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我從哪兒來,我安全嗎?
教子有方
媽媽,我是從大街上撿來的嗎?
我是不是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的?
我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
……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問到這樣的問題。對于孩子的提問,我們該怎樣拿捏分寸?什么時候該直白地告訴他一些關(guān)于生命起源的知識,什么時候又該避實就虛?讓討論從兩位媽媽的答案開始吧。
答案1 你是從星星上來的
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回來問我這個問題。我說:“有一天,媽媽和爸爸去看星星,正好有一個星星落下來了,就有了你?!焙⒆訉@個結(jié)果很滿意,很長時間都沒再問了??墒呛髞硭L大了一些,麻煩突然來了。我一要出門散步,孩子就會說:“媽媽,你出去的時候一定要低著頭走,我可不想要小弟弟或小妹妹?!闭媸亲屓撕脷庥趾眯?。
——丁寶媽
答案2 你是最棒的種子
和很多孩子一樣,女兒很小的時候就問過我:“小娃娃是怎么來的?”我告訴她,爸爸給媽媽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和媽媽的一顆種子合在一起,在媽媽的肚子里有個叫子宮的地方(也就是小娃娃的房子里)長啊長啊,就長成了小娃娃。我還告訴她,長成她的那顆種子是很多種子中最棒的,因為它跑得最快,所以她第一個跑到媽媽的種子里,別的種子就進不去了。女兒對這個回答很滿意,她為自己來自最棒的種子感到驕傲。
——佳咪媽
專家看法
如果在20年前,孩子提出類似的問題,相信很多成年人會不以為然,嚴厲者甚至會訓(xùn)斥孩子想入非非。相比之下,兩位媽媽的做法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她們承認孩子提問的權(quán)利,重視孩子求知的愿望。于是,無論是美麗的童話,還是娓娓道來的寫實,她們都在努力讓孩子在得到保護的前提下,詩意地理解生命的由來。不過,稍有遺憾的是,媽媽們似乎只是從自己認為“好”的出發(fā)點來設(shè)計回應(yīng)的內(nèi)容及方式,并沒有事先了解孩子提問背后的獨特需求。
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提出這個問題難道僅僅是為了獲得“科學知識”嗎?不一定!如果我們先不忙著給孩子“圓滿”的答案,而是輕輕地蹲下身來,拉著孩子的小手,慈愛地看著他的眼睛,溫和地問一聲:“你怎么會這么問呢?”或許,我們會聽到許多意料之外的聲音——
“電視里有個小孩,爸爸媽媽對她不好,因為不是親生的。你們老訓(xùn)我,我可能也不是親生的吧!”
“老師說,我不愛干凈,肯定是從垃圾里撿來的孩子?!?/p>
“我們班小朋友的爺爺說,他是從河里撈出來的。如果不聽話,還要把他放回河里去。我怕你們也把我扔到河里。”
……
可見,孩子提問背后的需求并非總是如成人所預(yù)料。上述聲音表達出孩子對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關(guān)系的不安全感。他們在邀請成人協(xié)助改善關(guān)系,減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憂慮,而不一定是想聽父母講解生殖知識。成人需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我們的回應(yīng)究竟是誰的需要?如果為了孩子,就要首先了解孩子的需要。
在孩子理解的基礎(chǔ)上,增加新的內(nèi)容
智慧、自在的人生更在于如何制造和運用有用的知識,而與孩子一問一答,正蘊含著培育孩子有能力制造和運用知識的機會。
比如,當孩子提出:“我從哪里來的?”父母問一句:“你覺得呢?”就是在給孩子表達自我理解及觀察的機會,給孩子發(fā)揮自己想象的空間。父母專心聽孩子的理解,可以稱贊孩子理解正確、想象力豐富、觀察仔細、有獨到見解等,還可以在孩子自己理解的基礎(chǔ)上,增加新的內(nèi)容。
最后,別忘了問一句:剛才我說的,你能聽懂嗎?如果孩子說懂了,稱贊“真聰明”。如果孩子說“不懂”,就告訴他,現(xiàn)在這些對他不重要,等長大了就懂了。
還要提醒的是,給孩子性教育不應(yīng)該僅僅是媽媽的責任。性教育的核心不是生殖教育,而是協(xié)助孩子懂得,作為一個有性的人如何在特定的關(guān)系中維護使用自己身體的權(quán)利,如何尊重其他有性的人的身體權(quán)利。因此,爸爸的角色與媽媽同樣重要。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單一性別的世界,而孩子正在多元化的表達中培育自己對于性與性別的獨到理解。
編輯/申艷(shenyan@bphg.com.cn)
來源:《父母必讀》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