在書中這個詞是寫——
生:天游峰的。
師:“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2:從字面上看,就是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我覺得這是夸張,就是說天游峰很高,很有氣勢。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那為什么說是“頂天立地的掃路人呢?”
生1:我想這是因為掃路人的精神太偉大了,他的精神頂天立地?。崃业恼坡暎?/p>
生2:他的品質太高貴了,讓人敬仰!所以說他頂天立地!(掌聲再度響起)
生3:他的心靈太美好了,雖然年事已高,本該退休了,卻還在這樣為人們付出自己的辛勞。所以看著他,就像面對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樣。(熱烈的掌聲)
師:精彩??!精彩!你們高水平的發(fā)言,同樣的頂天立地!好,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近這位頂天立地的掃路人。“我抬頭望了望……”讀——(學生深情地齊讀第七節(jié))
在這里, 師生間的對話是無痕的,沒有一點距離感,有的只是在特定的場景中彼此對“頂天立地”一詞的精彩演繹。起初學生觸摸到的是天游峰的巍峨和高大,接著巧妙遷移領會到寫掃路人的“精神、品質和心靈”,最后老師又話鋒一轉用其贊美起學生來:“你們高水平的發(fā)言,同樣的頂天立地!”教學情境、課文意境和師生心境的融通與契合,理解層次由淺入深,使整個課堂掌聲不斷。
詞語有色彩、溫度、精神……每一個詞語都有自己活動與生存的“環(huán)境”,所以觸摸語言不能簡單的憑借工具書和上下文去理解詞語,而要通過還原詞語的情境,回歸到文本的血脈,使對詞語的理解與對文本的感悟縱橫交錯,血脈相成。
二、感悟語言,引領讀書路徑
閱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chuàng)造。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雖然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閱讀實踐改變學生生命的寬度。讀通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底線”,而超越“底線”的“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讀出意境——讀出思考”更多時候還需要教師的引領。課堂上教師為學生設計什么樣讀書的路徑,學生就會沿著這條路徑“走”下去,所以閱讀感悟是有一定范式可循的,也是可以預設的。然而什么樣的范式最適用,卻沒有定式,更沒有一整套具體的模式。
師:什么叫“恨透了”?
生1:“恨透了”就是非常的仇恨。
生2:就是太恨了。
生3:就是恨到了極點。
師:對!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恨!恨到不能再恨了!
師:(略停)那么,誰能把這種仇恨讀出來?
(學生讀)
師:嗯!怒火已在胸中燃燒!但還沒有燒到極點!誰能讀得讓大家的怒火都燃燒起來?
(另一個學生再讀,讀得聲情并茂。掌聲響起)
師:來!大家一起“燃燒”起來!
(學生齊讀,群情激昂)
這里學生有個性,教師有思想,課堂有境界。在執(zhí)教《鄭成功》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層次感悟語言,激發(fā)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陳建先老師對學生“恨透了”就是簡單的“非常的仇恨”進行了追問,并以此為切入點,層層渲情,尤其是六個“非?!钡寞B用,更是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學生由“個體氣憤”上升到“群情激昂”的地步,使得學生的情感在不斷碰撞、融合與浸潤中“燃燒”了起來!
“潤物有聲”、“自然成紋”的課堂意境在滋生,學生的閱讀期待和閱讀反思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體現(xiàn)。陳建先老師的閱讀指導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語文閱讀教學的范式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是建立在教師本人對語文執(zhí)著追求的基礎上,充盈著師生間思想的因子,是動態(tài)生成的。所以,在品味語言、感悟語言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與引領作用,要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情而異,尋求語文閱讀指導與語言實踐的最佳路徑。
三、建構語言,感召生命姿態(tài)
語言是學生成長的梯子。語言不能按一個規(guī)格的模式統(tǒng)一鑄造,它的生命存在于無數(shù)個性的相互對立與矛盾沖突中。好的文本語言不僅準確、鮮明、生動,而且流動著生命“血液”。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憑借文本語言建構自己的語言,以折射生命的光彩。我們看陳建先老師在執(zhí)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中的一個指導策略。
師:正因為老人有這種豁達開朗的心胸,他才會在這武夷山的第一險峰上風里來雨里去、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正是這種平凡而又偉大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作者的心,也讓我們受到了一次難忘的心靈洗禮。我想到了這樣幾句話:知足者常樂!(板書)還有一句是一個工廠的宣傳語: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好嗎?
(學生寫感受)
師:咱們來交流一下。
生1:人不能太計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好好工作。
生2:樂觀一些,生活永遠都會對你微笑!
如何彰顯文本的這種潛在魅力,放大學生的感悟,建構自己的語言,筆者認為要因課制宜,為學生搭建架歷練語言的平臺。如陳建先老師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讓學生寫自己的讀書感受。從設計意圖上看,這是從文本的語言出發(fā),充分發(fā)揮了課文的“例子”功能,巧妙地讓學生遷移運用課文中的規(guī)范語言,不僅將感悟落到了實處,也讓學生在建構語言的同時受到了一次次情感的洗禮和熏陶。這是語言實踐的一種典型“范式”,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內化語言的一種最佳途徑,而這其中一旦融入了學生的情感,就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生存姿態(tài),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生命的軌跡。
有遺憾的創(chuàng)新永遠高于無缺憾的平庸。語文閱讀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沒有現(xiàn)成的“范式”可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唯一不能“失卻”的是我們的思想。有思想必有境界,有境界就必然有“語文閱讀教學范式”的存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或許也是今天的閱讀教學在繼承傳統(tǒng)精華與追尋時代創(chuàng)新的結合上所應追求的課堂教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