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周來在5月9日的《新京報》上撰文指出:最近幾年全國各地舉辦的大規(guī)模公祭活動,大多是祭伏羲、大禹、黃帝等等傳說中的人物,為的是拉動地方經濟。然而,作為一種經濟行為,有兩個方面應該注意:一個是當下的成本和收益的關系。投入成本獲得收益是很綜合的行為,并不是你一投資馬上就有回報,也不是投資越多收益越多。現在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活動投資很大,有些簡直是勞民傷財了。在南方一個小城市,我親身體驗過。當地借用一個文化名人來拉動經濟,但是因為過度開發(fā),前兩年還有些人去,現在則已經是門可羅雀。這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即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你這種投資可能一開始會很吸引眼球,但長期下來觀眾對它們的好奇感就減少了,所以挖掘文化不是短期、簡單的事情。利用文化來發(fā)展經濟、吸引投資并沒有錯,關鍵在于投資是個很綜合性的事情,你做決定時要考慮效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