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在商界已經混跡十幾年了。
經商的時間太長,真的有點可怕。每天除了項目、商機、利潤等方面的話題,基本上就不會關心其他事情,對青年時代曾經暗暗熱愛著的文學更是變得越來越陌生了。平時所了解到文壇的一些情況,也僅限于從電視媒體上得到的那些可憐也很可笑的信息。前些年,當我聽說散文里還有文化散文這一“特殊”類型的時候,興高采烈地到書店買了一本當時很是火了一把的書,叫“苦旅”什么的。雖說書名就挺矯情,但我還是很想好好地欣賞一下。哪知此書讓我根本無法往下閱讀,就像興高采烈地捧著一碗蜂蜜水,臨喝時,卻發(fā)現了里面漂著許多鼠屎,這種掃興與惡心可想而知。于是,我就有了教訓——散文千萬不要讀帶“文化”二字的。否則,會有嚴重的后果。這就像新婚之夜,一個表面上很文靜的姑娘,在和你圓房時,卻發(fā)現此姑娘全身紋滿了各種各樣的雞的圖案,在胸脯上還紋了一句“我是雞王”的口號,我想這時候一般頭腦正常的男人都會被嚇跑的。后來,我才知道文化散文的作者的另一項主要工作就是必須經常要上電視作評委。否則,就像一個脫衣舞演員沒有脫掉最后一層內褲一樣,也是一種不敬業(yè)的行為。
文化的亂倫,社會的惡俗,漸漸地,我已經淡忘了大學時代我曾經非常喜歡的《詩歌報》。
可能真的我這一生注定與詩歌有緣。今年暑假的一天,正在休寧老家消暑的我,接到周墻兄打來的電話,說《詩歌月刊》的主編王明韻到徽州來了,約我有空聚一聚。我問周墻,《詩歌月刊》是一份什么樣的雜志?周墻答,就是原來的《詩歌報》,改成雜志了,辦得不錯,明韻為這份刊物付出不少心血。周墻是我所敬重的一位詩友。近幾年在商界又一發(fā)不可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成就巨大。他介紹來的朋友,我自然是非常重視的。再說《詩歌月刊》的前身《詩歌報》是我曾經很喜歡的一份純文學報紙,該刊的主編來了,我自然是很想見一面的。
見到王明韻了。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儒雅,話語不多。但是,他每講出來的一句話都擲地有聲??吹贸鰜恚黜嵤且粋€在困難之海中無數次航行,雖歷盡風浪和艱險,但也無數次到達彼岸的人。我們談詩歌、談散文,談某些作者,談有些大紅大紫的文化人。這是一次令我無比激動的談話。我似乎回到了大學時代,激動得臉上泛紅,就好像一個中年女子回憶起自己洞房花燭夜的那份溫暖、沖動和羞澀。明韻和周墻對時代和對詩的判斷,都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用愛去抒發(fā),用愛去感知。這愛里面不僅有兒女情長,更有對同胞、對人類的愛。他們思考問題總是從愛起步的;他們對事物的判斷也是以愛為標準的。這次交流,使我再一次遭遇誨歌,詩的靈魂又一次注入了我的生命。
沒過幾天,明韻很快給我寄來了幾期《詩歌月刊》。第一感覺是,這是一份讓我肅然起敬的雜志,高雅又帶有一點金屬質感的封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這種感覺和我與明韻的第一次見面非常相似,他那謙遜中透出力量的風范已表現在他所辦的雜志上。于是,我急切地翻開雜志,里面的內容更是讓我興奮,對,這就是詩歌!這是真正的詩歌啊。
幾期《詩歌月刊》讀下來,讓我變得茫然,在經濟非常不發(fā)達的安徽,居然有一個這樣執(zhí)著的明韻,還有一本被他呵護著的如此讓我嘆服的《詩歌月刊》……
《不死之書》是明韻的最新的詩選集。只要你花一點點時間,靜下心來閱讀幾首,甚至幾行,你就會發(fā)現,這是從心底淌出的詩。字里行間,既有親情、父愛,又有對普通人的關懷。其實,無論詩歌有多少個流派,無論詩歌有多少種寫法,詩歌的真諦就是愛。有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說憤怒出詩人。其實,這種憤怒也源自愛,就是恨鐵不成鋼,愛之深恨之切的情緒表露,是愛的另一種表現!
作為詩人的明韻是敏銳的。他用最淺顯而又細膩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思想。在《女兒的北京地理》里,有這樣的詩句:……如果有盲人/你一定要攙著他/讓不幸的人/也有一個平安的人生……這既是一位善良的父親對女兒的教導。也是詩人對社會的一種無奈后的選擇,是只有充滿愛的情懷的人特有的態(tài)度。明韻的愛意還表現在他的記憶和想象里,在《胡蘿卜花開》這一首詩里,詩人寫道:詩,就是你在1960年/種下的200畝胡蘿卜/就是那片胡蘿卜開出的/一團團,一簇悲憫的花/而它的作用/就是讓饑餓中的人/活下去……這是多么美麗的詩句,這是多么高尚的吶喊,在那個人妖顛倒,充滿人禍的季節(jié),外公用汗水種出的胡蘿卜,救活了幾百號村民,這不就是詩的本質嗎?這種本質就是愛。
一個心里有愛的詩人,無論有多少無奈,但憧憬與夢想總是無處不在的。詩人在《梧桐樹》中讓我看到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句里一樣的對美好世界的夢想,這種夢想在明韻的詩里表現得多么細膩,這種淡淡的憂愁在他的詩行里,又化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它牽著我的魂,在理想中的蕪湖路上漫步……
詩人總是在掙扎中想象的。在《愛人住在石頭里》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明韻的掙扎,這種掙扎是由巨大的毅力和博大的愛來支撐的。但最難能可貴的是,掙扎的痛苦已被明韻描述為一種特殊的美境,讓每一個掙扎中的人都可以獲得啟迪和鼓勵。詩人是智慧的,明韻的智慧表現在他對事物的敏銳觀察后的真情而又獨特的描述。在《感恩》這首詩里,詩人并沒有花更多的筆墨去描述感恩的歷程和抽象的情感,而只是用一系列的具體情景襯托出感恩的重要和美好,力圖讓每一個讀過此詩的人對感恩這一種現代中國人非常缺失的情感有一種向往和履行的沖動……
在讀詩劇《不死之書》時,我似乎無法判斷我自己是在閱讀還是在旅行,或者是進入了正在被清泉洗滌的時空。在這部詩劇里,我被詩人帶入了另一個世界,看到了一個謙卑的人的憤懣和無奈,也看到了作者在深深懺悔的同時,又用他的愛和寬廣的胸懷及堅定的立場,對新的、美好的未來進行了理想化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正是詩人對愛的一種具體的表述……
讀完明韻的詩集《不死之書》,我一下子陷入一種莫名的狀態(tài)——不想講話,不想閱讀……幾乎什么事情都不想去做,只愿一個人坐在沙發(fā)上,閉上眼睛,一次又一次想象詩里意境的多種注釋的同時,也反省我的人生,特別是對與我漸漸遠離的熱情的追回的沖動,和對待周邊事物的冷漠的檢討,這種情緒似乎在預示著我的新生,靈魂上的一次復活,也讓我再一次進入有詩的世界。
責任編輯:成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