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載:今年4月14日下午,上海作協(xié)在其大廳舉辦“文學下午茶”活動。此后活動在每周雙休日下午舉行,每期推出一位寫作愛好者。這杯“文學下午茶”其實并沒有茶,或者說即使有茶其意并非在茶,這是為文學愛好者提供的一方文學創(chuàng)作交流平臺。
類似這樣的“茶”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如杭州下城區(qū)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了“父母茶座”,茶座上有家庭教育主題報告,有專家接受家長的咨詢等等。浙江桐鄉(xiāng)為花卉苗木種植戶開辦了“科技早茶”,農民朋友可以從“茶座”中臨市面?zhèn)骷妓?,還可成交生意?!安枳痹谶@里僅是取茶館那種輕松自由的形式以及面向大眾開放的旨意。只要有意者都可來坐坐。所謂“壘起七星灶,招待十六方”,“來者都是客”么。
這樣的“茶座”還開到了報刊上、電視里。如《人民日報》有“經濟茶座”,《人民日報·海外版》有“茶亭”,鳳凰衛(wèi)視開設了“新聞下午茶”,杭州電視臺推出了“開心茶館”。錢江晚報、浙江都市網和綠城足球俱樂部還聯(lián)合把“茶座”開進了互聯(lián)網,名為“綠茵茶座”。這些“茶座”、“茶亭”、“茶館”都沒有茶,也沒有茶館的實在形式,只是一種象征了。人們借助文字和圖像的讀寫來聊天、聽信息、談感想、賞析球藝,這是一個精神大家園。
如今還有許多冠以“茶”名而并非專寫茶的著作。就我較早見到的是《茶滿了》,作者是現(xiàn)代城市開發(fā)商潘石屹,加上他的太太張欣。書中談的是城市開發(fā)理念和建房、賣房和房改等等。書名之所以冠上“茶”,是出于作者從一則禪語“茶滿了”中獲得的啟示。這則禪語的故事是:
一個小和尚向老和尚學禪。他講了自己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給予指點。于是老和尚給小和尚倒了一杯茶。茶滿了,老和尚還在倒,小和尚說:“師傅,茶滿了?!崩虾蜕胁抛∈帧?/p>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傅,請您指點。”老和尚說:“我已經教你了?!?/p>
小和尚冥思苦想,終有一天他頓悟:如果自己不把舊有的東西清除掉,又怎么能接受新的東西呢?如那只滿了的茶杯,舊茶不倒,如何能添續(xù)新茶?
潘石屹、張欣從中得到啟示:“我們從事房地產的人,在工作過程中,應定期讓自己的大腦空閑下來。將大腦清零,去掉那些無用的東西。有所不為才會有所為,讓我們的思維回到最基本、最初始的狀態(tài),這樣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才會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边@本《茶滿了》該是作者“大腦清零”的產物。
這類著作僅我手頭有的,還有張理海著的《與思想大師共品早茶》、姚振發(fā)著的《晚茶一杯》、唐浞編著的《一杯濃茶,八味人生》、李軒編著的《一杯清茶,輕輕撫慰》等。這一杯杯精神的“早茶”、“晚茶”、“濃茶”、“清茶”,無不滋潤著我們的心田。這就是中國茶超越物質的精神功能。