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適當的體育運動具有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在春暖花開、萬物復蘇而又春寒料峭、乍暖還涼的春季,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鍛煉時應注意些什么,具體又該如何進行體育鍛煉呢?
古人提倡春日宜“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fā)緩行”。一個“緩”字道出了老年人春季鍛煉的基本原則。
起床要緩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由于心腦血管的代償能力較差,并且凌晨到早8點以前又是心臟跳動最慢的時間段,因此起床時過快由臥位到坐位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導致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甚至暈倒,所以早上起床應慢慢地坐起來,坐一會再穿鞋下床。
晨練要緩 很多老人經常在清晨起床后不吃早飯就開始了晨練,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初春的早晨較為寒冷,室內外溫差較大,晨練時若準備活動不充分,易發(fā)生運動損傷,此外清晨人體血糖偏低,血液黏滯,加上氣溫低、血管收縮等因素,空腹鍛煉就可能使人因低血糖和心臟疾病而猝死。所以,晨練最好推遲到上午鍛煉較為科學。
霧天要緩 春季溫暖而濕潤,各種病菌處于活躍的繁殖期,在霧天很容易彌漫于空氣中,懸浮在粉塵顆粒中,在鍛煉時肺活量加大,可能會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質和病原微生物,影響身體健康。此外在太陽還沒有出來時,植物還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因此,霧天鍛煉時應該在太陽出來霧氣消散之后再進行鍛煉。
運動要緩 老年人春季運動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舒適為宜,不能逞強。鍛煉前應輕柔地活動軀體,放松肌肉,以提高運動的興奮性,避免受傷。運動類型以有氧代謝運動為主,選擇那些全身性的、有節(jié)奏的、容易放松、低強度的運動形式,并且運動時間不宜過長。
運動后要緩 春季,老年人在剛剛運動結束后,身體發(fā)熱發(fā)汗,若突然停止運動涼風吹來,可誘發(fā)感冒,所以在運動結束時應逐漸降低運動強度至安靜狀態(tài),并注意保暖?;氐郊抑校豢神R上進食,因為運動時血液重新分布,胃腸的血液量減少,蠕動減慢,若在運動后進食可引發(fā)消化性不良等疾病。
在“5緩”的指導下,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具體進行體育鍛煉時,應該選擇什么項目?運動的最適宜頻率、時間、強度又該如何確定呢?
運動項目 運動項目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可供選擇的項目有:氣功、太極拳、醫(yī)療體操、步行、慢跑、有氧舞蹈、游泳、娛樂性球類、郊游、垂釣等等。其中冠心病患者不宜進行長跑,以免發(fā)生意外,應選擇太極拳、步行、垂釣等相對強度較低的項目。
運動頻率與時間 適宜的運動頻率是每周3~5次,在開始鍛煉時,運動頻率限制在3~4天,然后再增加到每周5次。每天進行20~30分鐘的運動,是引起心腦血管機能改善的適宜量。但在運動中若出現頭暈、心悸等不良現象時,應立即停止運動。
運動強度 老年人運動時應采取中低強度,若病情較重者,低強度的散步是最佳的選擇。中低強度運動時,一般來講呼吸頻率不得超過24次/分鐘,心率為60%~70%最大心率(220-年齡)或50%~60%最大吸氧量。舉例來說,某患者年齡60歲,其最大心率預計值為160次/分,則其適宜的運動強度是心率保持在96~112次/分。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心率不應超過120次/分。
由于個體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以上指標僅作為老年心腦血管患者進行鍛煉時的參考值,在鍛煉過程中,應根據自身的功能狀況隨時進行調節(jié),以安全第一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